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有一種糾結,叫困惑。
房地產調控政策不動搖、環保標準頻頻出臺、勞務費用持續上漲……建筑產業鏈上的多個行業發展速度放緩。與此同時,歐債危機的影響遲遲未曾散去,國內建材企業頻頻遭遇貿易壁壘,海外擴張的步伐明顯放緩。
2012年,是神秘瑪雅預言中的大難之年。在國內外市場的雙重擠壓之下,如何抓住轉型發展的良機,在產業鏈條的“陣痛”中求變圖新,相關企業還有許多難題待解
環保標準頻頻出臺 企業面臨更高要求
近年來,環保一直都是建筑裝修行業的熱門話題之一。
自1月1日起,更為嚴格的《陶瓷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開始執行。專家預計,2012年,國內陶瓷企業最大的壓力和風險或許不是來自市場,而是來自這個標準。如果嚴格按照這個標準執行,國內預計將有超過10%的中小陶瓷企業被淘汰。
根據國家發改委《關于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的公告》,從2012年10月1日開始,按功率大小分階段逐步禁止進口和銷售普通照明白熾燈,預計到2016年將全面淘汰白熾燈。
因為長期嚴重污染環境,按照福建省政府的部署,晉江全市500多家建筑飾面石材企業在2012年7月31日前被勒令集體退出。另有109家企業被初步(或正等待)認定為“工藝石”企業,可以在整治轉型后繼續生存。但是,如果這些暫時得以生存的企業沒有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魄力,那么另一輪“封殺令”早晚要再次降臨。
如今,環保形勢逐年趨緊已是不爭的事實。2012年,在市場需求較弱的情況下,環保政策不斷出臺對不少建材企業來說算是雪上加霜。如何在兼顧環保的同時讓企業繼續存活和發展下去,是建材企業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
產能過剩加劇 建材行業很“受傷”
在歐債危機的陰影未退、房地產行業發展放緩、產品出口頻遭“雙反”調查的背景下,建材行業的產能增長率卻居高不下高庫存已成為各建材企業心中“說不出的痛”。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1月~6月,全國建材工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產值2.5萬億元,同比增長16%,增速回落25.2個百分點;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1%,增速回落8.4個百分點;完成利潤總額1402.8億元,同比下降9個百分點。
中鋼協的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全國26個主要市場五大鋼材品種的社會庫存量為1561.5萬噸。根據相關資料,鳥巢外部鋼結構的鋼材用量為4.2萬噸,央視新大樓的用鋼量為14萬噸。按此計算,用這些庫存可以建造371座鳥巢、111座央視大樓。
在需求單邊下行的催化下,新增產能打破了積弱已久的供求關系,長期累積的過剩產能如火山爆發一般噴涌而出,直接沖擊了市場和價格的底線。
水泥價格已經回到2008年的水平。我國除了東北地區的水泥價格有Nh升外,其他地區的水泥價格都大幅下降。
玻璃行業更是重災區。前6個月的出廠價格平均比去年同期下降14.9元,下降幅度遠遠超過正常年份每重量箱平板玻璃的單位利潤,行業出現全面虧損。
為了消化庫存及規避風險,山東淄博、四川夾江等地的建材企業停掉了一部分窯爐。
企業監管成本高昂 海外擴張或遇瓶頸
10月,國家發改委集中批復了16個海外投資項目,創2012年以來的新高。其中,以能源類項目居多,基建類項目只有1個,據業內人士分析,這次集中批復的項目意味著中國海外能源擴張有望進一步提速,但建筑業海外投資目前并不是最好時機。
近年來,中國“走出去”的企業越來越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累計凈值達4247.8億美元,是2002年299億美元的14.2倍,全球排名第十三。而在“十一五”時期,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和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年均增長都超過了30%,最高的一年曾經超過40%。
值得注意的是,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走出國門的同時,風險和問題也頻頻出現,建筑企業在海外的日子看起來似乎并不好過。
9月,世界銀行發布了一份因涉嫌欺詐和賄賂而在一定時期內被禁止承接世界銀行資助項目的企業黑名單。在名單中,中國企業共有12家,建筑企業超過50%。
我國建筑企業海外投資遭遇困境的原因有很多。有些建筑企業在承接工程時并不了解國外的法律規范,將一些違反規定的運作經驗帶到國外,試圖獲取高額利潤。此外,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準入門檻低,加上發展中國家的建筑企業競爭激烈,市場結構呈現高度分散格局,容易出現競爭過度現象。
營改增試點啟動在即 減負恐將變增負
10月18日召開的國務院工作座談會提出,要適時將郵電通信、鐵路運輸、建筑安裝等行業納入營改增改革試點。對此,很多建筑裝飾企業無法再保持淡定。
近期,中國建設會計學會完成了對66家建筑施工企業的調研報告。報告顯示,如果實行營改增,在66家建筑施工企業中,2011年應繳納增值稅減少的有8家,占12%;增加的有58家,占88%。
中國建設會計學會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上述66家建筑企業中,24家企業的年總營業額為1194.64億元,按3%的稅率計算,應繳納營業稅35.84億元,營改增后銷項稅額118.39億元,應繳納增值稅69.67億元,實際稅負為5.83%,比營改增前增加稅負94.4%。
目前采用的11%的增值稅稅率理論上與采用3%的營業稅稅率所產生的稅款數額是相同的,而這一假設的前提是建材市場票據管理規范,建筑安裝企業能及時獲得合格的采購發票。但是,目前大部分建筑安裝企業不能獲得足額增值稅專用發票,而存量機械設備也不能給建筑企業帶來增值稅進項。
另外,勞務用工是建筑企業的另—重要成本,一般占合同造價的35%,但是這部分費用也無法取得進項稅發票,將引發建筑裝飾業勞動力價格的大幅提升;同時,勞務企業的稅負最終都將轉嫁給總承包企業。
勞務費用持續上漲 建筑企業壓力大增
不久前,互聯網上流傳著一張搬磚工月薪7000元、施工隊長月薪超過1萬元的薪水表。
其實,早在前幾年,建筑業農民工的工資就已經開始大幅攀升。業內人士表示,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給建筑企業帶來了巨大壓力,讓建筑企業的利潤逐漸減少。
近年來,我國的城鎮化建設步伐逐漸加快,國家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力度不斷加大,而建筑業是勞動密集型產業,受勞動環境差、安全系數低等因素的影響,建筑業工人要求的工資越來越高。
如今,建筑業企業正面臨著尷尬的狀況,一邊是人工成本持續增加,另一邊是建筑施工隊伍處于青黃不接的階段,奮戰在一線的施工主力依然是40歲~55歲的工人,工地上鮮見“80后”、“90后”的身影。此外,由于物價普遍上漲,各行業紛紛上調工資,建筑IA的工資也就水漲船高了。
建筑業高級人才短缺 需求穩中有升
據相關人士透露,由于缺乏管理和培訓,江蘇省雖為建筑大省,但今年的一級建造師缺口已達70%,二級建造師也很難招到。
縱觀2012的建筑人才招聘市場,高級人才的職位需求呈穩中攀升的態勢,海外項目經理成為熱門職位,而總建筑師、工程總監、規劃總監、營銷總監等職位的需求量也都呈上升的趨勢。
目前,我國建筑行業的人才危機已經迫在眉睫。統計數據顯示,在技術工種中,砌磚工、電工、焊工、木工、鋼筋工、油漆工等出現明顯短缺。同時,建筑人才總量不足,特別是經營管理人才、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匱乏是建筑行業的硬傷,這也直接導致中國建筑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不強,只能依靠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施工分包或勞務分包來承接工程。
建筑市場的人才競爭日趨激烈,人才流失現象嚴重,項目經理、技術總監、造價師、土建工程師等工程管理和工程技術類人才的流動性大,而這些職位都是建筑行業的核心職位,他們的流失會給企業造成巨大的損失。
房地產調控不動搖 下游產業競爭加劇
在經歷了樓市調控最為嚴厲的2011年后,眾多二三線城市在今年率先對購房政策進行微調,因地制宜地出臺了限價、限售等政策。
在樓市成交慘淡、房地產開工量銳減的背景下,上游的鋼鐵、水泥等行業的需求大幅衰減,而下游的家裝建材業也寒意十足,業務量大幅下滑。
一份測算數據顯示:房地產業每減少100萬平方米的建筑量,就會影響30萬人就業,減少鋼材需求2萬噸,減少門窗需求8萬套,減少衛生潔具需求2萬套。
2012上半年,玻璃價格跌到成本價以下,90%的玻璃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停爐率也創下歷史新高。
同時,受房地產銷售降溫和精裝修房比例擴大的影響,裝修市場增速放慢,部分裝修企業的業績出現明顯下滑。
頻繁遭遇貿易壁壘 建材企業出口受阻
2012年,我國建材企業猶如走進“雷區”一樣,在國際市場上頻頻遭遇反傾銷調查。
1月7日,歐盟發布公告稱,將繼續對原產于中國的不銹鋼緊固件產品實施反傾銷措施,除兩家企業獲得單獨反傾銷稅率外,其他所有中國企業的反傾銷稅率皆為224%。不僅如此,歐盟還對中國輸歐不銹鋼無縫鋼管征收48.3%~71.9%的最終反傾銷稅。
11月8日,美國對華光伏產品“雙反”調查的終裁落地,美方將對中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18.32%~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14.78%~15.97%的反補貼關稅。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光伏企業被征收懲罰性關稅最高的一次。
在2011年對中國瓷磚展開反傾銷調查,征收最高達69.7%的懲罰性關稅之后,歐盟2012年又對中國出口至歐盟的陶瓷餐具及廚房用具發起反傾銷調查。據了解,這是一次影響范圍最廣、涉及金額最大的中國陶瓷行業反傾銷案,涉及金額高達7億美元,涉及企業2000多家。
除歐盟之外,印尼、韓國、阿根廷、秘魯、巴西等國紛紛設置貿易壁壘,使我國陶瓷企業出口面臨四處碰壁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