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點透視】
《語文課程標準》中對議論文的考查是:閱讀簡單的議論文,區分觀點與材料(道理、事實、數據、圖表等),發現觀點與材料的聯系,并通過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斷。縱觀全國各省市中考語文試題,議論文閱讀相當普遍,議論文的考查已為中考命題者所青睞,由此可見,把握中考議論文閱讀的考點,掌握答題的技能技巧,強化議論文閱讀訓練,在我們當前的復習備考中尤為重要。
考點一:把握文章論點
1.論點的概念和特征。論點,是作者對所論述問題的見解和主張,是議論文的靈魂。論點是一個明確的判斷或陳述,有明顯的傾向性,在形式上論點應是一個完整的句子。議論文一般只有一個中心論點,有的議論文還圍繞中心論點提出幾個分論點。議論文的論點有以下特征:①正確,②鮮明,③嚴密,④集中,⑤深刻。
2.論點的呈現方式。①開門見山式:在文章一開篇就直截了當地、鮮明奪目地把自己的主張亮出來。②畫龍點睛式:在文章收篇時,水到渠成地總結全文,點明文章的論點。③分論點式:在總論點下,還有幾個分論點,分論點是受總論點的制約,為總論點服務的。
3.論點的出現位置。議論文一般有鮮明地亮出中心論點的語句,它主要出現在文首(開門見山提出論點,或從對現象、事例的分析中提煉出論點)、文尾(結尾總結出論點),也有一些議論文的論點出現在文中,一般為過渡句(或總結句),還有一些議論文的文題就表明了中心論點。尋找中心論點的順序為:一看標題,二看開頭,三看結尾,四看中間,五概括。
4.歸納論點的方法。①審讀文題。有的題目本身就是文章的論點;有的題目雖然不是文章的論點,但是表明了文章的論題,提供了把握文章論點的線索。②找中心句。議論文往往在開頭或結尾有作者對所論問題表明態度的語句,這語句就是文章的論點。有時,這類中心句也會出現在文章的中間。 ③提煉歸納。如果文章是對幾個分論點分別進行論述,那就要將幾個分論點適當地加以匯集,以一個完整、明確的語句表達出來。
考點二:辨別論據類型
1.論據的種類。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事實和道理。論據包括事實論據和理論論據。①事實論據,包括歷史的經驗教訓和現實的正反事例。②理論論據,是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中的定義、定理、公理、名人名言、警句、俗語等。
2.論據的特點。①真實、確鑿。論據必須是確鑿的、真實的。理論論據,必須是精辟的、深刻的。 ②典型、代表。引用的事例應該具有廣泛的代表性,代表這一類事物的普遍特點和一般性質。③論據與論點的統一性。論據是用來證明論點的,因此,兩者應該聯系緊密、內容一致。
3.補寫論據的要求。①明確需論證的具體論點,所補寫的論據應能很好地論證論點。 ②論據要有代表性,力求大眾化,盡可能是人所共知的。③表述力求簡潔流暢,不能超過規定的字數。④事實論據必須真實,人物與事實要相符,不能張冠李戴、瞎編亂造。
考點三:品析論證方法
1.論證方法及作用。
2.論證方式 。(1)立論。即對一定的事件或問題從正面闡述作者的見解和主張。(2)駁論。即就一定的事件和問題發表議論,揭露和駁斥錯誤的、反動的見解或主張。以駁為主,通過駁,樹立自己正面的論點。駁斥對方的論點的方法有:①駁論點。②駁論據。 ③駁論證。
考點四:分析論證結構
1.基本結構方式。議論文的基本結構為:引論(提出問題)——本論(分析問題)——結論(解決問題)。①“引論”是提出問題的部分,即把所要議論的問題擺到讀者面前。好的“引論”應簡明、新穎。 ②“本論”是分析問題、運用論據來證明論點的部分,這是文章的主體部分,可以論述一個問題,也可以論述一個問題的幾個方面。寫本論應該做到:緊承引論,力避重復。 ③“結論”是解決問題的部分,是文章的內容發展的自然結果,通常放在文章的最后,與引論相呼應。結論部分應該做到:干脆利落。
2.常見的論證結構形式。①層進式,文章各部分或各層次之意是層層深入、步步推進的關系,其前后順序有嚴格要求,是不能隨意互換的。②并列式,即幾個層次、段落之間的關系是平等的。并列關系的順序安排較為靈活,一般是把最重要的放在前面。③對照式,兩種事物(或意思)之間的關系是一正一反,或通過正反明確是非,或通過兩個方面的對照來突出說明其中一個方面的正確性。這種結構方式往往能收到對比鮮明、是非迥然的效果。④總分式,論證的層次之間是總說和分說的關系,或先總后分,或先分后總,或總分總。
考點五:議論文語言
1.分析議論文的語言特色:①要從邏輯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準確、嚴密;②要從說理的角度分析其敘述的概括性和簡潔性;③要從修辭的角度分析其用詞的鮮明、生動和感情色彩。下面從不同角度解釋一下:A.語言準確表現為:①概念使用準確;②定語、狀語等修飾成分恰當。B.語言嚴密表現為:判斷和推理嚴密,語言表達周密,邏輯性強。C.語言鮮明表現為:表述明確,不模棱兩可,態度明確,愛憎分明,恰當使用修辭方法和特殊句式,增強語言的生動性和說服力。
2.詞語順序是否可以顛倒? 答題思路:①解釋詞語的含義;②闡明詞語之間的時間或事理程序的先后順序,強調其先后順序或層次性。
【試題演練】
在喧囂中留一份信仰
章麗
最近一段日子,很多人物觸動著人們的心靈,很多事情刺激著人們的眼球。人們愈發相信:若能在喧囂中留住一份信仰,便留住了一份信任和和諧。
雨果說:“信仰,是人們所必須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會有幸福。”廣州的“托舉哥”徒手爬上3樓防盜窗,將懸掛在4樓陽臺的女童托舉了十余分鐘,女童獲救后他悄然離去。當問及為什么這么做時,只有最簡單的一句話:“我想都沒想就幫忙了”。這句話的背后,便是對生命的信仰和敬畏,容不得任何額外的因素,這,或許是人間最樸素的信仰。不管是安徽省靈璧縣懷胎六月奮不顧身跳入水塘救起落水兒童的孕婦,還是黑龍江為救學生雙腿截肢的“最美女教師”張麗莉,抑或是杭州那用生命最后的氣力挽救一車人性命的“最美司機”吳斌,在做出英雄壯舉的時刻,或許內心一閃而過的,便是同樣的信仰。
曾經歷過令人寒心的“小悅悅事件”的人們,或許曾懷疑過這個社會的道德,甚至質疑過人性。但正如羅曼·羅蘭所說:“懷疑與信仰,兩者都是必需的。懷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毀,替明天的信仰開路。”而如今的這些奮不顧身的平民英雄們,正摧毀著昨日的懷疑,堅定此刻最樸素的信仰。
人不能沒有信仰,一旦沒有了信仰,便沒有了敬畏。比如當下的食品安全問題。食品,事關每一個公民的身體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有的商家為了追求利益,完全忘記了企業的本身就是由“人”所構成,也要衣食住行,如果企業的商品毒害了他人,他人的商品又反過來毒害了自己,生生相克,表面的盈利,卻無法逃脫背后拿錢換命的惡性循環。沒有了信仰,沒有了畏懼,又能真正得到什么?
信仰,可以讓人學會敬畏自然,學會和諧相處。同是食物,看如今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在那里,人們懷著對大自然的敬畏,才能在自然中得到最美好的食物。每一樣食物,都是大自然的饋贈,人類感恩自然,獲取食物,同時也不破壞自然,來年大自然又會賜予人類更加美好的東西。這種人與自然最質樸的本真面貌的展示,讓身處各種問題食品中的人們,重新擁有了美好的念想。
人與食物,人與自然,人與人,其實可以幸福地相處。
信仰不是一種學問,更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理論。更多的時候,信仰應該是一份自覺的行動,只有將它實踐出來,體現在生活中,才是它真正意義所在。但愿每個社會人能留有一份信仰,在喧囂的世界中,留下一份信任和寬容,留下一份敬畏和自覺。倘若人人如此,何愁食品安全?何愁生態破壞?又何愁沒有英雄?
(選自《光明日報》2012年7月10日第10版)
【閱讀訓練】
1.文章第一段作者使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2.文章第二段作者使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三、四段作者是從什么方面進行論證的呢?
4.請你用原文回答信仰的意義是什么。
5.請你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