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的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新的時代背景下,人們對藝術文化的需求越來越高。徽派藝術作為我國傳統的優秀文化遺產,賦予它新的時代思想,既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也是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關鍵詞:徽派;藝術設計;時代性思想
隨著國民收入的不斷增長,人們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同時,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高。作為中國古代傳統優秀文化,徽派藝術一直是中國藝術設計的驕傲,徽派建筑、園林、書法、版畫等都是人人贊賞的藝術精品,多年來贏得了無數中外游客、收藏家的青睞。面對新時期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賦予徽派藝術新的時代思想,讓徽派藝術繼續發光出彩,對促進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對徽派建筑藝術的重點研究分析,提出徽派藝術在新時代的設計思想。
1 徽派藝術概述
1.1 徽派藝術概念
徽派藝術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目前學術界對其定義眾多,其中普遍的觀點認為,徽派藝術從南宋時期開始成形,尤其是南宋遷都臨安之后,宋高宗大興土木,極大地刺激了當時徽州的商人進行竹、木、漆的經營,同時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工匠,當時的園林、建筑、雕刻、書畫等藝術設計快速發展,形成了特點鮮明的徽派藝術。明清時期,徽州經濟發展迅速,大批商人開始興建園林、住宅,并把徽派藝術設計風格傳播到附近地域,促進了徽派藝術的發展。由于獨特的地理文化特點,徽派藝術以精致、細膩著稱,其中徽派建筑藝術更是達到了頂尖水平。
1.2 徽派建筑藝術的特點
徽派古建筑以磚、木、石作為原材料,以木頭構架為主。多數的建筑梁架用料碩大,而且裝飾精美。由于橫梁的中間部分微微拱起,所以民間把這種架梁方式稱為“冬瓜梁”,兩端雕有扁圓形或圓形花紋,中間雕刻出不同圖案,使建筑的整體顯得宏大、精美、壯麗。立柱的選材頗為粗大,上端稍微細小。在明代時,立柱一般為梭形。在梁托、爪柱等上面雕刻花紋等圖案。梁架構件的巧妙組合和精美裝修使工藝技巧與藝術手法相融合,讓建筑達到了珠聯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刷彩漆而是用桐油代替,顯得格外典雅、古樸。墻角、照壁、天井、漏窗、欄桿等用青石、紅砂石或花崗巖截成石條、石板建成,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紋理組合成圖紋使建筑顯得自然大方。建筑墻體基本用小青磚砌成。
除此之外,徽派建筑還廣泛采用磚、木和石雕,高超的裝飾藝術水平使建筑更加美觀。在門罩、窗楣、照壁上鑲嵌磚雕,生動逼真的人物、蟲魚、花鳥及八寶、博古和幾何圖案雕刻在大塊的青磚上,裝飾效果極好。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裝飾中占據了主要地位,平盤斗上的蓮花墩,月梁頭上的線刻紋樣,樓層拱桿欄板屏門隔扇、窗扇和窗下掛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頭等都是木雕裝飾。木雕內容廣泛,人物、花鳥、山水及八寶、博古。傳統戲曲、神話傳說、民間故事等都可以作為木雕的題材。木雕的表現手法因建筑不同而各異,有圓雕、浮雕、鏤空雕等,這些木雕都不上油漆,通過使用高品質的木材,使雕刻顯得更自然、生動。石雕主要用來修飾祠堂、寺廟、牌坊以及民居的庭院、門額、欄桿、等。內容也多是象征吉祥的龍鳳、仙鶴、猛虎、雄獅和山水風景、人物故事等。
1.3 古代徽派建筑藝術的文化底蘊
受封建思想的影響,徽州文化是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體現。人們日常行為遵照儒教禮儀規范,建筑的風格也受到宗法制度的影響。為了增強宗族同胞之間的凝聚力,保持血統,抵御外來侵犯,徽派建筑往往是以家族、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同姓同族家庭聚居而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是“天人合一”,徽派建筑同樣追求 “天人合一”,“天”就是指自然的、人文的。徽州為山崗丘陵地貌,溪流水塘眾多,建筑也根據山水分布,依山傍水而建。白墻青瓦馬頭墻,綠水青山蔚藍天,使大自然與建筑完全融為一體。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徽州人深厚的文化修養,在構思建筑風格上也是借用山水自然環境。在徽派建筑群體布局時,重視周圍環境,根據不同的地貌、水系特點,或依山傍水,或依山跨水,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觀融為一體的效果,居家環境幽雅如詩如畫,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徽派建筑依自然而建,同時也融合于自然,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徽派建筑藝術的現代思想
2.1 徽派建筑的當代文化價值
在徽州這塊鐘靈毓秀的土地上,大量保存著優秀的徽派古建筑,它們奇葩般的裝飾著燦爛的徽州文化。在宏村、西遞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后,吸引了國內外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居民住宅、商業、休閑、娛樂等建筑蓬勃發展,徽派建筑的設計思想和技巧深深的影響著中國現代建筑形式。當代的建筑設計師在設計房屋建筑時,總是會被它的神韻所吸引,刻意的去模仿徽派建筑的建造形式,營造了濃厚的徽派建筑文化氛圍,實現了徽州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使徽派藝術設計思想能“古為今用”,將其神韻與中國現代建筑藝術相結合,創造出新徽派建筑的民族文化藝術特色。
2.2 徽派藝術設計與可持續發展思想
通過對徽派建筑藝術的研究不難發現,徽派藝術設計有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底蘊,它“天人合一”的建筑思想和“依山傍水”的總體規劃思想;馬頭墻的單體建筑形式;“地孔”利用了地氣來起到調節冷暖的天然空調效果和“天井”來改善室內的氣候環境;利用當地特有的青磚、石灰、山木等材料,這與現代所推廣的利用當地材料的節能、環保、節材思想不謀而合,體現了這種設計手法的科學性和合理性。
徽派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富有民族特色和生態理念的杰出建筑藝術,它不僅代表了優秀的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也是世界優秀文化遺產。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徽派建筑形成了比較合理的設計模式,通過選擇最佳的空間和時間,使人與自然在最大程度上和諧共處。這種建筑形式也是可以獲得安寧、繁榮的理想模式,為當代生態建筑提供了實例典范和理論基礎。徽派建筑藝術設計所蘊含的科學生態思想以及其在實踐中的成功運用已經給我們現代人類提供了一個可以借鑒的最好典范。作為自然環境最忠實朋友的人類,在調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道路上,徽派藝術設計的思想給我們帶來了啟示和方向。
3 結束語
徽派藝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不僅是古代建筑的奇葩,同時也為現代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藝術設計提供了可借鑒經驗。學習徽派藝術設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是現代藝術設計的目標與方向。
參考文獻:
[1] 曲建.徽派建筑的美學意蘊及當代建筑應用價值探論[J].建筑與規劃,2012(6).
[2] 謝海濤.徽派建筑設計中生態探微[J].學術界,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