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BIM”?(WHAT)
“BIM”建設工程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Model)技術及其應用屬于國際上一個比較新的學術領域,是一種以數字化3D模型為核心,應用于建設工程設計與施工建造的專業數字化設計標準。BIM和ISO認證標準之一,國際標準組織設計信息委員會(ISODIC)給出的BIM標準定義是:BIM是在開放的工業標準下,對建設要素的物理和功能特性及相關建設項目生命周期的可量算的表現形式,有效為決策提供支持,以期更好地實現項目價值。目前,CAD軟件設計和建設工程領域最權威的還是國際交互協作聯盟的工業基礎分類標準認證(IndustryFoundation Classes,IFC),目前為止,只有GrapHsoft公司的BIM產品唯一得到該項標準認證,而Autodesk公司的BIM產品是應用最廣泛的。
“BIM”什么時候出現的?(WHEN)
BIM標準從80年代中期萌芽至今不過20年的歷史,直到近幾年隨著計算機軟硬件的飛速發展,才逐漸受到建筑行業的重視。國外經過多年來不斷的研發與改進,所有與建筑規劃產業相關的軟件正處于一個相當關鍵的時刻。專業工作者及設計院多年來不斷使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 Aided Design)進行規劃建筑設讓終于開始真正感受到將圖形與非圖形屬性信息整合于模型中所帶來的效益,并意識到這些屬性信息不是只可以應用于規劃設計施工階段,還可以應用于整個建筑生命周期(Building life cycle)的管理,并同外延到另外—個分支概念,即除了建筑設計,還涵蓋了規劃的編制、實施或城市于設計的從設計到執行的全過程,所謂的“建設工程生命周期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BLM”是“BIM”技術的一個應用領域。
“BIM”是怎樣的?(HOW)
BIM代表的是一種基于網絡信息協同工作現代條件下的直觀優化設計模式,追求的是動態、持續、可調的過程式的設計,溝通管理,反饋信息高效率,技術組織協調的常態化,上下層次階段文件的無縫銜接。
誰與“BIM”有關?(WHO)
在國外,這個先進標準的應用已經較為普及,常常以幾種不同表述名稱出現,例如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Autodesk、Nemetschek公司)、單體建筑模型(Single Building Model/SBM,Bentley公司)、或是虛擬建筑模型(Virtual Building Model/VBM,Graphisoft公司)。美國、新加坡和歐盟等一些國家的已經應用BIM技術標準進行建筑設計、施工和政府監管部門的管理,BIM建筑信息模型的文件格式標準在業界和政府城市建設管理中得到迅速普及。世界許多著名的新建筑是基于BIM標準設計建造的,如:美國自由塔(Free Tower)、瑞士保險公司大樓等。目前最為我國內業界接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以建筑信息模型(BIM)來描述這類概念。
BIM離我們還有多遠?
在BIM倡導下的許多AEC公司已經擁有大量的幫助設計公司向3D設計轉換的成功記錄。國內一些大的設計院和事務所也紛紛部分地從舊有的模式轉換到BIM標準模式的平臺上來,如:建筑大師崔愷工作室設計的重慶國泰大劇院,給人一種驚艷的感覺,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如圖1,圖2)。再如:廣州市城市規劃局與Autodesk公司共建“中國城市數字規劃研究中心”,中心研究課題之一就是BIM技術在城市規劃與管理領域的應用研究。目前,BIM標準模式無論在國內的AEC行業或設計行業共同面臨的問題還有不少,前期投入成本與產出的權衡,培訓和形成規模效應需要面對的技術風險等等。主要的還是面向國內建筑規范和行業標準定制模塊缺乏的問題,這個問題與國人普及計算機應用首先一個攔路虎是漢字輸入系統的情形比較類似。相信用不了很長時間,也會被一—解決。屆時,BIM將也許會與你擦肩而過,也許會與你比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