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熱診斷(MTD)數字影像掃描系統
發明人:邱毅
專利號:ZL200410093250.0等
項目應用前景:
輻射性浸害,尤其醫療輻射已成為社會公害!有的“不懂濫用”,有的“違法濫用”,有的“合法害人”!如今,用CT,PET“小病大治”,“重復檢診”,“多兵種會戰”已司空見慣。全方位、多層面、高品質的“綠色醫療”是當前醫療市場極為短缺的產品,大多是空白點,亟待開發。本項目開發的系列產品正是針對市場需求,應運而生。項目集當代光電技術、數字圖像技術、現代醫學工程技術和多信息源智能融合分析技術為一體,建立了形態與功能相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生理功能與心理功能相結合,聲、光、電、磁、熱五大技術并用與互補的醫學新模式,填補了CT、X光、MRI等已有設備檢診“盲區”,又解決了這些設備對某些科目定量定性不足問題,是健康評估、疑難病癥診斷和疾病早期發現的最佳選擇。
項目產業化情況:
本項目中體檢專用“MTD—數字影像掃描系統”已商品化,于2003年通過國際ISO9001:2000質量體系認證,正式推向市場,國內分布于浙江、江蘇、安徽、陜西、湖北、黑龍江、上海、天津、廣州、深圳、珠海等10多省市,近60家客戶,僅上海市銷售客戶和合作點就有19家之多,率先占領了市場制高點。如上海體檢行業龍頭老大——上海國賓醫療中心(前后買3套,近期還提出升級更新)、位于陸家嘴國際金融中心的金茂大廈、震旦大廈、華源國際醫療中心、新加坡投資的東外灘國際健康會館及上海科技京城斯米克大廈中設置的專業體檢機構。上海三甲醫院的合作單位如中山醫院國家心血管病實驗中心(“心肌炎和心肌缺血動物、臨床實驗觀察”),東方肝膽外科專科醫院(“肝膽腫瘤MTD-CT雙盲對照觀察”,)東方醫院功能檢查中心、德國心臟中心(上海科技基金項目“心胸外科疾病多信息源融合分析動物臨床實驗觀察”),解放軍411醫院珈瑪刀治療中心,仁濟醫院PET-CT中心(“惡性腫瘤術前術后MTD-PET-CT臨床對照評估”),九院(“腫瘤放療化療前后觀察與評估”)及衛生部脈管炎病研究中心(“脈管炎病、痛風癥臨床實驗觀察”)等。20世紀90年代初起至今僅上海東方醫院神經外科、功能檢查科,江蘇無錫腫瘤醫院,杭州浙二醫腫瘤研究所數年來取得臨床病例就有20余萬例(加上20世紀80年代北方普查病10余萬例總計約40萬例)。
活性炭有機溶劑廢氣高效吸附回收技術及其應用
發明人:傅太平
專利號:ZL03159300.3、ZL200710009203.7、ZL200520016518.0、ZL200810071717.X等
獲獎情況:
2010年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
2010年第十九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金獎
2011年全國總工會職工技術成果獎三等獎
2011年福建省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2011年巴黎國際發明展覽會銀獎
項目簡介:
在輸血的安全性方面,目前我國在臨床用血中,全血和冰凍血漿絕大多數均未經病毒滅活處理,極易傳染疾病。在血液的儲存與運輸方面,血液的運輸主要采用汽車和飛機運輸,其中應急機動醫院主要依賴野戰貯運車進行運輸,野戰貯運血車可以滿足全血、紅細胞及血漿的運輸。但由于運輸過程中的顛簸震蕩影響了血液儲運效果,所以經過長途運輸的血液,血漿K+、pH值、FHb常會超出正常范圍,其有效成分的耗損將會達到80%。
項目技術介紹:
本項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9項專利。項目設備設計活性炭吸附、脫附、干燥連續循環工作的工藝流程,實現有機溶劑廢氣高效吸附回收。采用自主研發管道切換氣動角閥,確保設備安全運行。在分離槽內增設曲線階梯式閘板,實現長流道延遲式連續分離,提高分離了溶劑的純度。通過本設備處理的有機溶劑回收率達95%,排放廢氣低于國家環保排放標準,應用企業還可實現很好經濟效益。
在有機溶劑廢氣治理中,有的廠家采用大型單罐吸附處理,由于罐內活性炭吸附飽后,須轉為脫附狀態,吸附過程間斷,廢氣達不到國家環保排放標準,回收效率低。有的廠家采用雙罐輪作,一個吸附,另一個脫附,但是當單個罐體中活性炭吸附到75%左右時,容易出現吸附不徹底,廢氣穿透的現象,排放廢氣就會超過國家環保排放標準;而且雙罐輪作也無法實現連續回收。
鑒于上述問題,本項目研究、設計出獨特的三工位五罐新工藝,實現廢氣高效吸附連續回收。三個工位分別為吸附、脫附、干燥,設備運轉時三工位,由計算機自動控制,實現連續循環運作。
項目產業化情況:
本項技術設備自2005年實施轉化生產第一臺有機溶劑廢氣高效吸附回收設備至今,己在上海、廣東、河北、江蘇、浙江和福建等地近百個單位安裝使用。在推廣應用時,既考慮環境污染的治理效果,又考慮了使用單位的經濟效益。設備運行操作簡單,安全可靠,檢修方便,排放的廢氣低于國家標準,有機溶劑廢氣回收率高,而且造價低,投資少,回收快。目前市場上采用吸附回收方法處理廢氣主要應用本項目技術設備,已達70%以上。
項目市場前景:
“十二五”期間有機廢氣排放標準將上升為強制性標準,這一舉措將有助于該設備的推廣應用,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項目合作方式:
尋求融資或合作伙伴。
高性能陶瓷微珠的推廣應用
發明人:楊金龍
發明人簡介:
楊金龍,男,1966年5月9日出生。現任清華大學材料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學科規劃與建設辦公室副主任。主持的項目通過國家教育部和河北省科技廳組織的19項系列成果鑒定,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和二等獎4項,德國紐倫堡國際發明博覽會金獎1項。目前在國內外發表論文120余篇,其中SCI收錄100余篇。授權中國發明專利32項,申請專利12項。由Springer和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英文專著novel colloidal forming of ceramics一部。
專利號:ZL 02125221、ZL 00136834.6、ZL 03153699.9、ZL 200710086861.6
項目簡介:
多項目發明一種新型的無模具膠態成球普適性方法和裝備,建成年產:5000噸0.1—0.3mm陶瓷微珠生產線,解決了挑選連體球的難題,開發氧化鋁、氧化鋯、硅酸鋯、氮化硅等一系列高性能陶瓷微珠產品,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采用膠態注射成型制備的陶瓷筆珠坯體,陶瓷球珠球形度高,微觀結構致密,成品率高,成本大大降低;開發了一種遠紅外陶瓷微珠,這種微珠能夠發射波長為8Um-14Um的遠紅外線。
技術先進性:
本發明利用界面張力成球原理,使水基陶瓷漿料液滴在油性介質中成球并固化,無需模具,直接批量成型毫米級陶瓷微珠,該方法適合于各種粉體體系的陶瓷微珠的制備;通過引發有機單體的聚合反應,達到漿料快速固化成型的目的,陶瓷微珠成型效率高,生產周期短,該工藝成型的陶瓷微珠素坯球形度較好,強度大,可在燒結前進行整形、初步拋光等加工工序,可大大降低生產成本;建立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進的高性能系列陶瓷微珠生產線。
項目應用前景:
該項目在邯鄲建立年產5000噸的陶瓷微珠磨介工業化生產線,2005年該生產線被世界500強法國圣戈班公司收購,累計項目技術投資已達8900多萬元;圓珠筆用氧化鋯陶瓷球珠,年產陶瓷球珠10億粒,陶瓷球珠中性筆2500萬支,產品遠銷瑞士、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遠紅外陶瓷微珠廣泛應用于高水平競技體育領域,開發的運動員專用型血乳酸降解系統設備在2008年奧運會上得到我國16個項目運動隊的推廣應用,產品市場前景非常廣闊。2009年—2011年期間,陶瓷微珠磨介工業化生產線,新增銷售額46039萬元,新增利潤3682萬元,新增利稅1347萬元,解決當地就業3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