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眾所周知,音樂美學在我國是一門新興的學科,起步比較晚。自上世紀末教育改革實施以來,音樂美學才開始穩步推進。以發展的眼光看,今后的音樂教育不能缺少音樂美學這方面的教育內容。
關鍵詞:孔子;音樂美學;想探究
音樂美學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律為宗旨的基礎性理論學科。同時它也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首先它是美學、藝術哲學的一個分支,又是音樂學的一個部門??鬃诱J為藝術在社會中產生積極作用,并提出一系列美學范疇和美學命題。
1 關于音樂美學的認識
如果把音樂美學看作一門對于音樂藝術的認識和思考的學問,亦即音樂思想,那么,它是自古就有的。它的歷史和音樂自身的歷史一樣久遠,因為人們在創造音樂的同時,也就開始了對它的思考。在我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的春秋戰國時期。但是,把它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來看,并且稱之為音樂美學只不過近一、二百年的事情。音樂美學是美學——藝術哲學的一個分支,同時又是音樂學的一個部門,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美學規律為宗旨的一門基礎性理論學科。它特別把音樂的本質與特征、音樂的形式與內容、音樂的創作、表演與欣賞、音樂的功能、音樂的美與審美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2 孔子對音樂的審美理想認同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禮樂教育家,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對音樂的審美理想的思想核心是“仁”。“仁”就是要把遵守奴隸制等級制度的“禮”作為內心自覺的要求,即所謂“克己復禮為仁”?!叭省痹诳鬃幽抢?,具有倫理學的意義。它首先體現在與“禮”、“樂”的關系中。“仁而不仁如禮何”,“ 仁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以“仁”的實現為“禮”、“樂”實現的前提,孔子說:“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保ā墩撜Z·憲問》)就是說,君子中可以出現“不仁者”,而小人中決不會出現“仁者”。這樣說,“仁”也就成為一種天賦的道德屬性。孔子十分重視審美和藝術的“仁”用,孔子認為:審美和藝術對精神的影響深刻有力,所以審美和藝術在人們達到“仁”的精神境界而進行的主觀修養中就能起到一種特殊的作用??鬃佑终f:“我欲仁,斯仁至矣。”“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或“不仁” 取決于個人的主觀愿望和自身的修養。
孔子是非常重視藝術和審美的作用。他認為:藝術和審美對于人的精神影響是非常深刻的,所以在人們達到“仁”的境界里,藝術和審美能起到很好的作用??鬃釉唬骸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保ā墩撜Z·雍也》)也就是說,僅僅認識到什么是“仁”愛好什么是“仁”是遠遠不夠的,還要對“仁”產生情感和喜悅,從中得到一種審美的享受,要以審美的境界超越精神的境界。后來孟子也接受了這一思想。因此有了“仁言不如人聲之入之深也”的相同感慨。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與樂?!?/p>
孔子的審美態度“和”,“和”的這個概念其實在孔子之前就已經有了,孔子繼承了春秋時期“和”的思想并將其發揚??鬃釉谝魳穼徝乐兄v的“和”一方面是對前人諧和的繼承和發展,另一方面也同他的哲學思想上的主張“和而不同”,倫理學思想上主張的“禮之用、和為貴、中和且平”。 以及品評人物時的“過猶不及”思想相一致??梢娍鬃拥脑谒囆g審美與人生實踐中講的“和”,是符合其“中庸”哲學思想和觀念的,具有“中和”的性質。這一思想在音樂審美上的主張就是要求音樂的表現,“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論語·八佾 》)他要求音樂的情感表現要有節制適度不過分,這是音樂的內在情感與外在的表現都保持在“中和”的狀態。他評價詩樂《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與他對當時的新聲“鄭衛”之音的批評和強烈的指責(“鄭聲淫”“放鄭聲”)形成鮮明的對比。反映孔子音樂思想中,崇雅抑俗的審美態度??鬃拥倪@種思想被荀子和《樂記》繼承和發展,對后世影響極大。很多藝術家、文學家的審美趣味、審美理想很多都是以“和”之為核心的。
“移風抑俗,莫善于民”??鬃又园选啊渡亍贰睒?、“《武》”樂提到“為邦”的高度,是由于充分并高度到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鬃勇犃恕渡亍窐泛?,三月不知肉味。這說明藝術給予人的美感是一種精神愉悅,它不同于單純的生理快感。在音樂活動中,孔子也有“憤”的一面,如:“季氏八佾舞于庭”的音樂行為,孔子就表達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強烈的情感態度。
3 從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看從事音樂教育的意義
孔子的樂教思想以及美育的實踐行為,都表現在《論語》、《史記》等相關篇章中。孔子辦私學,是以禮樂為教學內容的主要部分??鬃拥慕逃齼热菥哂凶陨淼耐暾耘c系統性。以人的全面發展和培養,構成其樂教的目標和任務。
孔子樂教的道德內容體現在對教育的對象上:“有教無類”,其本質是在教育的對象上,無有貴族與平民、華夏與華妻之分,在封建社會制度上的教育思想能與現代文明的教育思想相吻合,體現了孔子思想的進步性和超越性?!坝薪虩o類”的思想體現了孔子從事樂教的道德觀念,擴大了社會受教育面,變無教為有教,在教育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孔子的樂教實踐中,他將“行”作為學習的延續,重視知的一致,這一思想在儒家以后得到繼承和發展《中庸》一書以孔子的名義,將孔子的“學”(“學而時習之”)、“思”(“學而不思則罔”)、“習”“行”(“子以四教:義、行、忠、信?!保┌l展為:“博學之、審向之、慎思之、明辨之、等行之”這五個階段。從孔子的樂教活動中看,他要求學生學習詩樂的目的,就是為了立人行事,能夠學有所用。據論語記載: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在孔子的樂教思想中,不學《詩》,無以言;不學《詩》,無以對;不學《詩》,無以行。總之,不學《詩》,難以立人行事。春秋時期在社會交際場合中不會吟“詩”是難以進行交流的??鬃又v的“興、觀、群、怨”中的群,就是立足于社會群體人際間的交流。當然,孔子最希望的,還是樂教在社會治理中的實現。
參考文獻:
[1] 張前,王次炤.音樂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0.
[2] 羅小平,修海林.音樂美學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59.
[3] 蔡仲德.中國音樂美學史[M].上海:上海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388.
[4] 楊九華,傅利民,徐希茅,等.音樂美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47.
作者簡介:陶娜娜,女,河南周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音樂教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