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魚紋的最早出現,是在新石器時代早期,河姆渡文化所遺留的陶器上發現了魚藻紋,形象拙樸。之后,在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文物“彩陶人面魚紋盆”和“魚紋彩陶盆”,都有魚紋的出現,而且構圖精巧,魚紋形象生動。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重要的藝術成就之一,是商周時代的文化象征,也與魚紋的發展有著密切的關系。青銅器的裝飾使用了大量魚紋飾,魚紋飾紋也因此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往后的時代里,魚紋飾不斷被普及,并在古代紋飾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關鍵詞:魚紋飾;吉祥;內涵
1 魚紋樣的發展以及魚紋樣的展現形式
(1)魚紋樣的發展。魚紋樣的出現極早,在新石器時代早起的河姆渡文化陶器上就發現了魚紋樣的痕跡,當時的紋飾較為粗糙,形象拙樸。隨著歷史的前進,在仰韶文化出土的彩陶魚紋盆等文物上,再次找到了魚紋的身影,彩陶魚紋盆等文物上的魚紋形象已經相當生動,構思巧妙。魚紋飾的成形發展,要得益于中國古代重要藝術成就——青銅器。青銅器堪稱商周時代文化的象征,在青銅器裝飾的藝術史上,魚紋飾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就是在這個時代,魚紋飾得以大量普及、使用。
縱覽各地出土文物,在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青銅器和個別陶器,總共39件青銅器文物上刻畫有線狀幾何形魚紋樣,吳城遺址出土的一件陶器上也見到了魚形幾何紋樣。商周時期的器物上就出現了魚紋樣,此絕非偶然,在商周中期,魚紋樣紋飾已出現萌芽。漢代時期陶盆器皿上的魚紋,開始多以彩繪或者刻畫的單體魚紋形式出現,在宋代以后,魚紋樣廣泛運用到瓷器上。明代,魚紋樣則更多的運用到服飾上。
(2)魚紋樣展現形式。魚紋樣的展現形式多種多樣,“陰陽魚”、“雞頭魚”、“八卦魚”、“鳳頭魚尾”、“虎頭魚尾”、“魚咬蓮”、“魚戲蓮”、“蓮生貴子”等等,都是中國傳統的魚紋樣展現形式。在少數名族中,苗族的刺繡和銀飾里出現許多魚紋樣紋飾,苗人把魚紋飾演繹得豐富多彩、形態萬千。服飾上的魚紋飾眾多,如:人頭魚身紋飾,龍頭魚身紋飾還有長翅膀的魚紋飾,它是太極圖式中魚紋鳥紋的結合。苗人的銀飾里,以魚紋為創作題材的作品就更多了。
2 魚紋樣崇拜的精神內涵
自然崇拜。古代文明起源之地,大都在江河等水資源豐富的區域,魚以水為伴,有水就有魚,這樣一來,魚就成為了古文明時期人類的主要食物來源之一,江河里的魚提供給人類生存必須的食物,因此,人類對魚這種生物產生自然性質的崇拜。
關于自然崇拜,在中國古代傳統紋樣中造詣最深的當屬元代的服飾紋樣,元代服飾紋樣承襲兩宋裝飾藝術,并在其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紋樣以鳳、兔、鶴、鹿、鷺鶩等為主,還加入一些水中生物的紋飾:龜、鯉。后期又有群龍戲珠、雙鳳牡丹、祥云八寶、穿枝寶仙等。當然,魚紋樣也普遍出現在當時的服飾紋樣中。到明代,服飾中出現的動物圖案又有所不同,多是實質性的動物,如:鰱魚、鯉魚、鱖魚等。另有一些想象中的動物:龍、鳳凰、飛魚等。這些動物紋飾在當時服飾紋飾中得到廣泛運用和發展,鰱魚系飄帶也成為了八吉祥紋之一。
“十二章”紋樣題材是在遙遠的原始社會里,人類在和大自然斗爭的漫長歲月中,通過對日、月、星辰的變化來預示天氣和氣象的變化,在觀察日、月、星辰的同時得到啟示,逐漸創造而成的。水是人類生存不可缺少的資源,魚成了早期人類的主要食物,魚紋逐漸轉變成傳統的吉祥紋飾,并在今后的發展中演變成龍紋樣。龍紋是中國古代許多氏族所崇拜的圖騰,這也充分說明了魚變化為龍的重要精神文化內涵。
3 祖靈崇拜
早在遠古,祖靈崇拜就已經出現,仰韶文化中期有明顯的祖靈崇拜的痕跡。如:半坡人住在水畔,以捕魚為食物,于是他們把魚化為魚神,作為自己崇拜的圖騰。他們的生活器皿上有大量的魚紋圖案、人面魚紋圖案。
半坡人在陶盆上都畫上魚紋圖案,這也和當時祖靈崇拜有所關系。半坡人的營地建造在河谷階地,陶盆上的魚紋圖案是他們的生活寫照。人頭上的奇特裝束,表現的也許是人們在進行某些宗教活動時的化妝形象,而略有變形的魚紋,可能代表了人格化后獨立的神靈,也就是“魚神”。充分表達了當時人們以魚為祖靈的崇拜主題。
關于魚的神話傳說眾多,其中二十四孝圖中的“王祥臥冰”就是一個關于魚的故事。王祥的姨娘重病,必須吃鯉魚治病,但當時寒冬臘月,千里冰封,何處去找鯉魚?王祥要盡孝道,光著身子趴在冰凍的河面上,希望靠體溫溶冰得魚。王祥的行為感動了魚神,魚神舍生取義,破冰而出,幫助王祥為其母治病。魚和人的這個故事,即便是放在今天,也是落地有聲,他們的崇高精神,讓人感動。
4 祥瑞的魚
魚甘愿為義,犧牲自己,奉獻他人,這種安良解危的高尚品格,在現實社會中被看作是正義的本身。同樣,龍也是正義的定義和象征。傳說中,龍和魚是可以相互轉換的,龍在困境中會轉換成魚的形象出現在世間。隨著時代的變遷,龍作為殷人卜問的對象,是古代最高祥瑞的象征,是百神之一。儒家思想中,有“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包含著仕途得意,飛黃騰達的吉祥含義。后來,“龍門”用來比喻有大名旺的人,得到他們的引援,就能聲名鵲起。
5 吉慶有魚(余)
農村春節年華,多有“連年有余圖”,兩張一副,一張畫男孩,身騎金鱗紅鯉,另一張畫著女娃娃坐在白蓮藕上,手捧蓮花。農村喜事必貼門畫“吉慶有余圖”,兩塊門板,一邊是跨雞童子,另一邊是騎魚童女。建房院和修照壁,磚雕有“富余圖”,畫面是蝙蝠穿柳,鯉魚戲瀲滟,有蝙蝠,有鯉魚,便“富余”。
正月十五花燈放,挑頭的必定是紅魚彩燈,小孩子拿的花燈,也都掛上了用面做成的“墜燈魚”,是日子越過越富余的象征。過節、結婚,也都在門窗上貼了“雙魚戲蓮圖”,是雙余連喜,情長似水的意識。
直到當今,08年北京奧運會的福娃貝貝,就是以中國年畫年年有余、吉慶有余為基礎,在綜合中國傳統的魚紋樣和水浪紋樣設計出來的。
魚紋文化源遠流長,是吉祥、富貴、收獲的象征,更是我們中華名族龍圖騰的另一種形態。
參考文獻:
[1] 常麗霞,高衛東.傳統服飾中“魚”紋樣的吉祥內涵[J].西安工程大學學報,2009(2).
[2] 常麗霞,高衛東.傳統服飾中“魚”紋樣的吉祥內涵[R].2009年國際紡織前沿科技技術論壇,2009.
[3] 謝佳.中國傳統魚紋樣的文化內涵與現代設計[J].山東紡織經濟,2011(8).
作者簡介:秦菽彬(1991—),女,四川省南充人,西華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09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