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李漁作為明末清初文學家、戲曲家,其擬話本小說創作頗具風格,開創了清代擬話本小說創作的新思路。本文從李漁擬話本小說的藝術創作特征出發,結合作品分析李漁擬話本小說的創作理念,闡明李漁擬話本小說的藝術價值。
關鍵詞:李漁;擬話本小說;創作理念;藝術價值
在中國古典小說的發展史上,推陳出新,追求個性一直是一種悠久的傳統。在清代小說家中,喜好標新立異者當推李漁。面對他仿佛面對西方印象派的畫,先以華麗的色彩奪人眼目,而要仔細辨別畫中的物象卻又模糊不清。那種耀眼來自于他全新的多色調的觸擊,而那種模糊則來自于他難以歸屬的文化品格。他曾說“人惟求舊,物惟求新,新也者,天下事物之美稱也,而文章之道,較之他物尤加倍焉。戛戛乎陳言務去,求新之謂。”[1]又說“才人所賦詩賦古文……變則新,不變則腐,變則活,不變則板。至于傳奇之道,尤是新人耳目之事?!盵2]正是這樣,對“新”對“奇”的追求,使李漁作品顯示出篇篇競異,字字出奇的境界。
李漁,名仙侶,字謫凡,號天徒,江蘇如皋人。生于明末清初的李漁以戲曲創作和戲曲理論家知名,著有《笠翁十種曲》、《笠翁一家言》、《閑情偶寄》等。同時他也是清代最重要的擬話本小說家。李漁創作了《無聲戲》、《十二樓》兩部話本集,共三十篇作品。其中《十二樓》是中國現存完整的李漁小說集,《無聲戲》等均已殘損或缺佚。作品呈現出三個主題,一為揭露官場的黑暗,像《老星家戲改八字》,《清官不受扒灰謗》等。二為反映社會的混亂,如《萃雅樓》,《仗佛力求男得女》,《歸正樓》,《乞兒行好事》等。寫得最多的是描寫婚姻愛情,李漁在作品中歌頌自由愛情婚姻,為這種傳統的“才子佳人”愛情題材找到了新的角度。例如在《譚楚玉戲里傳情,劉藐姑曲終死節》中讓世家子弟譚楚玉拋棄舉業,為自己所選擇的愛情追求而入戲班、爭角色,在舞臺上假戲真做,暢懷訴情,直至為維護愛情的純潔與人格的尊嚴而投水殉情。這種利用演戲的機會,假戲真做的愛情,確實別出心裁。又如《合影樓》,愛情的發生脫離才子佳人的舊套,打破丫環紅娘穿針引線的傳統模式。家有宿怨的珍生和玉娟在高墻下的橋洞兩端各自看著水中對方的倒影吟詩傳情,末到半年兩人的情詩競匯成厚厚的一帙《合影集》。張生和崔鶯鶯是因巧遇而相戀,杜麗娘和柳夢梅是因看到對方的畫像而生愛戀之情,像李漁描繪的這種對影傳情,流水傳書,荷葉遞柬,終成眷屬的愛情故事的確新奇?!豆褘D設計贅新郎,眾美齊心奪才子》中姿容絕世又長于筆墨的年輕寡婦曹婉淑,主動求愛,相中呂哉生,經過一場激烈的爭奪戰,終于成功。讓人驚訝這女追男現象原來這么早就有了。《夏宜樓》中的風流才子瞿佶,借助當時尚屬罕見的西洋望遠鏡,與花容月貌的佳人詹嫻嫻終成眷屬。這個故事雖仍是才子佳人的題材,卻由望遠鏡生出許多怪事,是人是鬼,是夢是真地讓詹家人猜不透,還以為瞿佶是神仙,足見李漁構思的獨特。
在這些擬話本小說中,李漁采用倒敘手法合理布局來概述故事背景和人物身世,同時埋下懸念,與順敘交錯運用。這樣多變的敘述手法是李漁小說的一大亮點。作品別出心裁的構思,獨具匠心的布局,跌宕變幻的情節,生動風趣的語言,處處彰顯出李漁的創作功力,作品極具藝術表現力。最突出的是構思新奇,這是他刻意求新的藝術追求的體現?!妒恰沸问缴喜捎昧藬M話本的體制,但受明末《鼓掌絕塵》、《鴛鴦針》的影響,部分地打破了“三言”所確立的一回演一個故事的傳統形式。其情節布局求新求奇,語言生動流利,人物形象婉妙逼真,稱得上是清代擬話本小說創作的上乘之作。
但是,在他新奇的藝術構思,巧妙的情節變幻,風趣的創作語言之后,掩卷思之,不難發現他的藝術創作上也有致命弱點,過分注重故事編織而相對忽略了人物刻畫。作品不能深入生活的底蘊,人物單薄,沒刻畫出血肉豐滿、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是說《譚楚玉》,男女主角譚楚玉和劉貌姑的活動雖多且吸引人,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仍開掘不深,他們的個性仍不夠鮮明?!逗嫌皹恰分械娜宋飳τ皞髑榈臉嬎吉毺?,寫得也精彩,但男女主人公也似乎只見影子,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還是說《譚楚玉戲里傳情,劉藐姑曲終死節》,男女主角譚楚玉和劉貌姑的活動雖多且吸引人,但他們的內心世界卻仍開掘不深,他們的個性仍不夠鮮明?!逗嫌皹恰分械娜宋飳τ皞髑榈臉嬎吉毺?,寫得也精彩,但男女主人公也似乎只見影子,不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藝術形象?!叭浴闭归_的是一條性格鮮明的大道,能長久活在人們心中里,但李漁的擬話本中,卻難以找到一個可以與之媲美的形象來。在李漁的擬話本小說創作中,更多得是一種游戲人生,“玩文學”的傾向,他把故事玩得變幻多姿,戲編織得拍案叫絕,卻只見得眼前的瞬間輝煌,不能做更深的凝視和品味。
李漁他的藝術才華不低于馮夢龍,他駕馭語言的能力甚或超過馮夢龍,他能寫出更純凈漂亮也更流暢生動的白話。但是如果從人物形象刻畫的角度比,他卻遠不如馮夢龍。如今,批評他的人很多。說他的品行不好,說他的勸懲之心不真誠,在很大程度上像在“打幌子”、“障眼法”。說他在勸懲的深處隱隱透出一種近乎游戲的心態,只求制造一種皆大歡喜的效果。說他為迎合市民的欣賞心態而處理素材,說他的擬話本小說中缺少一種對社會和人生經歷的背景而過分地夸大了喜劇的作用。誠然,這些批評都有一定的道理。李漁自己也看得清,他說“少年填詞填到老,好看詞多耐看詞少?!焙每吹钠看_實很多,耐看的篇目也實在太少。認識自己是最難的,可李漁就能很準確地認識和評價自己,他的確是聰明過人,讓人總覺得他是有意而為之。設想一下,他或許就是不愿用犀利的筆觸穿透生活的本質,不愿以嚴峻的風格的揭露現實的丑惡和人生的悲劇,只想用輕松的調子講講逗笑有趣的故事,想把極悲極苦之事也寫得盡量輕松可笑些,這有什么錯呢?再者李漁的職業要求決定了他的創作應滿足人們的消遣和娛樂需要。他必須對聽眾的需求有極其敏感的反應,所以在創作上,從題材的選擇,到以故事情節為主體的結構設計與組織,再到語言色彩的潤飾,難免會有商業上的考慮就不足為奇了。
總之,李漁作為一個小說家,其小說成就在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他化沉重為輕松,化哭為笑的喜劇特色使他的擬話本小說顯出了獨特性。他既善于巧妙地編織故事,又善于生動地敘述故事,在擬話本作家中最富于藝術個性。他的這種小說創作手法在今天也值得我們重視,就像他自己所說“能于淺處見才,方是文章高手?!彼桃狻懊擇骄省钡膭撔戮褚仓档梦覀儗W習。但由于其本身思想和所處時代的限制,他一味求“奇”的小說風格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作品本身的含金量降低。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對李漁的創作理念和藝術思路進行反思。“一夫不笑是吾憂”不僅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劇作家、戲劇理論家說的,更是一位熱愛生活,懂得生活藝術的人說出的。相信經過時間的錘煉,李漁的擬話本小說將會得到更準確的看待和評價。
參考文獻:
[1] 李漁.閑情偶寄[M].中國紡織出版社.
[2] 李漁.閑情偶寄[M].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簡介:周楊飛(1988—),山東日照人,中國戲曲學院本科畢業,主要研究方向:戲曲影視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