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霾天氣的數次來襲,將中國的石油企業推上了風口浪尖。作為中國內地最大的煉油企業—中石化在否認禍首質疑之后,又將矛頭指向了國家油品標準。
1月31日,中石化董事長傅成玉在北京表示,煉油企業是霧霾天氣直接責任者之一,但這并非因油企質量不達標,而是我國油品標準不夠,只有北京推行含硫量在10ppm以下的歐V,但全國普遍為150ppm的歐Ⅲ,標準不提高,設備改造就上不去。
為何中國煉油企業不去執行更高的歐V標準,而是更多地采用較低的歐Ⅲ標準呢?油品升級的阻礙又在哪里?中石化的回應是否是在推卸責任?
2月1日,中國石油和石油化工設備工業協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趙志明在接受IBTimes中文網采訪時發表了下述觀點。
趙志明認為,中石化和中石油等油企,應該對此次霧霾天氣擔負一定的責任,但并不是全部的責任。“因為國家在制定油企質量標準時,肯定會參考這兩大國有油企的意見。這就意味著,中石化和中石油等油企是參與制定我國油企質量標準的。”
“中石化和中石油等油企之所以在主觀上不愿意提高煉油標準,是基于成本的考慮。眾所周知,企業要提高煉油標準,就要推進技術升級,采用新設備,這樣會相應地增加成本,由此油價也就會隨之上漲。但我國的成品油價格是由國家發改委規定的,企業不得私自上調油價。所以,在目前的石油價格水平下,企業要提高煉油標準無疑碰到了很大的困境,中石油和中石化這兩大國有油企也不例外,我們更不能單一地說他們是在推卸責任。”
趙志明說,我國油品升級技術上目前已沒有問題,主要阻力還在于“利益分配”。油品升級將導致煉油成本上升,企業要求上調油價。然而,一般的普通老百姓肯定不愿意上調油價。這樣,作為價格制定者—國家發改委就陷入了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發改委處于降低國內通脹壓力和照顧民生的需要,將油價定得比較低,并且不敢過于提高油價;另一方面,發改委又要考慮到企業的利益,不得不提價。這也造成了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國有油企在煉油業務上的連年虧損,而政府不得不對他們進行補貼。
“如何既提高油品質量又在價格上能夠讓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這是政府和企業都要面對的一個問題。”趙志明進一步解釋說,“但國家還是會制定新的標準來推進油品升級。2月1日,北京開始執行國五標準,要求硫含量低于10ppm。”同時,自2013年起全國車用汽油需置換至國四標準,過渡期至年底12月31日;而從2013年7月起國內流通的國標柴油需全部升級到國三標準。
最后,趙志明表示,要解決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不能單純依靠國家的行政調控手段。“要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行政手段,轉變我國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模式;調整能源結構,減少非可再生資源尤其是煤炭的消耗量,提高天燃氣的消耗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