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與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相比,高中音樂教學應該以審美為核心內容,以興趣愛好為推動其進步的動力,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音樂實踐操作效用,注意課前準備,注意教學方法的藝術性,注意音樂本體感染力的藝術性,注意教學語言組織的藝術性,鼓勵學生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學科有效的綜合,弘揚民族音樂,方能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課前準備;教學方法;音樂本體;語言藝術
與傳統(tǒng)音樂教學模式相比,高中音樂教學應該以審美為核心內容,以興趣愛好為推動其進步的動力,音樂教學過程中要面向全體學生,要注重音樂實踐操作效用,鼓勵學生音樂創(chuàng)作,進行學科有效的綜合,弘揚民族音樂,方能提高教學質量。
1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課前準備的藝術實效性
作為高中音樂教師,不同與中小學的音樂教學。高中生面臨著命運轉折,音樂課堂對其他學科的發(fā)展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音樂課的質量非常重要。而要要想上好音樂課應吃透教材內涵把握好音樂作品的思想與其價值,我們不僅要把握作品的風格、情感、結構形式等,還應從作品的點滴入手進行研究,教學中對作品節(jié)奏、裝飾音等也要挖掘吃透,多去搜集一些相關的音樂元素與內容,再通過教師的肢體語言、情感語言來感染學生,使枯燥的音樂知識變成學生身邊感興趣的、平常易懂的內容,把理性的概念和知識點,變成感性通俗的事物,把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放在首位,這樣更使學生感興趣。同時我們還要注重備學生,分析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她們對音樂的感知和理解程度。只有正確的分析學生的年齡和對音樂的感知特點,才能更好的與學生進行音樂上的溝通,從而更好地駕馭課堂,使學生的音樂知識真正有所收獲。
2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藝術性
俗話說:心態(tài)決定成敗。換言之,方法也能決定成敗。高中音樂教學的成功與否,方法的得當與否是非常重要的。科學性的、藝術性的音樂教學方法,對教學的成功起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反之,起消極作用。美國教育家雷塔科說: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尋找自己的道路的時候,教育才能成為藝術,才會有高質量,發(fā)揮自我素質特長,努力做到“啟發(fā)有方,誘導得法”。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教師應該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其主體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尊重學生情感和意愿,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交流,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創(chuàng)新中去。如在欣賞音樂作品《春江花月夜》時,我將表演的舞臺交給學生,他們根據(jù)課本上的有關內容,結合自己生活,用自己所喜歡的藝術形式去表現(xiàn)主題思想。這樣不僅給學生留下了充分展示自己的平臺,鍛煉了他們的能力,讓她們成為課堂的主人,而且也使課堂更精彩有效,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3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音樂本體感染力的藝術性
實踐表明,在課程改革實驗初期,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偏差,部分地區(qū)的音樂教學一直以追求課堂熱烈的氣氛,營造學生廣泛參與的教學環(huán)境,或片面強調學科綜合的效用,結果把音樂課上成了講音樂史的歷史課、欣賞作品的美術課或一般性的唱歌娛樂活動。如果在音樂教學活動過程中,僅是從樂曲的標題出發(fā),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局限于場景描繪的低層次狀態(tài),只滿足于學生參與,不對演唱演奏方法、音準、音色、速度、力度等提出大綱上應有的要求,使得其教學活動在有意或無意間忽略了音樂本體的存在及在此基礎上實施有效音樂教育的實際意義,致使音樂課堂教學游離于音樂之外。這類脫離音樂本體的認識錯誤現(xiàn)象,其結果必然導致音樂本體的缺失,造成部分學校音樂課教學質量不高。所以,高中音樂教師要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傳統(tǒng)音樂藝術性,廣泛而有效度地從中國五大類傳統(tǒng)音樂(民歌、民族器樂、歌舞音樂、曲藝、戲曲)精粹中,發(fā)掘并將其轉化為適宜高中學生學習、理解、接受的教學材料,發(fā)揮音樂的本體藝術感染力。
4 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注意教學語言組織的藝術性
對于教學來說,語言的表達非常重要。夸美紐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堂好課使人感覺像觀賞優(yōu)美的令人心曠神怡的風景,讓時間過得飛快,反之,我們總覺得時間過得慢,一節(jié)課45分鐘太長。
我們要發(fā)揮語言的魅力,要注意表述形式的多樣化的。要使語言具有豐富的藝術性,教學語言不僅是架起師生情感溝通的橋梁,而且是開啟學生智慧、激發(fā)學生思維的鑰匙。音樂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重教學目標的制定、教學過程的設計和考慮學生活動內容之外,尤其要注重教學語言的表達力。教學活動中清晰的表達,優(yōu)秀的語言,學生能從中獲得快樂;教師語言親切溫和,學生能從中獲得溫馨,留下回味。好的教學語言,學生聽得起勁,教學效果顯著;差的教學語言,學生聽之無趣,索然無味,更別談教學效果了。語言的優(yōu)越性是任何教學媒體所不能代替的,音樂課上語言的美更能突出音樂本身的美感。
而教學實際操作中要想獲得語言組織上的藝術效果,教師要不斷鍛煉,提高自己文學修養(yǎng)、表達能力,做到教學語言表達的準確性、語調的抑揚頓挫,要充分發(fā)揮音樂語言的特點,最好不要使用方言教學,一口標準的普通話常常讓學生樂于接受。標準的普通話和教學中的優(yōu)美音樂會給學生帶來聽覺的美感,它會像磁石一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從而把提高了教學效果。其次,音樂教學教師在語速、語調、節(jié)奏方面要有協(xié)調性。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本身雖無意義,但它是詞匯意義和語法意義的物質形式,不但本身具有獨立的音響美因素,而且還可以靠此提高語言的感染力、鼓動力,也有助于傳情達意。因此,音樂教學中不能平鋪直敘,平淡無奇,而應使自己的語言盡量做到高低起伏,長短結合,疏密相間,快慢適宜,隨著教學內容和教學實際的需要時輕時重,時緩時急,抑揚頓挫,聲情并茂,有一定節(jié)奏感和旋律美,和諧動聽,使學生聽起來舒服悅耳,精神飽滿,興趣盎然,津津有味,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如在對《二泉映月》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一位飽嘗人間辛酸和痛苦的盲藝人的思緒情感,我采用了較慢的語速,低緩和激動的情緒去講解,以此激發(fā)學生對歌曲的內容產生共鳴,這樣的處理方式學生易于接受,教學效果也是明顯的。而又如在欣賞《祖國頌歌》這首歌曲時,歌曲本身描繪的是歡樂、跳躍、輕快、贊美的意境。教學活動中老師的語言就要與之相適應,因此,教師語言的語速、語調、節(jié)奏要符合音樂塑造的形象,才能讓學生把握住音樂的脈搏。教師講課時若呆板,不茍言笑、表情冷漠;或沒精打彩、語調平淡、語言干癟,就很難調動學生的情感,就會嚴重地影響音樂教學質量的提高。
總之,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想使教學活動具有藝術性,要注意課前準備,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藝術性,要注意音樂本體感染力的藝術性,要注意教學語言組織的藝術性,才能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提高音樂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