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家BIM標準對BlM的定義:“BIM是建設項目兼具物理特性與功能特性的數字化模型,且是從建設項目的最初概念設計開始的整個生命周期里做出任何決策的可靠共享信息資源”。實現BIM的前提是:在建設項目生命周期的各個階段不同的項目參與方通過在BIM建模過程中插入、提取、更新及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應出各參與方的職責。BIM是基于公共標準化協同作業的共享數字化模型。
現如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術已經觸動了建筑行業未來的神經,并以迅猛之勢,為中國建筑行業注入了新動力。可以說,BIM的認知程度在中國已經越來越高,其作品的數量和質量也都集中反映了BIM在推動國內設計單位攀登三維數字模型技術設計新高度和引導行業可持續設計方面所取得的最新成果。
“十二五”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期,BIM已被明確寫入建筑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當中。在BIM技術的應用上,及早行動從而取得主動的企業將獲得競爭優勢。不普及深入應用BIM技術,就不可能實現根本性的企業轉型升級,就不可能實現核心業務的信息化管理。隨著BIM應用在中國工程建設行業的不斷深入與發展,越來越多的BIM愛好者和Revit用戶也在相互交流中,分享著BIM技術及相關Revit等系列軟件的應用體驗。
BIM的深入應用并非一帆風順
徐浩: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數字化建設設計與研究中心主任。
BIM技術從最開始的推廣到現在的應用,已經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技術擺在了我們面前。從個人來說,我看到的是整個行業切切實實地通過對BIM技術的應用,使得我們原來的作品、設計、施工得到了加強和改善,幫助我們提高了原來的工作效率和質量。
如今,整個BIM技術的應用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從早期來看,我們可能還存在如何使用好軟件的問題,并針對軟件的性能,看軟件能不能更符合我們的實際工作。目前的階段,軟件發展基本上已經達到了日常使用的程度,但如何把相對比較成熟的軟件運用到實際項目當中,結合原有的設計模式和設計模型,做出適宜的設計,并從中了解設計師應用這些技術時遇到的困難,在利益分配上的困惑,以及怎么樣平衡這樣的關系,怎么樣打消他們的顧慮,怎么樣使得大家愿意接受這樣的技術,這才是當務之急,是需要去解決和完善的地方。
也有一些業主提出沒有體會到益處,這應該還是工作層面上的考量。前幾年我們都在談BIM技術會給我們的生活、設計和工程帶來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從業主的角度來看,不論是新技術還是舊技術,我出的錢就是要一個高品質的成果。如果你用高檔技術,從而增加我的成本費用,我就要慎重考慮,高檔的技術能否提供更高的服務?這樣問題就出現了,如果你現在還是處于研發或是初期探索階段,還并不能展證這個成果有更高品質的話,那就很難讓這個項目有實質性的改善,就很難說服甲方為此而付出很大的代價。
在與原有模式結合方面,怎么很好地與BIM和Revit結合,這是很多公司都需要解決的問題。要提高效率,尋找關于服務或工程的切入點,什么時候利用,通過什么樣的平臺去發布,從而在方方面面讓大家共同利用這樣的信息。我們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嘗試。在這里,Revit中國用戶小組就是—個非常好的平臺和組織,從BIM應用來看,它是一個很開放的組織,大家可以把各自的成果和信息進行共享,這時候也會給大家帶來很多的靈感,同時,別人的成果也會給我們工作帶來一些借鑒的可能性。
BIM也將成為甲方招標的必要條件
張學斌:北京中信和業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BlM副總監、Revit小組華北區負責人
我之前—直在設計院做著與BIM相關的工作,比較熟悉應用BIM技術的整個設計流程。通過BIM平臺的串聯,可以實現三維可視化的優化工作,利用BIM可以三維地去呈現各個專業的成果。在三維呈現的過程當中,發現一些錯、漏、碰、缺的問題,并將其處理掉,包括與甲方溝通的過程中,能夠很好地將設計師的意圖表達出來。現在到了業主單位之后,對BIM有了另外一個層級的理解,以前更多的是作為BIM技術的使用者,如今則希望在一個項目的全生命周期里,從最開始的開發、規劃、設計、施工到最后的運營管理,整個建筑生命周期里都能夠應用BIM技術。
傳統的設計模式是,甲方委托設計單位做項目的設計,一般針對復雜的項目,由外企做方案設計,國內做施工圖設計,過程當中再聘請一些機電顧問、幕墻顧問等其他專業人士來共同去完成項目的設計,最后這個項目設計完成之后,把圖紙移交給施工單位,施工單位再繼續去根據圖紙完成施工。這種工作模式最大的問題是數據的割裂,業主把他的想法和目的傳達給設計單位,外企設計師通過二維的方式來表達,把方案設計成果移交給國內的設計方,設計方再基于外方的成果去做初步設計,這兩者之間的溝通模式很多時候是割裂的,我做我的,你做你的,然后定期碰頭,開一個協調會,看看雙方有什么要溝通的。這樣的方式很多時候會因為人為的失誤,造成項目在設計過程當中數據的丟失或者一些數據傳輸的錯位。
然而,當我們利用BIM通過Revit Server把業主與設計單位聯系起來后,通過這個平臺,各方能在網絡上實時看到對方的設計意圖和成果,協同工作成為一個最大的優勢。的確,現在國內一些重大、復雜的項目,業主在施工招標的過程中已經把BIM的要求加入到招標文件當中去了,但是因為BIM在國內剛剛發展幾年,即便是業主也沒有完全把握BIM的管理手段,更不了解設計單位應用BIM的成熟度和覆蓋面。因此,以使用BIM技術來實施項目,作為甲方招標的必要條件,從而將其當成一個動力去推進BIM的發展,盡快讓BIM的成熟度活躍起來,這是挑戰,也是發展的方向。
用云技術來推動BIM的發展
林祺:上海上安機電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工程師
通過上海中心項目的檢驗,BIM技術在建筑節能和環保方面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其實在用BIM做設計的時候,可以在前期分析很多建筑的參數,這些參數對今后的設計可以提供很多計算的依據。對于上海中心這個復雜的項目來說,最終管道的設計是非常符合能效要求的,這就是我們用BIM技術,用模型去進行運算的結果。這樣得出的結果是能夠達到一種最經濟,且更能符合我們使用要求的結果。
從BIM技術來講,現在的應用面是相當廣的,可以有四、五十個應用,而且這些應用在原先沒有BIM技術的情況下,做起來很吃力。比如三維的展示和工程量的計算,原來不用BIM技術的時候,二維設計也可以做到,但花費的人力和精力與現在做BIM設計是完全不一樣的。
我們負責的是上海中心分化設計的項目,由于上海中心的項目很大,我們的資源團隊和設計師分散在3個地方。由于地域的分散性,在傳輸文件上就有很大的困難,每次傳輸的文件量都很大,在100兆左右,怎么傳輸?人力傳送費力費時,還會增加成本,要解決這樣的實際問題,Autodesk Revit Server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可以用這種技術在不同的項目點上同步這些軟件,在實際的效果操作上也很到位,5~7分鐘就可以把一個100兆的文件傳輸過去,極大地提高了傳輸效率。另外,我要指出的是Revit Server且實是用來解決協同問題,而不是用來解決設計問題的,可以通過網絡,甚至通過云技術來推動BIM的發展。
對于BIM來說,我們公司現在的策略是,幾乎所有的項目都用Revit來做。用不用Revit Server,看項目的構架,如果這個項目存在異地設計,這是唯一的解決方案。
建筑花園中的數字花朵
呂俊超:數字未來上海工作室同濟大學組設計師
我們的團隊有一個作品是“數字花園中的花朵”,參加了今年的雕龍杯Revit應用大賽,并獲得Revit建筑模型建模類別最佳作品獎。這個作品的設計理念從花朵而來,可以說是獨具匠心,既獨特又生動。借助RevitApi,運用Python語言在Revit中模擬演化花朵的形態,在數百個演繹結果中挑選出一個并整體CNC加工成形,涉及了復雜體量、創建、參數化、仿真和數據導人。
傳統意義上,建筑師做一些曲面設計時,可能會用其他軟件,但是到最后建造、施工的時候還是要放到BIM中,而且現在已經有了一體化的趨勢,Revit在BIM技術中也可以發揮相當大的能力。我在其中體會到,在“數字花園中的花朵”這一作品中實現曲面表皮的平面擬合時,Revit可以建造非常復雜曲面的設計任務,同時Revit也提供了細分面的工具。而隨著Revit里面加入體量建模系統之后,其功能也顯得越來越強大。
如果說其他的三維軟件是通過編寫腳本來進行設計的話,那么,Revit軟件的自由度則是非常大的。但是Revit更傾向于建筑師的思考方式,并且可以把建筑的各個概念都串聯在Revit的過程當中,這是Revit與其他軟件非常不同的地方,也是其他軟件沒有辦法與之比擬的一個巨大優勢。
針對“數字花園中的花朵”這個作品,BIM的優勢尤其體現在對復雜曲面體量的處理上。但是這樣一種工具并不單純只是為了產生一個異形的建筑,而是通過手工計算和手工施工的方式使其變得更加簡單,讓機器來代替人的重復勞動,或者達到更高的深度。
摘自《中華建筑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