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家的變化,和全國成千上萬個農村家庭一樣,可圈可點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然而,最突出、最明顯、最直觀并且能小中見大的變化要數我伯父家那三扒三建的院墻院門了。
我伯父家住在河南省平輿縣東和店鎮前樓村,改革開放前,村里十有八九的村民家無余糧,手無閑錢,一年到頭只為填飽肚子操心,所以對住房并不講究,一般家庭只要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就很知足了,哪還有閑心考慮什么院墻院門呢?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村和全國廣大農村一樣實行了土地大包干,家家按人口承包責任田。由于祖父在大集體時就是生產隊里的飼養員,因此,對牛、馬等大牲畜的飼養管理很有經驗,土地大包干后不到三年,我們家就養了兩頭牛、一匹馬。也是從那時起,我們家幾乎每年都添兩頭小牛犢,一匹小馬駒。這些小牛犢、小馬駒飼養不到一年就有人上門來買。手里有了錢,在祖父的提議下,我家不僅對舊房作了必要的修繕,而且趁農閑拉土、脫坯,自己動手壘了院墻,之后垡了院里的一棵樹做了一個柵欄,往大門口一堵就成了院門,這是我家第一次有了院墻院門。盡管十分簡陋,可我祖父仍十分滿意地說:“只要能隔住豬羊就不錯了,要不是實行大包干,就連這樣的也沒有。”
轉眼間到了1990年,村里掀起了第一輪建房熱,我老家的主房就是在這一輪建房熱中舊貌換新顏,院墻院門自然也變了模樣,但在蓋院門時我伯父和祖父發生了分歧。我伯父認為,院門是一個家庭的門面,蓋起來要大方、氣派,要有地方特色。而祖父過慣了苦日子,一生信守勤儉持家的理念,他認為,院門的作用就是遮遮檔擋,既不能住人,也不能放東西,要簡單一些,能過下農用三輪、四輪就行了。為了不惹祖父生氣,我伯父就按祖父的意見蓋了只具有地方特色、實用、堅固,但有失大方氣派的院門。
隨著農村土地第二輪承包政策的進一步完善和落實,我們老家的幾塊責任田被合成了一塊地,我伯父又從不愿意種地的本組群眾中承包了幾畝,加在一塊一起將近20畝地,正當我伯父和已經干不了重活的祖父琢磨著要增添農用機械設備時,2006年國家出臺了農機補貼政策,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我伯父購買了在國家補貼范圍內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又高又大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停在院門外,既不安全,又失雅觀,伯母故意說:“要是國家早幾年有這么好的政策,咱蓋院門時比著它蓋,該有多好啊!”祖父雖然年紀大了,但心里一點也不糊涂,自然聽出我伯母的話意,但他沒有生氣。只是十分嚴肅地說:“當初那樣蓋,也是為了你們好啊!沒想到農村發展這么快,咱家變化這么快,這院門扒了重建吧。”為使院墻院門能在建好幾十年都不落后,且具有豫南農村特色,我伯父和祖父商量后決定到縣里找專門的設計人員對院墻和院門作了認真地規劃設計。就在動工前,祖父找到我伯父說:“這幾年別人家瓦房翻蓋成平房,平房也蓋成了小樓,咱們若還住十幾年前的老房子,怎樣也不能和翻蓋后的院墻院門和諧搭配啊!不如讓設計人員把主房也設計一下,一鼓作氣都翻蓋翻蓋。”其實我伯父早就有這樣的打算,就怕祖父不同意,經祖父這么一提,我伯父就別提多高興了。
2006年10月,我伯父家的新房蓋好了,望著翻蓋后的二層小樓和氣派高達的院門,以及琉璃瓦封頂的院墻,祖父自言自語地說:“現在我家住的條件比解放前的財主要強百倍,就連過去的縣太爺也住不了這么好的房子。今后我家還會怎樣變化?農村還會怎樣變化?國家還會怎樣變化?不敢想,不敢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