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明國,河南濟源人,1947年12月出生,博士,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學、巖石學、礦床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他還兼任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制國家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等9個國家與部門重點實驗室的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和委員,中國地質學會理事,中國巖石礦物地球化學學會、中國巖石力學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國際岡瓦納研究會(IGR)執行委員,國際榴輝巖委員會(IGEEE)委員,《巖石學報》主編,《中國科學》、Island Arc等雜志編委。
奮斗是人生的主旋律
1966年,就讀于北京人大附中的翟明國,因為品學兼優,獲得了直接保送北京大學的機會,但不幸的是,“文革”開始了,翟明國的大學夢化作了泡影。在隨后的“上山下鄉”中,他被派往天山腳下的軍馬場勞動,但軍馬場艱苦的生活并沒有泯滅翟明國的意志。他白天參加勞動,晚上刻苦學習知識。
機會總是垂青那些有準備的人。1973年,翟明國受組織的推薦參加了高考,終于以新疆哈密地區第一名的成績被西北大學地質系錄取。在學校里,他認真學習專業知識,如饑似渴地博覽群書。1976年,翟明國以優秀的成績從西北大學地質系畢業并留校任教,但他追求夢想的腳步并沒有因此而停下來。1979年,翟明國考入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攻讀巖石學專業的研究生,先后獲理學碩士、博士學位。
自1982年開始,翟明國先后在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至今,歷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礦產資源重點實驗室主任等職務。2009年,翟明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且數十年來一直從事前寒武紀地質和變質地質學等領域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許多輝煌的成果。
華北克拉通研究成績斐然
談到創新,翟明國說:“這二十年來,中國在創新的過程中不斷在奔跑,盡管不是都在領跑,但總能跟住發達國家的步伐,一直處于創新前沿的第一方陣。地質學上亦是如此。”其實,他三十年來的足跡和成就已很好地詮釋了創新的含義。翟明國先后參加、主持過國家、中國科學院和國家基金委的多個重大、重點和面上的研究課題,主持和參加過中國與美國、英國、日本、俄羅斯、烏克蘭、朝鮮及韓國等國的多個國際合作項目。
據翟明國介紹,前寒武紀占地質歷史的約90%,形成了大陸地殼的主體,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一些重要礦產,如鐵、金、銅、鉛、鋅、鈾等的資源量遠大于其它地質時代。這些礦產的成因類型獨特,與重大地質事件密切相關,具有鮮明的時空性,許多礦產類型僅限于特定的地質時代,此后不再出現或極為罕見。研究前寒武紀成礦作用,無論對認知地球早期演化,還是發展成礦理論都具有重大意義。
華北克拉通是全球最古老陸塊之一,前寒武紀各階段全球性重大地質事件幾乎都被記錄下來,并伴隨大規模成礦作用,形成了華北克拉通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優勢礦種。因此對于前寒武紀地質的研究,對于認識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對于了解地球帶給人們的資源和生存環境,對于利用地球和保護地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全球其它克拉通相比,華北陸殼生長—穩定化過程具有多階段特征,太古宙末—古元古代環境劇變記錄復雜多樣,古元古代與板塊體制建立和超大陸演化相關的俯沖碰撞和伸展裂解等地質記錄豐富,中—新元古代經歷持續伸展并接受巨量裂谷沉積。這些重大地質事件都伴隨大規模成礦作用,形成了華北克拉通豐富的礦產資源和獨特的優勢礦種,其中,大量發育的阿爾戈馬型條帶狀鐵礦是穩定我國鐵礦資源市場的功勛礦種。白云鄂博稀土礦和大石橋菱鎂礦資源均為世界之最,硼、鉛、鋅等礦種優勢顯著。但同時,華北克拉通很少發育或甚至缺乏國外常見的蘇必利爾型鐵礦、綠巖帶型金礦和礫巖型鈾金礦。這種礦產資源的“暴富暴貧”現象,現有成礦理論難以較好解釋。研究華北前寒武成礦作用,不僅孕育著成礦理論的創新,更是實現找礦突破的迫切需求。
視科學普及為己任
翟明國始終認為,科學普及是一個科學家應盡的社會責任。每年為了讓更多的人了解自己生存其中的地球,了解必要的地質知識,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中,翟明國還受邀開展了各種科學普及報告和活動。例如2010年底,翟明國受邀為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主辦的“首都科技講堂”作了題為《解讀46億歲的地球》的科普報告。他通過對地球的形成、歷史以及未來命運的解說,讓更多的人能夠了解地球,從而產生保護地球的意識和責任。類似“首都科技講堂”這類活動,即使事情再多,翟明國都會親自參加。此外,他還經常受邀到大學里與青年學子們進行零距離的交流,勉勵大學生們要不畏艱難,勇往直前,努力攀登科學技術高峰。
對宣傳科技的建議
對于媒體對他個人的宣傳,翟明國總是盡力避開。但他愿意為宣傳中國的科技成果和科學人的事跡而建言獻策。問及關于中國科技界的現狀與前景,翟明國認為,中共十八大的勝利召開為科技持續創新帶來了更大的機遇。中國的科技界所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科技界和科學家需要改進的地方還有很多,但和他們的拼搏貢獻相比只是枝節,他希望媒體更多宣傳科技成果,推動全民特別是年輕人和孩子們熱愛科學、崇尚科學,愿意為科學獻身。他殷切地希望青年科學家隊伍快速成長壯大,希望我們自己培養的以及從國外回國的科技英才可以成為科技界的帶頭人。他對于目前國內出現的把科技人才的“培養與引進”商業化的現象倍感憂慮,特別擔心一些年輕人把自己作為商品的傾向。
翟明國說:“一個人把自己當作商品去討價還價時,他作為科學家的價值已經失去了。”為科學、為社會、為人類獻身是科學家的基本品質,這個真理不能淹沒在金錢至上的某些社會潮流中。翟明國還強調現代科學走到高度分工和跨專業協作的時代,夸大個人的作用和“大師”的作用都有些片面,并有對科技界浮夸作風推波助瀾的嫌疑,這也是媒體宣傳需要注意的。
目前,翟明國在擔任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的同時,還擔任了9個國家與部門的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副主任、委員等職務,兼任了4所大學的教授,并在一些國際和全國性學術組織任職。
為了能讓地質知識以及自己的科研成果能夠更好地普及,翟明國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依然筆耕不輟,目前共發表SCI論文二百余篇,其中SCI引用4000多次,專著與論文集29部,科研報告十余部。同時他還是《巖石學報》的主編,兩個國際學術刊物和10個國內學術刊物的副主編、編委。獲得過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二等獎各兩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一項,中國社科院優秀信息獎一項、國土資源部科技創新一等獎兩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