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泱泱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勤勞智慧的先民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為推動世界文明之進程做出了卓越貢獻。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日益引起了世界各方的關注。反映在藝術領域里,就是要借助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推動現當代藝術事業的發展。中國傳統文化是在圍繞一顆心做藝術,而藝術又貴在心靈的傳情達意。藝術家如何圍繞心靈展開藝術創作,那就需要我們把心靈上升到愛國的高度,還要重視人格的養成,時刻保持一顆清凈廣博的心眼看待藝術,看待世間的萬事萬物。
關鍵詞:傳統;心靈;藝術
藝術,是心靈的藝術,是藝術家心靈情感的外在顯現。它是一個廣泛的話題,不僅包括人們所熟知的陶藝、書畫、音賦等諸種藝術門類,而且也融匯了世出世間天地人的和諧并生。世間生活中,行住坐臥、劈柴擔水無不是藝術。人、事、物的高度和諧正是藝術的反映。所以藝術發展到高深處便是莊子所說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1 藝術家應該保持一顆正直的心,一顆清凈的心
大書法家柳公權曾說:‘心正則筆正’。從事藝術的人首先應該是一個正直的人,藝術家也必為仁者。具有了正直仁愛之心方可成就高雅博大的藝術。故宮之所以成為中國古建筑的典范正是因為其端莊正直和氣勢威嚴。中國的建筑格局講究方正對稱,盡顯莊嚴的博大氣象。方正、垂直、對稱給人直接的視覺感受,肅穆莊嚴的氣氛。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即是此理。某一特定范圍內陶藝和建筑有某些相似之處,兩者也都是真實存在的立體物,不僅可供觀賞也能夠使用。建筑和陶藝是相通的,既然歌德說“建筑是凝固的音樂”,那么陶藝也和中國的古代建筑一樣同樣演奏著一曲莊嚴清凈,渾然博大的藝術樂章。
人與世間萬事萬物是一體,之于陶藝我們應該懷著真誠的心來對待。徐悲鴻有一副對聯:“兒童說妙法煙霞障暇思。”說的就是以童心創作,這樣所成的作品就不失天然且率性十足。簡樸而又清遠高逸的作品必然可以受到大眾的歡迎;藝術家還要除燥氣滅貪欲。藝術是身與心的交融,心與心的相印。正所謂‘有麝自然香,何須大風揚’。精神生活遠比物質生活來的重要,從莊子鼓盆而歌,顏回的居陋巷簞瓢飲即可看出,圣賢的生活之道不是世間的功名利祿而貴在內心的清凈淡泊和灑脫不羈。所以心系當下,只管耕耘莫問收獲,休管他過去與未來,那么日久功深,必定可以沖破桎梏樊籠,遨游于藝術的浩瀚天宇。
2 藝術家應該保持一顆愛心,一顆感恩的心
陶藝不僅要靠優美的外形和絢爛的釉色取悅大眾,更應該在精神層面向觀眾傳達更多的信息,即做足陶藝的精神內涵。在精神層面的表現甚至比物質層面有過之而無不及。只因陶藝是藝術家物質化了的精神世界,通過客觀存在的作品洞穿藝術家心靈的最深處。陶藝是物與心的一如。優秀的陶藝首先是起于藝術家對自然萬物尊重敬畏的一顆心。面對泥土,先要懷著對泥土的尊敬,把愛施與泥土,懷著對泥土的感恩創造出美的造型。好作品并不是一味的好看,一味好看的也未必是真正的藝術品,一切藝術品無非是通過外在的形式來傳達藝術家內心的高妙思想。藝術品具有兩重屬性,即物質屬性和精神屬性。物質和精神看似相對,實則渾然一體,重要的是在陶藝創作中如何更好地展現出藝術家心靈境界的至高追求。
藝術是心靈的藝術,是人性的藝術。豐子愷先生說過,藝術不是技巧的事業,而是心靈的事業。每種藝術門類都是通往心靈表達情感的道路,而道路的終點則是愛和慈悲。正所謂“歸元無二路,方便有多門”。具有愛心的藝術家方可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從藝術大師畢加索創作的《和平鴿》、《格爾尼卡》就可以看出,作者反對侵略戰爭,呼喚世界和平,他將一顆博愛之心在繪畫中發揮的淋漓盡致,最終成就了世界的不朽之作,同時也成就了藝術家偉大的人格魅力。即一個具有真善美的藝術家所成就的藝術作品也必定是高度博愛的。正如豐子愷所言,“廣義地說,胸懷芬芳悱惻,以全人類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正是最偉大的藝術家”。可見,不朽的藝術是建立在人格和博愛的基礎上的。藝術家通過作品能弘揚道德正氣,匡正社會人心,不管是何種途徑都可以實現真正的藝術價值,實現做人的意義。
3 藝術家應該保持一顆廣博的心,一顆正知正見的心
作為藝術家,要具有廣大的心量。藝術的境界無有邊際,藝術家的心相也要成就虛空之廣大。春秋名相晏子曾說“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為藝者首先要根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然后才能談到融和國外的文藝,否則由橘變枳豈不哀哉。當務之急是把傳統的根基打牢,而后才能豎起藝術的高幢。也即是所謂的大鵬金翅鳥一飛十萬八千里全憑腳下一點勁的道理。盡管西方文明曾經一度主導世界文化潮流,但是21世紀將是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核心)復興的世紀,這就需要我們的藝術家練就一雙火眼金睛,面對外來多元文化的泛濫務必保持冷靜,要有正知正見,要能分清孰是孰非,辨別善惡美丑。把其中真的,善的和美的吸收過來充實自己的見聞。隨著世界的眼光紛紛投向中國,孔孟的仁義禮智的和諧之道也顯得愈加重要。傳統文化正時刻呼喚著藝術家的返樸歸真。藝術都是共通的,美也是普遍存在的。從事一門藝術,我們可以涵蓋諸方,博采眾長,以之成就廣博的藝術境界。各種藝術都可以值得借鑒,從而拓寬眼界,藝術家們廣征博引,去惡存善、去偽存真,必能豐富自己的藝術語言,創作出包容性更強、意味更加深遠的中國藝術。畢加索就看出了中國藝術的高妙,曾經拿出了其臨摹齊白石的魚蝦圖對張大千說,真正的藝術在中國,在非洲。我們聽后不得不反思,一個世界級的藝術大師為什么如此推崇中國的藝術,我想其中是有藝術家本人獨到體悟的。俗話說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那這方人就是這塊水土中最有代表性的人。所以說民族的就是中國的,中國的就是世界的。想做成世界的,無過乎把自己的本分守好,堅守自己的傳統不動搖,這才是中國藝術家創作的出發點和原動力。陶藝能推崇自己的本土方言,發掘中國文化元素使之作用在創作上,那必定能歷久彌新,放之四海而皆美。
4 藝術家應該有一顆愛國心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藝術家也必為愛國者,沒有國家的繁榮穩定那一切的藝術創作則無從談起。季羨林先生曾在文章里談到:‘多少年以來,總有一個問題縈回在我的心中:什么是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幾經思考的結果,我認為是愛國主義。’由此我們便不難得出一顆愛國心對于我們是多么重要。如果沒有國家安定繁榮的大環境,藝術家也就不能一心一意搞藝術。因為是祖國母親的恩賜才成就了風靡世人的陶瓷藝術。由此可見,藝術家就要把愛國這一中華民族最優秀的傳統繼承下來使之上升到生命的至高層面,秉承一顆赤子之心為藝,懷揣濟世利民之心做人。
5 結束語
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家必定是心懷天下、慈愛蒼生的人,這就要求藝術家努力提升自身的修養,時時處處凈化自己的心靈,關愛呵護世間的一切,引領人民的思想走向正途,為天下開太平、萬物演和諧而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最后呼吁我們的藝術家踐行古圣先賢的教誨: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如此堅定信念,一如既往的做下去,藝術家便會成為一個真正的藝術人,一個藝術上的真人。
參考文獻:
[1] 余連祥.豐子愷的審美世界.
[2] 季羨林.季羨林自選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作者簡介:孫乙泰,景德鎮陶瓷學院,11級設計藝術學,研究方向:傳統與現代陶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