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記者在新聞事件現(xiàn)場獨立完成新聞報道,即進行現(xiàn)場報道的時候,常常需要進行現(xiàn)場采訪。通過現(xiàn)場采訪某一人單位或個人,了解事件發(fā)生、發(fā)展和結局,搞清楚人和事的關系,向觀眾展示一個事實,闡明一個道理,從而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因而,現(xiàn)場采訪不僅為了更好的把握好新聞事件,同時也是對一個新聞記者的素質(zhì)體現(xiàn),筆者從事新聞采訪多年,在學習和工作實踐積累了想法,提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
1 采訪準備要充分
古人說:“預則立,不預則廢”。我們在日常采訪中,有時會出現(xiàn)話筒拿在手上,頭腦里有個印象,到現(xiàn)場卻無話可講的現(xiàn)象。這種情況大多因為準備不夠充分,記者不能進入采訪角色,以至于冷場。那么,采訪要進行哪些準備工作呢?
1.1 狹義的準備
這種準備一般適用于短時間的準備,比如:一些突發(fā)性事件,在采訪之前,就某個單位或個人了解一下新聞人物和事件的大體經(jīng)過,做到心中有底,有備無患。
1.2 廣義的準備
這類準備一般比較充分。記者不可能是各方面的專家,但要力爭做各方面的“專家”,記者就是“萬斤油”。事實上,廣義的準備不僅包括人物或事件的背景材料,事件經(jīng)過采訪時可能發(fā)生的情況等,而且采訪中涉及的有關知識也要懂得。
2 采訪思路要明確
任何一次采訪,思路是必不可少的。沒有思路,采訪東一榔頭西一棒,就會亂而無緒;有了思路,我們分解著去提問,或各個擊破,或旁敲側擊,或聲東擊西,不斷提問,不斷判斷,不斷調(diào)整,不斷產(chǎn)生新的興奮點,采訪才能成功。
2.1 圍繞新聞的若干要素提問
新聞的基本要素是觀眾首要關心的事情,采訪中可以圍繞新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經(jīng)過、結果等要素提問。譬如新聞《黨群攜手奔富路》中,記者采訪湛河區(qū)銀王村黨支部書記:“你們?yōu)槭裁催x擇種蓮藕作為致富的項目?”“是什么時候開始種植的?“這個地方適合種植嗎?效益如何?”圍繞地點和時間提問,突出主題。再比譬如新聞專題《山區(qū)小學的第一頓免費午餐》,在魯山縣刺坡嶺小學采訪前來看看的家長:你今天來這是看孩子嗎?你家離這多遠?來回多長時間?你中午在家都給孩子吃什么?你知道免費午餐的事嗎?看到孩子吃上熱呼呼的飯菜你想說些什么?看到這些你放心了嗎?通過遞進時的問話讓家長說出開始的擔心到后來的放心。
2.2 圍繞情感去提問
以情動人,是一條非常樸素的道理。在新聞專題“拳拳愛心”中,當個體商戶王獻清將學習物品和一部分錢交給魯山縣趙村一名失學兒童時,并告訴這個孩子:“你要好好讀書,將來考上大學我也支助你”時,這個孩子眼中流出了眼淚,這個時候我們把話筒及時轉向失學兒童:“……你從今以后又可以上學了,你現(xiàn)在最想說的是什么?”就是圍繞情感提問的。
2.3 圍繞主題提問
主題是新聞的真正主旨所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一語問中顯然是必要的。譬如:我們在采訪寶豐縣龍泉寺村黨支部書記孫貴時,用“黨支部一班人是怎樣帶領群眾發(fā)家致富的?”這樣一個問題單刀直入,突出主題。
2.4 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提問
現(xiàn)場報道的深度常常是隨著記者的采訪一步步拓展開的,這不僅要求記者要有駕馭現(xiàn)場的能力,而且要求記者的提問富于邏輯推理。具體地講,有以下幾種方式:
(1)由一般到典型或由典型到一般提問。譬如:我們就村務公開在北渡村采訪百姓,采用的就是先由一般到典型的提問方式。
“你認為村務公開有啥好處?”
“增強了村里管理的透明度,讓我們對村干部更信服。”
“請您說個具體事。”
再由典型到一般:“在實施村務公開過程中,公開的內(nèi)容是否與實際情況一樣?”這類提問有助于突出典型的正面效應。
(2)對比提問。這種對比是指內(nèi)容上的對比。在走基層、轉作風的采訪活動中,我到汝州市紙坊鄉(xiāng)采訪,在紙坊鄉(xiāng)信訪辦,采訪來訪農(nóng)民:“您們以前來過嗎?”“以前來過,鄉(xiāng)干部怕見群眾”問來訪群眾:“現(xiàn)在呢?”“現(xiàn)在鄉(xiāng)干部熱情的很,當時解決不了的問題,鄉(xiāng)里派干部去現(xiàn)場解決,群眾滿意。”通過對比,確實表現(xiàn)出了基層干部轉變了工作作風。
(3)求證提問。這類提問分為已知求證和未知求證。記者在采訪有已預知結果的提問,屬于已知求證。譬如:采訪市環(huán)保局污控科科長:
“聽說我市大氣質(zhì)量污染指數(shù)較高,屬于國家四類標準是這樣嗎?”
記者采訪又不知結果,但為突出主題需要,可用未知求證。記得小時候看到電影中日本鬼子問中國小孩:“藏在你家的八路軍走了沒有?”就屬于這一類。這類未知求證提問實際上已蘊含另一個命題,一般不常用。
(4)閉合型提問和開放型提問。譬如:“師傅,你從哪里來?”口徑很小,利于回答。開放型提問則不易控制,例如“你的感覺如何?”是生理上、心理上還是其他方面的感覺讓人難以選擇,難以回答。
現(xiàn)場采訪的思路、提問的方式多種多樣,采訪中因環(huán)境而異、因采訪對象而異,需要我們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積累。當然,不管何種思路采訪,目標很明確,真實自然、突出主題。
3 采訪策略要妥善
僅僅會提問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定的策略,才能使采訪真實、自然。
(1)要設定合適的臨時問話背景。背景的設定有客觀的和主觀的。譬如:采訪烈士的遺屬不能選擇在載歌載舞的節(jié)日場景里進行,但是現(xiàn)場也不能按故事片的方式來擺布。
主觀上,記者與被采訪者在談話中達成一定的默契也很重要,而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記者不僅擺布現(xiàn)場,就是問的一字一句和被采訪者的回答都規(guī)定好了,這與拍故事片顯然沒有兩樣,結果被采訪得顯得異常緊張。最近的“走基層轉作風”中央電視臺記者敬一丹深入云南采訪一農(nóng)民義務為村里清掃垃圾的新聞,那種提問,那種現(xiàn)場感,為我們做出了榜樣。
(2)問話通常以閉合型問題開始,這樣利于被采訪者回答,讓采訪對象不緊張。
(3)帶著觀眾的心理去提問。攝像機是觀眾的眼睛,記者是觀眾的替身,自然而然成為觀眾的代言人。采訪之前,不防想一想:關于這件事、這個人物,觀眾想知道什么?例如我們?nèi)ゲ稍L一位百歲老人,可以從觀眾的了解欲望出發(fā),問她:“您平時還干家務活嗎?”“您愛吃那些食品?”“聽說您還會唱豫劇,請您唱兩句好嗎”
(4)不要讓被采訪者用“是”或“不是”來回答。許多記者在采訪地為了及時接觸主題,大量采用求證提問,這種提問方式不僅失去了報道的客觀性,同時也失去了了解真相的機會。
(5)注意采訪的接語和墊話。接語和墊話是相聲里慣用的一種手法,不妨我們借用。接語是指被采訪者說不上來時記者低調(diào)門兒地接上的話。譬如:“噢,是這么回事兒……”適當?shù)丶由辖诱Z或墊話,有利于提示被采訪者順利回答。當然無論是接語還是墊話都是具暗示性的。
(6)注意采訪的“伴隨語言”。所謂“伴隨語言”,是一種不是語言的“語言”。我們在采訪中,一束期待的目光,一份理解的微笑,一次默默的點頭,都可能帶來被采訪者的順利交流。譬如:專題“老郭的煩惱”,我在采訪時首先和他啦家常,拉著老郭的手,老郭很動情的把煩惱的事講了出來,很有感染力。可見“伴隨語言”的作用非同小可。但切不可故作姿勢,為“伴隨”而“伴隨”,弄巧成拙,失去真實自然,也讓被采訪者感到你很虛偽。
采訪的策略還很多,各有用處,我們在采訪現(xiàn)場中,能走動的走動一下,能觸摸的觸摸一下,能感覺的感覺一下,能比劃的比劃一下;采訪語言或溫和或犀利,需要視實際而定,要有采訪的靈活性。
這樣看來,成功地進行一次現(xiàn)場采訪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相信,現(xiàn)場采訪唯實、沉底、多思、用電視獨特的視角貼近生活和人。將現(xiàn)場可視、可聞、可讀、可信、可感融一身,記者采訪的新聞才自然、才有生命力,我們的廣大觀眾才喜歡我們的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