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文化之神圣在于奠定華夏文明之根基,“人更三圣,世立三古”一伏羲、周文王、孔子先后從與自然現象密切相關的卦開啟了華夏文化之源頭。到今天看來,《易經》仍然有著神奧的特質,正因如此,更突顯了華夏文化之神圣。自此以后,繁盛的文化承載著華夏文明屹立于世界東方,成就了文明古國的美稱。
戰爭催生了文化之繁榮。戰爭對于人類來說就是原始動物性的文明爭斗形式而已一集團代替了個體,取代了械具,智慧產生了戰略戰術。戰爭對于當代的人們是一種災難,但對于社會的發展乃至進步未必不是幸事。春秋爭霸二百余年末期誕生了老子與孔子這兩位中國文化史上的巨人,難道這是偶然的嗎?老子面對紛爭的社會靜靜地思考,喊出了無為的箴言,要那些當權者不要擾民民自安之。孔子游說諸侯難于制止亂局卻創立了維護社會秩序的等級學說。
戰國爭雄又是二百余年的生靈涂炭,與之相伴的百家爭鳴呈現出了文化繁榮的空前局面。文化雖未能停止當時的戰爭,但在社會進步中發揮了巨大的潛能作用,正是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國社會從奴隸制轉型為封建制,也正是文化使社會從野蠻向文明邁進了一大步。
文化的社會效應是巨大的。漢初奉行無為,數百年戰爭創傷得以平撫。漢武高呼儒術獨尊的響亮口號,北征匈奴,南服蠻越,開疆拓土,國勢空前,國威強盛,民族的尊嚴至此真正樹立起來,這也可能是華夏民族稱為漢族之由吧!文化是民族的魂靈,是社會的神經,決定著國家的走勢與強弱。
文化是有感召力的。漢末曹操籠絡人才也以文化為手段,建安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是叫得響的一段。
文化是有抗拒力的。正始時期的竹林七賢,嘯傲山林,飲酒賦懷,不與當權者合作。萬歷時期的東林黨人,以書院為陣地,嘲弄朝政,使本已風雨飄搖的明王朝失去了統一的意志,為明朝走向滅亡起了不想起的作用。
中國文化之根深植于華夏大地,是華夏民族的意識基因,是華夏民族的標識,是華夏民族引以自豪和驕傲的精神財富。我為擁有這樣的基因、標識、財富深深地感到幸運與滿足。
文化對于社會而言是不可或缺的,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一愚蠢,雖有統一之雄舉與胸襟,意識里卻容不了幾本書,沒有了文化的秦王朝不僅沒能萬世反而成了最短的統一王朝。或許沒有必然的內在關系而只是偶然的巧合,但必定有了這樣的結果。
我生存的半個世紀里經歷了破壞文化的切膚之痛,一場所謂對“封、資、修”文化的大革命,可謂中國文化史上的厄運。
可喜的是時隔近半個世紀,重拾中國文化,乃文化之大幸,國家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文化強則國家強,文化昌則民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