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的OneRoof太陽能公司正在把美國人的屋頂作為它們的商業戰場,這就是開始興起的太陽能系統租賃市場。盡管這種略顯“老套“的租賃模式有些簡單,但它卻把原價需要花費3萬至4萬美元的整套設備幾乎免費地為客戶安裝,以此為用戶每月節省了一部分的電費,公司每月則收取一定的租賃費用。
仔細分析下來,這一輪的太陽能租賃模式并非看起來那般單純,它或許已經構建成為光伏產業的一套新興的價值鏈體系。在此次的租賃業務中,最大的創新不在于政策或者技術,而是金融。
習慣了杠桿化的美國投資機構,是無法容忍沒有杠桿的商業模式,而這一次金融杠桿的支點卻來源于政府的補貼。
對比中日美三國看政府對光伏產業的補貼
在中國,雖然政府沒有對光伏生產企業給予直接補貼,但是“兩免三減半的所得稅優惠”和“出口退稅”成為了兩項最主要的間接補貼。此外,還有各地方政府給予光伏企業的新能源優惠政策、稅費返還等。目前,光伏電站項目的增值稅為8.5%,僅為普通增值稅稅率的一半,且分布式光伏發電的補貼細則也即將出臺……總之,從我國目前光伏產業的發展趨勢來看,以上政策最終使光伏生產企業得到了實質上的優惠補貼。
在日本,可再生能源固定價格收購制度于2012年7月開始實施,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地熱、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發電的電力,日本政府規定10家大型電力公司有義務在未來20年內全量購買利用,10千瓦以上太陽能發電的收購單價為42日元/千瓦·時。
在美國,為了促進設備投資,聯邦政府制定了投資稅減免制度(ITC,減免額為系統安裝成本的30%)及加速折舊優惠(適用5年折舊期,而非15—20年)等稅收優惠政策,雖然美國財政部現金補貼計劃(1603計劃)已在2011年末到期,但稅收抵免政策和加州太陽能計劃(CSI,美國最大的電力用戶分攤補貼法案)都將延續至2016年到期,此舉有效保障了補貼政策的延續性。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側重于向生產制造環節進行重點補貼,這種方式最為直接也最有效率,可以快速形成生產制造集群;日本的再生能源固定價格20年全量收購制度,是以建立電價保障機制的模式催生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群體的擴大;而美國的模式則是對安裝商實施聯邦稅收抵免而非直接給予制造商,這一政策則強化了中間商的角色地位,相對于中日兩國一頭一尾的補貼,更具產業和市場的橋接功能。更為重要的是,利用對這一政策的運用對光伏產業價值鏈進行重構,可形成一項新的金融產品—稅惠權益融資基金。
租賃融資機制:美國太陽能產業價值鏈核心
在太陽能租賃業務中,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公司只有依靠真實的安裝需求才能獲得政府補貼,而真實需求的表現則體現在兩個方面:真實的交易和真實的合約。
通過真實的交易,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公司通過融資手段獲得資金以購買太陽能發電系統,隨后進行安裝、維護,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公司在收取租金的同時也獲得了賦稅減免。但存在的問題是,這種簡單生產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因為它無法對整個光伏產業形成快速助推作用。

但通過真實的合約,太陽能發電系統租賃公司將這些屋頂太陽能發電服務租約打包成有價證券,最終形成了“稅惠權益融資基金“,不僅可以出售給各類機構投資者,更可以直接出售給個人,這其中也包括租用發電系統的那些用戶們。近日,Solar Mosaic的三個新太陽能項目獲得了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批準,項目審核時間之快超出了業界之前的預期,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該公司從事的項目非常新奇”。這種“次級太陽能貸款”充分發揮了杠桿效應,解決了租賃公司的采購資金來源問題,將極大助推光伏產業的發展,更為重要的是,這將形成光伏產業價值鏈的核心。
太陽能租賃企業的這種租賃融資機制使用了美國國家稅務局和財政部的相關規則,目的是盡可能地讓每次安裝都成為有價值的稅收資產。但事實上,在實際操作中,要將合約打包成為有價證券,又必須將租賃的結構設計成真正的以物為標的的財產租賃,而不能設計成為以稅為導向的資本租賃(即融資租賃),避免與美國公平會計標準委員會(FASB)和通用會計準則(GAAP)規則中表外融資的會計核算方法相沖突。
因此,太陽能租賃的結構必須設計成為“運營租賃”,此結構具有避免觸發“融資租賃”的特性。通過加州一個大型租賃企業所申請專利中描述的金融結構,我們可以看出這一設計必須滿足如下要求:
1.遵照合同的租賃付款不得超過設備公平市場價值的90%。如果按照3.5萬美元的系統,即總的租賃付款不得超過3.15萬美元。
2.租賃期限必須短于光伏系統使用壽命的75%。用于租賃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壽命一般預期為15-20年,即一般約在15年左右。
3.租賃期結束后,承租人不能獲得所有權。即使在租賃失效后,租賃企業仍可保留系統的稅收折舊和系統的剩余價值。
4.如果承租人需要取得系統的完整所有權,則購買價格必須約等于市場公平價值。
對于潛在投資者,次級太陽能投資項目可配置成長期投資,盡管風險較低,回報率卻相當穩定。并且,隨著光伏技術日趨商業化,太陽能的成本、持續時間和回報率也將變得相當透明。
雖然將太陽能租賃企業合約打包形成有價證券這種融資機制目前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但這一設計的精妙之處在于將生產商、終端用戶、安裝運維商和金融機構有機串接到一起,可謂在“光天化日”之下便可以完成光伏產業價值鏈的系統化構建。
后續的思考:現代制造業是否在“制造”
筆者認為,現代制造不僅僅是生產,更在于“組裝”,而“組裝”的精髓在于匹配性的組合可具操作性的“概念”以形成完整的價值鏈體系—這正是美國人在光伏產業中所做的事情。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美國對中國太陽能板征“雙反稅”是真的想摧毀中國光伏的制造能力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美國必須要掌握定價權,必須要宣誓它作為定價權人的存在,為了維護尚有薄弱之處的光伏產業價值鏈,美國必須加強光伏發電系統的價格可控性,它急需這樣的定價權,否則上述在美國本土的整個光伏產業價值鏈將可能會發生問題。但可以預見的是,這一問題絕對不會導致系統的崩潰,因為中國不會允許自己的光伏產業倒掉—可以說,美國這條產業價值鏈已經將中國光伏企業緊緊地套牢了。
令人焦慮的是,中國光伏企業在國際分工中的定位還停留在從事傳統的生產制造—美國第三大太陽能電池板制造商常青太陽能公司原計劃在2011年將美國工廠搬到武漢,但終因資不抵債,直接破產倒閉后被香港的福泰中國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收購。北京的漢能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于2013年1月9日宣布,其已經完成了對MiaSolé的并購,這家設在美國加州圣克拉拉擁有100名員工的光伏企業,主要生產薄膜太陽能電池組件。
在生產制造上抓住不放的中國光伏生產企業,在經歷了2012年的重創后,竟然沒有一家倒下。而對于中國來說,現在亟需一次徹底的洗牌,對于光伏產業這樣一個新生群體來說,需要的是在激烈運動中快速地新陳代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