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5月23日清晨,98歲的億萬富翁洛克菲勒在熟睡中與世長辭,醫生說他是心肌梗死搶救無效,但離開時從容、安詳。他一直認為上帝只是委托他管理財富而非擁有財富,所以他將億萬財產幾乎全部回饋社會,只留下2600萬美元作為遺產,他相信上帝會贊同并褒揚這個出色的財富“管家”,所以去世前信心十足地與亨利·福特約定:“再見,咱們到天堂后再相會”。
洛克菲勒被安葬在美孚石油公司前總部所在的湖景公墓,至死不忘發跡之所。墓地綠樹成陰,墓碑是普通大理石,沒有飾物。碑文簡短樸素,沒有墓志銘。只是墓穴結實得連炸藥都無法撼動,上面還蓋著厚實的石板,畢竟生前恨他的人同愛他的人一樣多。旁邊是妻子的墓地,同樣樸實無華,這尊重他們生前的一貫風格。洛克菲勒有記賬的喜好,幸福的婚姻在1864年的賬簿中被枯燥的數字記錄為:求婚買鮮花0.6美元,購買鉆戒118美元,婚禮20美元,結婚證1.1美元……不僅如此,洛克菲勒一生從未舉辦豪華筵席或盛大舞會,家人過生日也只有玫瑰、蛋糕、領帶等平常禮物。他堅持金錢必須用于正義的事業,而浪費是一種罪惡。
清理遺物時,人們發現一張照片,那是洛克菲勒小學同學的合影,雖然不在其中,他卻珍藏一生。貧苦的少年鮮有拍照的機會,那天他擠出笑容,擺好姿勢,幸福之情溢于言表,但由于衣著破舊寒酸,最后時刻,老師卻讓他默然走開。不知這是否為洛克菲勒內心深處的一大遺憾,同時也是他追逐財富并行善捐贈的動力所在?
只是,有些痛楚,財富亦無法慰藉。
少年賬簿
19世紀30年代,美國紐約州的里奇福德鎮還是一片人煙稀少、凋敝破敗的小集鎮,務農是當地人的主要謀生手段,不過江湖游醫威廉·埃弗里·洛克菲勒是個例外,他常年在外鄉招搖撞騙,擺地攤,賣假藥,即便在1839年有了兒子約翰·D·洛克菲勒,也未能改變放蕩不羈的性格,結束漂泊不定的生活。這可苦了妻子伊萊扎,她是虔誠的《圣經》信徒,勤勞儉樸,善良誠實,獨自撫養六個孩子。父親的大膽冒險與母親的堅韌勤儉后來對立而融洽地體現在洛克菲勒身上,影響了他的一生。
父親一直是洛克菲勒心頭的陰影。這個嘴里沒有一句實話的騙子還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如果周圍沒人,他會迅速從羊群中拎起一只羊羔塞進布口袋倉惶逃離,商業浸淫讓他對生意和金錢的重視甚至超過親情。
1858年,洛克菲勒創業缺錢,父親及時出現,但絕非雪中送炭,他拿出1000美元對兒子說:“原本每個孩子年滿21歲才能得到這筆錢,現在提前給你,但要付10%的利息。”這個數額遠高于當時的市場利率。沒過多久,當洛克菲勒再次缺錢時,父親卻提前催討債款,兒子苦命哀求仍無動于衷。這并非洛克菲勒的父親貪婪、心狠,只是望子成龍心切,想檢驗兒子的償還能力和應變策略,由此他不惜通過詐騙的手段在生意上打敗兒子,就是要讓他知道生意場上無父子,除了自己誰都不能相信。
洛克菲勒繼承了父親這種冷酷無情的商業性格。在1872年標準石油全國大兼并時,他對負隅頑抗的弟弟弗蘭克·洛克菲勒說:“如果你一意孤行,不聽指揮,財產將會化為灰燼。”弟弟不為所動,結果慘淡破產,生活狼狽而貧困,他對哥哥恨之入骨,不惜將兩個夭折兒子的棺木從祖墳中遷出,他本人去世后亦長眠在遠離家族墓地的小山坡上,不愿與洛克菲勒為鄰。
如果弟弟能理解哥哥壟斷是為了整頓行業秩序而賺錢終將捐贈慈善的苦心,或許能原諒寬恕洛克菲勒。受母親影響,洛克菲勒從少年時代就接觸浸信會(基督新教主要宗派之一)的教誨,深受清教觀念和格言的熏陶。父親雖然品行不端,卻能背誦許多贊美詩,還鼓勵孩子去教堂,他曾交給洛克菲勒5美元,讓他從頭至尾背誦《圣經》。父親無意間將上帝和金錢緊密聯系,而母親將宗教和母愛融為一體,所以洛克菲勒很小就明白賺錢和花錢的因果關系。在一次葬禮上,洛克菲勒聽到年老的牧師布道時說:“公正地掙錢,明智地花錢!”洛克菲勒默然地記在本子上,他后來說:“我從一開始接受的教育就是要干活攢錢,光明磊落地掙錢,然后盡我所能地給予,這一向被我視為一種宗教義務。”浸信鼓勵信徒積累財富,但反對炫耀,這對洛克菲勒影響深遠,他深信上帝希望信徒賺錢,然后捐贈出去,這是永無休止的良性循環。
1855年9月26日,洛克菲勒獲得休伊特-塔特爾公司助理簿記員的職位,每天寫各種信函、記賬和付賬單,他欣喜不已,此生將這天視為“工作日”慶祝,遠勝過對生日的重視,因為這意味著他從此自食其力,甚至幫助母親養家糊口。從那個月開始,他花一毛錢買了個紅色筆記本,命名為“賬冊A”,詳細記錄每一筆收入和支出。這本賬冊成為他最珍貴的紀念物,50多年后,當他在主日學校逐頁翻看賬本時,睹物思情,竟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就在這個筆記本上,洛克菲勒記錄下從拿到第一筆微薄薪水開始的所有捐贈情況,在工作第一年就將大約6%的工資捐給慈善機構,他后來說:“我保留著最早的賬本。在每天只能掙1美元的時候就拿出5美分、1角或者25美分捐給慈善機構!”在他年滿20歲時,已經捐贈超過10%的收入。但是,批評者并不相信這位慈善家口是心非的欺世盜名之言,他們指責在昭示洛克菲勒菩薩心腸的慈善賬本之外,還有一本不擇手段瘋狂攫取財富的經營賬冊,這是兩本截然不同的道德分類賬。
但洛克菲勒不在乎流言蜚語,他在70歲時還義正言辭地說:“我一直得到上帝的庇佑,事業發達,因為上帝知道我將把金錢回饋社會!”他是個認準真理就絕不回頭的偏執狂,記得他少年時代下跳棋,對手嫌他思考時間過長反復催促,他回應說:“我想好了馬上就走,你不會以為我下棋是為了輸棋吧?”他只參加可由他制定規則的游戲,盡管思慮謹慎、遲緩,可一旦作出決定,便勇往直前,百折不回。
縱橫商海
1858年4月1日,洛克菲勒與克拉克在河邊路32號創辦克拉克—洛克菲勒商行,主營農產品貿易業務,此后一年,公司銷售額達45萬元,純利4000美元。1859年,利潤攀升至1400美元,這年8月,德雷克在克利夫蘭的油溪一帶鉆出石油,各路商人蜂擁而至,這個城市迅速建起近百家煉油廠。洛克菲勒找來精通石油的商人安德魯斯加入公司,總部也搬到克利夫蘭市近郊,全力投入石油煉制業務。
洛克菲勒的冒險與克拉克的保守導致沖突不斷,公司很快巨虧10萬美元,分家勢在必行,1865年2月2日,三人舉行內部拍賣會:洛克菲勒和安德魯斯站在一邊,克拉克獨為一家,雙方誰出價高公司就歸誰,可以從事石油生意,另一方只能從事代理商行業務。洛克菲勒率先報價500美元,克拉克翻了一倍;洛克菲勒額頭冒汗地漲到40000美元,對手又加了10000美元,雙方你來我往,最后克拉克咬牙喊到72000美元。
這情景很像洛克菲勒小時候走跳棋的重演,只要認定之事,他決不讓步,當他嘶啞叫著“72500美元”時,克拉克垂頭掩面,雙手一攤,不再競價。26歲的洛克菲勒從此控制克利夫蘭最大的煉油廠,這里每天能處理100桶原油,他后來回憶拍賣過程時仍無限感慨:“我當時鎮定自若,抱著必勝的絕對信心,我估計了最后的結局,也預測了未來的發展。”
那時大多數人都預言石油只是曇花一現,日夜瘋狂開采,煉油商比開采商更激進,1870年實際煉油能力竟是原油開采的3倍,大約90%的煉油商都在虧損,整個行業面臨崩盤。但洛克菲勒深信石油是技術革命和經濟騰飛的基礎,他打算買下一批導致生產過剩和行業混亂的煉油廠,建立規模經濟,提高生產效率。但當時美國大多數州的法律規定:允許并購,但不能擁有合并企業之外的資產,洛克菲勒只好在1870年1月10日將原公司解散。
1872年1月1日,洛克菲勒做出歷史性決定:收購克利夫蘭及其它地區的一批煉油廠,這一天,他將公司注冊資本從100萬美元增至250萬美元,次日又變更為350萬美元。在這年2月17日到3月28日的短短39天里,洛克菲勒一口氣吞掉克利夫蘭26個競爭對手中的22個,期間還創造了48小時內連續買下6家煉油廠的瘋狂紀錄。為了盡快建成龐大的壟斷系統,洛克菲勒對抵抗者說:“與標準石油公司競爭是沒有益處的,你要是膽敢這么做就一定遭殃!”對于這種毫不隱晦的威脅,他卻解釋為“適時的警告和真心的勸誡”。
洛克菲勒對這種冷血而殘酷的手段不以為意,認為自己只是運籌帷幄的總指揮,巧妙藏在幕后。他在報告中的回復總是含糊其辭,不署名也不做具體指示,他深信任何事都不能絕對保密,一旦出事,他便推到雇員身上,露出一副毫不知情的姿態,實際他對任何事都一清二楚。洛克菲勒擁有一套龐大的情報系統,他給所有獨立煉油商的記賬員每月支付25美元傭金,透過月度報告中每桶油的銷售情況,他能洞悉王國內外任何角落的風吹草動。
如果將洛克菲勒的商業成就歸結為巧取豪奪與陰謀詭計顯然不夠客觀,他的經營智慧無人能及,他信奉“正確的數字就是金錢”,每加侖汽油的成本應該計算到小數點以下三位數。1879年,他從報表中查出兩家煉油廠提煉每加侖煤油的成本相差懸殊,一家是0.0091,另一家卻要0.0182美元,他讓后者的經理丟掉飯碗,繼任者9個月后終于把成本降下來。還有一次,他發現機器給油桶封口時要用40滴焊料,就吩咐專家:“試一試38滴。”試驗證明,38滴焊料會導致少量漏油,39滴則完全合格,此后,39滴焊料成為統一標準,洛克菲勒后來得意地說:“每桶節約一滴,從那時到現在節約的錢已經有幾十萬美元。”
控制成本是為了薄利多銷。早年在油溪觀看鉆井時,洛克菲勒曾默念道:“這是窮人的光明。”后來他曾告誡下屬:“我們是在為窮人煉油,一定要讓他們得到物美價廉的煤油。”據1878年不完全統計,洛克菲勒的石油占美國每年總產量3600萬桶的90%以上。他對自己高瞻遠矚的商業智慧和縱橫捭闔的領導才華深信不疑,那些被批評者視為橫征暴斂的手段在他眼里卻是造福百姓的豐功偉績。據他的筆記本記錄,早年一種名為精制松脂的燈油每加侖要8角8分,而標準石油生產的更高級的煤油只賣5分錢,遇到反對者抨擊假慈悲、真貪婪時,他就會提及筆記本里的故事。
只是,洛克菲勒似乎忘記,公司是自由競爭的產物,標準石油已成為商業進步的障礙,等待他的將是一場曠日持久的審判。在宣判之前,人們心里已有答案,廉價商品固然重要,但公平與自由更不容侵犯,當初成就洛克菲勒輝煌與榮耀的,恰恰是開放公平的競爭環境。
財富傳承
自1879年春天開始,洛克菲勒將經受漫長指控和調查,賓西法尼亞州的地方法院以密謀壟斷石油業、向鐵路公司勒索折扣和操縱油價等罪名對9名標準石油公司負責人提起訴訟。他多次在各種調查委員會上接受調查和詢問,律師則巧舌如簧地做無罪辯護,他曾整日躲在福里斯特山里以遠離糾葛。
這種痛苦與折磨直到32年后才宣告結束,那時洛克菲勒已退休。早在1897他就低調隱秘地淡出石油帝國,遙遙無期的官司糾纏令他身心疲憊,原本深受消化道疾病和神經緊張煩擾的身體又出現血液循環障礙,而標準石油運作正常有序,他對這臺運轉將近40年的機器已興趣全無。正好兒子小洛克菲勒這年從布朗大學畢業,他可安心交班,只是退休的消息一直未向外界公布,他還保留新澤西州標準石油公司總裁的虛銜,兒子所做的錯誤決策由他承擔罵名和指責,而訴訟官司仍需他本人面對。
1911年5月15日,美國聯邦最高法院終于進行“最后裁決”:標準石油公司必須在6個月內解體。隨后標準石油被拆分為約34家地區性石油公司,只不過這些公司75%的股票仍由洛克菲勒掌控,那時美國汽車業正朝氣蓬勃,石油股票一路飆漲,新澤西和紐約的兩家石油公司股票從260美元上漲到580美元,大西洋公司和印第安納州公司的股票各漲3倍,洛克菲勒的個人財產到1913年已達9億美元,幾乎是十年前的5倍。正所謂“禍兮福所倚”,洛克菲勒或許不曾想到,反壟斷者的指控和訴訟居然將他逼成世界首富。
美國人最早將首富頭銜授予洛克菲勒是在1889年,一篇新聞報道稱其凈資產值達1.5億美元,另一篇文章估算他每小時能賺750美元,那時普通美國人每周平均收入還不到10美元。在媒體的歌頌和鼓動下,各路乞討和仰慕者絡繹不絕,無論洛克菲勒身在何處,總有陌生人一路尾隨,甚至有人帶著行李想與他住在一起。來自世界各地的信件很快堆成小山,最多時一周收到15000封,到月底又刷新為50000封。令洛克菲勒憤怒的是,80%的信件只為借錢,理由僅此一條:拿到錢后我會很滿足。
作為上帝的“管家”,洛克菲勒必須把每筆錢用在最有意義之處,他擔心捐贈會滋生不勞而獲的習氣,這違背新教不勞者不得食的倫理。即便行善,最好做到既幫助別人又照顧尊嚴,有一次他見到借錢的人特意跑到街對面走路以回避,內心萬分沮喪,財富將他與朋友分開,變成孤家寡人。洛克菲勒愿意無私捐獻財富,體面地卸下包袱或許能阻止別人追究財產來源,但以往的方法已不再可行,他需要研究一套系統、科學的捐贈模式。
洛克菲勒非常享受慈善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在芝加哥大學五周年校慶的第二天,他身著運動裝在校園內騎車飛馳,同學們滿懷擁戴與感激之情向這位傳奇人物致敬,他不時揮手回應,臉上洋溢心滿意足的歡樂。
在洛克菲勒出生的1830年代,安德魯·卡內基、杰伊·古爾德、J·皮爾龐特·摩根等日后叱咤風云的商業巨頭先后誕生,那真是群星閃耀的時刻。但洛克菲勒有別于眾人的是,只有他堅信與上帝站在一起,自己的賺錢能力是上帝賜予的禮物,必須與全社會共同分享。100多年來,洛克菲勒的財富信仰深深影響美國乃至全世界的商業觀念,它逐漸沉淀為一種精神,激勵年青一代勇敢追尋光榮與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