摘要: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理解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口譯學習的效果和口譯技能的提高。口譯課堂教學應注重學生聽力水平方面的實際問題,根據口譯課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進行聽力訓練,擴大詞匯量,豐富背景知識,為口譯技能培訓打下基礎。
關鍵詞:口譯;聽力理解;訓練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不斷深入,國內市場對口譯人員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對口譯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順應這種社會發展的潮流,越來越多的高校將英語口譯課作為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的一門重要必修課。而該門課程的學習結果,既能夠比較綜合、客觀的反映出學生的英語聽、說、譯等語言技能水平,也可以展現其在英語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學習方面的修養。然而,由于近乎一擁而上的盲目性,和口譯教學理論方面的薄弱性,口譯課程的發展遠遠跟不上市場的需求。筆者認為,口譯課堂教學應該立足學生的實際水平,在開展雙語互譯訓練之前,充分進行聽力理解訓練。
1 聽力理解在口譯過程中的重要性
口譯的對象卻是瞬間即逝的語音,它們飄忽不定,沒有存留時間,譯員對源語信息的獲取只能靠“聽”來解決。因此“聽”在口譯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聽”的內容正確與否直接決定著翻譯的準確程度。梅德明教授曾把口譯的過程分解為信息的接收(receiving)、解碼(decoding)、記錄(recording)、編碼(encoding)和表達(expressing)五個階段。[1]其中信息的接收主要是由“聽”來實現的,這是整個口譯活動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聽”并不僅僅指聽到,更是要聽清楚,聽明白,聽完全。而其中最大難點則在于,譯員對于說話人處于被動地位,一旦錯過了某一句話,就沒有再聽一遍的機會。因此,譯員必須全力以赴,不得有絲毫的懈怠。但除了主觀的重視外,譯員“聽”力的基礎知識豐富程度和對所譯內容的熟悉程度也是影響口譯質量的重要因素。譯員聽力能力越高,則成功完成口譯任務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口譯是一個典型的多任務同時處理的認知操作過程。法國口譯理論學家Daniel Gile提出了口譯的精力分配模式(Effort Model),將口譯的完成所需要的各種努力歸納成幾個公式。其中同聲傳譯公式為SI=L+M+P+C,即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同聲傳譯)= Listening and Analysis(聽力與分析)+ Shortterm Memory Effort(短期記憶)+ Speech Production(言語表達)+ Coordination(協調)。[3]該公式清楚地表明出同傳由三個部分組成,而三者之間并非序列性的排列,而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同時并存。因此,同傳實際上是三種活動的協調產物。
此外,Gile教授也同時提出了交替傳譯(CI)公式,即第一階段:CI = L(聽力與分析)+ N(筆記)+ M(短期記憶)+ C(協調);第二階段:CI = Rem(記憶)+ Read(讀筆記)+ P(表達)。[2]在這里,同樣提出了和同傳類似的三項基本任務即聽力分析、短期記憶和表達。任何一種口譯形式都包括這三項基本任務。聽力理解和分析既是前提也是基礎。
2 口譯教學中的聽力理解問題
著名的口譯教學研究學者劉和平教授曾提出,一名優秀的口譯員應該具有“良好的語言基本功,掌握外漢兩種語言基礎,敏銳的聽力,超常的詞匯量,良好的語感,靈活的表達能力以及廣闊語言文化背景知識。”她更是特別強調,口譯員的聽力理解能力,是“口譯成敗的一個關鍵因素,也是一名譯員的綜合語言和知識水平的反映。”[3]
然而,在筆者數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了一個很令人遺憾的事實,那就是許多學生在上口譯課之前,并沒有掌握科學有效的聽力訓練方法,他們的聽力水平和課程對其聽力的要求之間有較大的差距,因而制約了口譯水平的提高。這主要表現在:
2.1 聽不懂材料中的單詞,短語
由于部分學生基礎薄弱,詞匯量有限,聽不懂材料中的重要單詞。或者僅掌握了單詞的發音,而不熟悉其受上下文影響而產生的弱讀、連讀等語音語調變化。
2.2 聽懂了單詞,卻不能了解甚至誤解其含義
有的學生往往會感覺,聽懂了句子中的每一個詞,可就是不懂整個句子的含義。由于缺乏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每一個句子或一個語段都要耗費較長的時間來進行話語分析以及信息重組,如此形成惡性循環,導致不能了解全文含義乃至產生錯誤的理解。
2.3 聽不懂不同的口音、音質的英語。
在傳統英語教學中,聽力訓練的材料通常是選擇標準的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但是在實際應用中,英語口音五花八門,各式各樣。既可能聽到英、美口音,也可能遇到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等國家的口音,更可能接觸到非英語民族,如南亞人,非洲人,中東人,拉美人,南歐人的口音。而學生對非標準、非規范的英語中的不同口音、不同音質的識別程度不高,造成聽力理解中的困難。
3 如何訓練和提高聽力理解水平
要提高口譯中的聽力能力,就要將其與日常的聽力課教學練習區分開來。聽力課和口譯課中的聽力訓練目的不同。按高校英語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聽力課的教學目標是要培養學生經過系統學習聽懂英語國家人士關于日常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談話,理解大意,領會作者的態度、感情和真實意圖。而口譯中的聽力訓練則是以圓滿完成翻譯任務為目標,也是就說口譯中的聽是為譯服務的。對于同樣一段英文:“Most of China’s growth over the past quartercentury can be explained by high rates of investment and the movement of workers from subsistence farming,where their marginal productivity is close to zero,to more productive use in industry.”在口譯課上的要求,是在聽到“high rates of investment”,“movement of workers”,以及“marginal productivity”并理解后,將它輸出為“中國過去25年的增長,主要歸功于高投資率,歸功于農村那些邊際生產率近乎為零的低收入勞動力向生產力程度更高的企業的流動。”這一過程中所使用的,除了語言知識以外,還包括相關的經濟學方面的非語言知識。而在聽力課上,則只需要學生理解“What is the reason of China’s growth in the past 25 years?” 并找出答案。
針對口譯中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進行以下的訓練。
(1)精聽。精聽訓練是提高學生聽力水平的主要方法。在第一階段,可以以語段為對象,將訓練分為四步。第一步,聽原文,在反復聽過之后,將原字原句復述出來,目的是檢驗學生信息接收情況;第二步,聽原文,要求學生用英文以自己的語言將原文大意重新表述,目的是訓練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第三步,聽原文,用中文將原文大意進行表述,這就在前面的基礎上增加了信息重組的環節;第四步,則是在聽過原文之后,用較為精煉的中文將原文進行翻譯,這最終檢驗了表達能力。通過這四個步驟的訓練,不僅能提高學生聽力的準確度,也能增強其短期記憶和表達能力。
在精聽的第二階段,可以引入影子練習(Shadowing Exercise)。“影子練習”實際上是對于原文的同步或延時的跟讀練習,要求學生如影隨形的跟著說話人,邊聽邊記邊說。這同樣也可以分成四個步驟。第一步,聽中文原文,同步跟讀。第二步,聽中文原文,延時跟讀。一般是延時8~10個漢字的距離再開始跟讀。第三步,聽英文原文,同步跟讀。在這一步驟中,必須保證練習量和注意力。要在練習量加大,注意力下降的情況下仍然保持跟讀的準確性。第四步,聽英文原文,延時跟讀。在這個步驟中,一開始可以間隔距離稍短,但要注意保持和原文相當的速度,不要強行趕上。之后可以隨著本人跟讀能力的提高而逐步拉大間隔。
在影子練習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與第一階段相結合,也即在跟讀練習之后進行復述和信息轉換。這就對學生的聽力理解,邏輯思維,短期記憶,歸納總結等綜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當然,無論哪種練習,都要求學生在聽前有充分的心理準備,使自己處于最佳的精神狀態。只有在高度集中的狀態下積極地進行聽力訓練,才會取得預期的效果。
(2)泛聽。所謂泛聽,即沒有特定的目的,隨時隨地地使自己接觸到英文信息,在“潛移默化”的作用下,提高聽力水平。使學生長期處于英文環境下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對英語信息的敏銳性,并在不知不覺中培養學生的英語語感。練習素材以鮮活的語言材料為主,如VOA、BBC等英語廣播的標準語速的新聞和專題報道節目等。此外,還可以通過觀看英文原版電影、聽英文歌曲等多種形式進行聽力訓練。
精聽和泛聽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既可以把精聽的材料用作營造平時的英語氛圍,也可以在泛聽的同時,特別是收聽英語電視廣播的過程中,運用影子練習等方式練習。
(3)其他輔助方法。英語學習中的“聽、說、讀、寫”四個環節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進的。在學習過程中,要在聽力方面有所突破,還必須通過大量閱讀來擴大詞匯量,及時掌握新詞。這樣,在聽力訓練時才能如虎添翼,事半功倍。
此外,在聽力訓練中還要注意聽力材料的選擇,讓學生接觸到各種類型的素材。更要有意識的鼓勵學生從報紙雜志,電視廣播,網絡博客等各個途徑吸收新知識,了解新動向,把握新熱點,從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
總之,口譯是一個融合了聽力理解,短期記憶,背景知識,語言表達等多方面技巧的綜合性語言能力。而口譯員作為講話人和聽眾之間的媒介,只有聽清楚才能講明白。因此,必須高度重視,并科學實施口譯教學中的聽力理解訓練。
參考文獻:
[1] 梅德明.高級口譯教程[M].3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3.
[2] Gile,Daniel.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5:179.
[3] 劉和平.口譯理論與教學[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80,169.
作者簡介:萬麗華(1978—),女,英語語言文學碩士,中南民族大學外語學院英文系講師、“英美文學研究”學術團隊成員,主要研究方向:華裔美國文學。
田川(1980—),男,湖北武漢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