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理由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這套“儒家文化大眾讀本”是一套系統闡述儒家文化的普及性讀本。叢書中,儒家的教育文化、法文化、生態文化、倫理文化、孝悌文化、政治文化、禮樂文化、商文化,都在作者的如椽大筆下娓娓道來。
禮樂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內容,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禮樂文化是我國古代社會和傳統文化的基本范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有別于西方文化的特質。儒家“禮樂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論語·學而》所提出的“禮之用,和為貴”的社會和諧思想,內涵則是為了實現“天下為公”的和諧社會而在制度層面、倫理層面和儀節層面所制定的一些規范和原則?!岸Y樂文化”的終極目標是為了通過引導社會各個階層按照“禮樂”的規范和原則來處理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從而在社會公共生活中形成一種良好的穩定的社會秩序,達到建立和諧融洽的社會人際關系的目的。
《和諧共存之道·儒家禮樂文化》是“儒家文化大眾讀本”之一,全書從“儒家禮樂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范式”、“儒家禮樂文化傳統的形成”、“儒家禮樂文化元典——‘三禮’”、“儒家禮樂文化的教化功能——禮樂文化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傳統國禮略說”、“傳統家里略說”、“傳統交際禮儀”七個方面,以深入淺出的文字,帶讀者了解儒家禮樂文化。
佳作試讀
三、婚禮
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中,婚姻不僅僅是為滿足性和感情的需要而實現的結合,而是締結兩個宗族(家族、家庭)的友好關系,是上承祖先,下衍后世的行為。因而,婚禮在古代中國禮俗體系中,被置于極其重要的地位。經過長期的歷史發展,至西周時,逐漸形成、確立了一套婚禮制度。《儀禮·士昏禮》就詳細地記載了這套繁雜的婚禮儀節。這套婚禮儀節共分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六部分,謂之“六禮”。
1. 納采
納采,即“納采擇之禮”,指男方派使者以雁為禮物,送到女方家中作為提親的禮物。其實,納采之前,男方先要行“下達”之禮,即男方派人到女方家提親,向女方下達男方欲選擇其家某女聯姻之意。之所以名之為“下達”,隱含古代中國男尊女卑之現實。女方許可后,男方才行納采之禮?;橐觥傲Y”中,除納采外,問名、納吉、請期、親迎諸禮,男方也均用雁為禮物。對此,古人解釋說,雁秋天南飛,春天北歸,來去有時,不失時節,以此象征男、女雙方成婚后會誠實守信、忠貞不渝、白頭偕老。
2. 問名
納采禮畢,男方再派遣使者帶一只雁為禮物到女方家詢問待嫁女子的名字、生辰八字及其他相關信息。女方將相關信息一一寫在帖子上交給使者帶回男方家中,作為男方通過占卜確定婚配與否的依據。問名禮畢,女方要設宴款待使者。
3. 納吉
使者結束問名禮,返回男方家中后,將有關信息向主人稟告。男方家長即在祖廟中祭祀祖先,以龜甲占卜。若得吉兆,就派使者攜雁至女方家告知,稱為納吉?;槎Y之事,由此正式確定。若得兇兆,則無須行納吉之禮。
4. 納征
又稱納幣、納成、納財,后世俗謂之“彩禮”。男方派人向女方送聘禮,婚姻因此就具有不可悔改的約束力。之所以命名為納征,就是取“征,成也”之意。幣,本意為彩色絲線,后世俗謂“彩禮”,即源于此。據《儀禮·士昏禮》記載,周代聘禮為一束(五兩)帛(所謂“兩”,是古代布帛單位名,即兩卷二丈長的布帛,共四丈。一束帛,即黑色帛三兩,淺紅色帛二兩。)外加兩張鹿皮。
5. 請期
男方派遣的使者向女方家長請示舉行婚禮的日子。實際上,舉行婚禮的吉日,男方已經通過占卜的方式確定,此處向女方家長請示,純粹為禮節而已。因而女方家長應依照禮節辭謝,而讓男方的使者告知男方通過占卜確定的吉日。女方家長一般不會提出異議,而是同意男方確定的時間。
6. 親迎
指新郎親自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婦?!秲x禮·士昏禮》記載,這一儀式在黃昏以后舉行?;?,古字之所以寫作“昏”,就是其舉行時間的體現。新郎帶車親自去新婦家迎親,到達后,與新婦父母見禮后,新婦打扮停當,在保姆等人陪伴下,登車上路。新婦上車時,新郎要親自把上車用的引手繩遞給新婦,照顧她上車。然后,新郎親自駕馭馬車行進。當然,新郎無須一路充當車夫,只要車輪轉動三圈,就合乎禮儀了。其后,新郎把新婦乘坐的馬車交給車夫駕馭,自己乘坐另一輛馬車,先行到家。到家門口后,新郎下車,等候新婦一起進入家門。親迎禮結束。
除上述六項主要儀節外,新婦至新郎家后,還有若干禮節,主要包括:
1. 沃盥
新人入席前,要洗手潔凈。
2. 對席
指新婚夫婦在預先鋪設好的席上相對而坐。席前擺列有醬、肉羹、魚俎、豚俎、肝、肺、酒等。
3. 同牢合巹
“牢”指俎,或指俎里盛放的食物。“同牢”,指新婚夫婦共同食用同一“牢”里的食物。魚俎、豚俎、臘(風干的全兔)俎僅有一份,放在新婚夫婦之間,供新郎、新婦一起食用,稱為“共牢而食”。巹,本是瓠(瓜),一剖為二,用為酒器。合巹,指夫婦交杯而飲,象征夫婦由此結合。
4. 馂余設袵
馂,指吃剩下的食物。新婚夫婦飲食畢,將吃剩下的飯食賜予新婦帶來的媵及男方家中的御(媵、御的身份、地位大致類似于后世的妾)食用。飲食結束,媵、御等人為新婚夫婦鋪設好床褥,夫婦就寢,這就是俗話所說的合床禮,男女雙方正式成為夫妻。
5. 拜舅、姑
若丈夫的父母俱健在,那么,新婚的第二天,新婦要早早起床,梳洗打扮,拜見舅、姑(即公、婆)。向舅、姑饋贈棗栗、干肉,并向舅、姑敬酒、勸食。禮畢,舅、姑要向新婦敬酒、勸食。若為嫡長子婦,還要舉行若干儀節,以示將家事傳給她。
6. 廟見
婚后三個月,新娘須擇日隨新郎至夫家宗廟祭告祖先,以表示婚姻已取得夫家祖先的同意。從此,才算正式成為男方家庭成員,具有參加祭祀和被祭祀的資格。在封建宗法時代,“廟見”為成婦之禮。如新婦未經廟見即死亡,則由男家盛殮,歸葬女方祖塋,作“未成婦”看待。后世以三月時間太長,宋代《朱子家禮》改為三日廟見。后世民間婚禮則將拜公婆與廟見祖先生之禮一并于親迎之次日舉行。
周代人對婚姻六禮頗為重視,將其視為婚姻得以成立必不可缺的程序。當然,如此繁縟的禮節,大致只能在貴族階層比較普遍的實行。至于家境比較貧賤的庶民階層,無力也無暇操辦這樣隆重的婚禮?;橐龆Y節,自然會有所簡化。
秦漢之后,隨著儒家獨尊地位的逐漸確立,儒家文獻中記載的婚姻“六禮”模式,也逐漸成為后世婚禮的基本模式。但不同時代,對古禮既有沿襲,也不乏出現若干頗具濃郁時代氣息的婚姻禮俗。宋元之后,社會各階層婚姻禮俗,在沿襲《儀禮·士昏禮》所載婚姻“六禮”及漢唐若干婚俗的基礎上,也受朱熹等大儒撰著的《家禮》有關記載影響頗深。同時,受社會、文化等因素的影響,也出現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的婚姻禮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