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4年,膠濟鐵路建成通車,濟南成為中國近代史首個自開商埠的城市。影劇院是最能體現公眾文化特征的場所。因此,北洋大戲院、小廣寒電影院、同樂戲院、和平影劇院、濟南電影院、銀光電影院……這些老戲院、老影院陸續開門納客,輝煌一時。
如今,這些老電影院因為文化體制改革大都銷聲匿跡。曾經熱鬧的景象,隨著電影市場的變遷,黯然淡出了公眾的視線。當年的許多風景,只能成為一代人心中對時光的感慨和回憶。
無論如何,這些老舊的流動的銀幕都為濟南人打開了一扇新奇的世界之窗,將外面的生活、異域的景物活生生地再現于眼前,給人們帶來了新奇與震撼。在梳理現代化電影院的同時,讓我們也去追尋那些曾經輝煌一時的老電影院,去看看那過去的年月帶給老一輩人的感官快樂。
位于經三小緯二路北首的小廣寒電影院,原名廣茂恒電影院,1904年由德國人創辦,是濟南第一家電影院。小廣寒院址不大,有池座和包廂,隨時有“茶房”來賣茶、煙和瓜子。這里曾專門放映沒有中文字幕的犯罪片或警匪片所以觀眾大部分是知識分子。在正片結束后,還會加演卓別林或基頓主演的滑稽片及英美煙草公司、南洋兄弟煙草公司的廣告片。放映結束時,幕布上會出現“諸君晚安,明天再演”的中文大字。為提醒不識字的觀眾, “茶房”會高喊:“明天再演啊!”然后亮開電燈,送觀眾出場。
小廣寒電影院在歲月中幾經變遷和易名。它一度成為濟南市衛生教育館,辦過計劃生育類的展覽。文革之后,曾有企業借用作為文藝活動場地,后因年久失修,樓頂塌壞,建筑處于廢棄閑置狀態。
明星電影院的前身是小廣寒電影院。1954年,影院由原址遷往經七緯十二路,建筑質量上乘,建筑風格中西合璧,成為當時最豪華的電影院。它有一大一小兩個放映廳,能容納1031人。1967年改名紅星電影院,1978年改名明星影院。從2000年起,經營陷入困境。2006年,由濟南市文化局、影劇公司等單位聯合打造成“明星影院——進城務工人員影劇之家”,專門放映公益電影,政府給予相應補貼,勉強維持運行。
位于西市場的和平影劇院始建于1921年,原名同樂戲院。1929年改名西新舞臺,1943年改名齊魯電影院,放映默片,但上座率不佳,后改名齊魯戲院。1952年,人民政府買下產權,拆除了舊建筑改建電影院,改名勞動電影院。1954年,又改名和平電影院。1976年后,政府投資重建,1985年正式對外營業,放映電影兼演戲劇。
始建于1924年,位于舊軍門巷8號。1929年轉賣改建,1930年改名大華電影院,是當時舊城區規模最大的電影院。1945年改名勝利電影院,1948年濟南解放后改名新華劇院,由省政府接管,后交濟南市影管會,系國營單位。1952年改名新華電影院,1981年停止使用,同年元月遷至南門外建成濟南劇院。
始建于1930年,位于經二路緯三路。后改名月宮電影院,1934年改名山東戲院,1938年日偽霸占后改名山東映畫館,1946年改名大華電影院,解放后改名人民影劇院。1950年交由山東軍區管轄,1954年改名軍人電影院,服務于部隊。1966年對外開放,1981年定名為前衛電影院。
始建于1932年的大觀電影院位于大觀園商場內,是全省最早的有聲電影院。1937年,日軍霸占影院后由日本人經營。1940年,因火災影院被燒掉一部分。抗戰勝利后,歸國民黨山東省政府宣傳部管理。濟南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該院,改名大觀影劇院。1963年,原建筑拆除重建。1965年2月,增添了寬銀幕立體電影。1989年,又拆除重建為現代化電影綜合娛樂場所。
改建后的大觀電影院,建筑面積為3350平方米,擁有2個放映廳,兼營歌舞廳、卡拉OK咖啡廳、激光大屏幕錄像廳、快餐部、購物部、游藝宮和小型賓客部等設施。
始建于1953年的光明電影院,位于成豐橋附近。它采用了中國傳統的建筑手法,從影院內部看,房頂的梁架跨度很大,下面又沒有立柱,體現了較高的建筑技術,可謂美輪美奐。1966年,影院成為國營電影院。1988年,影院進行了內部裝修,安裝了航空座椅,引進了先進的音響設備,成為省內首家模擬立體聲電影院。1991至1992年,影院放映的《開國大典》、《焦裕祿》兩片票房穩居全省第一,其輝煌程度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