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永和+非常建筑:唯物主義”展覽正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進行,人們發現自己仿佛置身于一個格局考究又令人匪夷所思的建筑工地:混凝土、石膏和夯土堆疊的裸露展臺,木材與玻璃等建材搭建的模板,裝置、模型、圖紙以及多媒體等內容都著意呈現了近二十年來張永和與他帶領的“非常建筑”事務所在建筑實踐中的探索與努力。“可以說這是個回顧展,但也不完全是回顧,”張永和說,“展出的內容是我們一直以來,并且今天依然在進行的建筑實踐研究。”
展覽名“唯物主義/Materialism”是張永和的一個文字游戲。從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哲學,到充斥當今中國社會的“物質主義”,再到作為建筑師最為關注的“材料主義”都隱含在這個指涉曖昧的標題中。從“形而上”的哲學到 “形而下”的材料,張永和用布滿展廳的建造片段強調了材料的重要性,他說:“建筑師的工作更像工匠,每天要和材料打交道,還要創造性地與材料打交道。”
尤倫斯的門廳中央擺放著張永和曾在英國VA博物館展出過的 “塑與茶” 裝置,它由中國停車場里人們司空見慣的植草格構建而成,構成一個供人們喝茶聊天的功能性空間。“這個材料對我來說,其實特別難看,但是它改變了我們對塑料的粗淺認識。這種材料很輕,受力平衡很好,還能百分之百回收,所以我愿意用它搭個東西。”張永和說,“這和建筑師遇到的很多處境相似,我們不會為了孤立的原因做一個設計,比如單純因為它好看或難看。”
“沒有物質的唯物主義是荒謬的,但是我想說,我們的努力除了物質,背后還有大文化計劃。”從摸得著的材料開始,利用不同建材、各式模具,張永和呈現了“單車公寓”、“不理想城”、“無間造”、“無盡院”、“后窗”和 “圣人書房”6個不同主題,從建造的技術實驗出發,延伸至建筑的各個面向:居住方式、城市化、建筑傳統等等。
其中“無盡院”是張永和對中國建造傳統的闡釋。從小在北京的四合院長大,他對庭院有著難以割舍的情感。在二分宅項目中,張永和用現代建筑語言回溯了有庭院的中國式居住,在建筑技法上采用先進的處理方式,理念上保留著對過往建筑傳統的珍視。“小時候看自己家和別家的四合院,有大有小,高高低低的,我從來沒覺得千篇一律是問題啊,為什么每個房子看起來都要不同?現代人有欲望表達自己的獨立個性與存在感,但一定要用建筑來表達嗎?我不理解這個必要性。”
“不理想城”的單元飽含了作為建筑師,張永和對現今中國城市規劃的更多批判以及合理性建議。新舊北京的更替、沖突是他在各個場合都不免談起的話題。“對城市的錯誤認識才導致了對城市格局極端的破壞。”他提出中國以往對文物與遺產的極端處理:要么直接拆掉,不存在便沒有保護的問題;要么將其當作瓷器似的不讓摸不讓碰。“其實珍惜地小心地使用,才是對文物最好的保護。”他說,“你看南鑼鼓巷,不破壞舊環境,我們還是可以在其中享受現代的物質文明,老城完全可以容納新生活。”
整場展覽入口是一扇組合式大門,由中國三種開合方式的門組成,張永和將其稱為“推拉折疊平開門”——建筑師自得其樂的游戲。他常常自稱是“最不務正業”的建筑師,在這個以建筑為主要話題的展覽上,餐具、首飾、藝術品等他在建筑之外的創作也不一而足。“通過這個展覽,我想講的不是一個建筑師該關注些什么,而是一個人可能具備的各種興趣。我自己的興趣,從來都離日常生活不遠,做衣服、做茶具,我很想設計玩具,一定很有意思。”
聊到五花八門的興趣,張永和說自己最近對中國清末的繪本很著迷。他期望更多中國建筑師對唾手可得的傳統文化不要忽視。“中國建筑師對中國文化不是缺乏了解,而是缺乏自信,不愿意把中國的傳統與歷史作為工作參考的一部分,這使得他們的中國文化背景不能發揮作用。”張永和說,假如北京的建筑師組織一個京劇戲社,親自排演京劇,他一定報名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