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2010年5月13日發布《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被稱為“新36條”。如今,“新36條”出臺已逾兩年有余,期間有人歡欣鼓舞,稱其具有劃時代的意義,是民間資本豐盛的蛋糕;但也有人稱其為“假大空”,是“打白條”。

在“新36條”中,多項內容涉及調整國有經濟投資布局和結構,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然而,國有企業,特別是央企,仍然是民間資本較為陌生的領域。無論是“蛋糕”,還是“白條”,都緣于誤解。本文將致力于系統性闡述國有資產的概念、現狀、非主營業務退出背景和系統性投資機會,為民間資本投資國有資產,特別是央企國有資產,提供切實可行的方向和路徑。
國有資產的概念
我國國有資產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了復雜的分類方式:
從權屬上分,國有資產包括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單位國有資產
企業國有資產,主要是國家對企業各種形式的出資所形成的權益。(見《企業國有資產管理法》——自2009年5月1日起施行)
行政單位國有資產,是指由各級行政單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即行政單位的國有(公共)財產。(見《行政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5號)——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事業單位國有資產,是指事業單位占有、使用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稱,即事業單位的國有(公共)財產。(《事業單位國有資產管理暫行辦法》(財政部令第36號)——自2006年7月1日起施行)
從類型上分,國有資產包括經營性國有資產和非經營性國有資產
經營性國有資產,是指能夠直接為社會創造使用價值和價值以及為實現這些價值服務,并以盈利為目的的國有資產。
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一般指的是各級行政事業單位所占、使用、管理的,依法確認為國家所有,能以貨幣計量的各種經濟資源的總和。包括國家撥給行政事業單位的資產,行政事業單位按照國家政策規定運用國有資產組織收入形成的資產,以及接受捐贈和其他經法律確認為國家所有的資產等,主要存在于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科教文衛、體育、軍隊、警察等公共部門。
從上文來看,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對應企業國有資產,非經營性國有資產主要對應行政單位國有資產與事業單位國有資產。但實際上,我國行政事業單位因為歷史原因,沉淀了大量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將對126萬家事業單位實施改制,使其中的經營性國有資產轉由企業經營。

因此,本文不僅關注法律意義上的經營性國有資產,還關注事業單位下屬、即將改制成企業的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投資機會。
從管理歸口上分,經營性國有資產又分別為央企、金融類金融企業、中央級事業單位和地方國有企業所擁有
央企是指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直接管理的116家大型國有企業(截至2012年底)。我國的金融類金融企業,如銀行、保險、四大資產管理公司等均由財政部直接管理。同時,各大部委還有數量繁多的中央級事業單位。
除此之外,我國各地還有大量的地方國有企業一般由地方國資委管理。鑒于地方國有企業較為分散,本文重點研究前三類國有資產,即:國資委管理的116家央企、財政部管理的金融類金融企業和各大部委管理的事業單位中國有資產的投資機會。
國有資產的現狀和系統性投資機會
從當前經濟形勢分析,我國的公有制經濟仍占較大比重,國民經濟布局和結構調整具有廣闊的空間,民間投資大有可為。
央企仍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
2005-2010年,央企資產總額由10.5萬億元增加到24.3萬億元,年均增長18.2%;營業收入由6.79萬億元增加到16.7萬億元,年均增長19.7%;實現凈利潤由4642.7億元增加到8489.8億元,年均增長12.8%。2012年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世界500強中,國資委監管的央企有42家。
2011年,116家央企總資產28萬億元,總營業收入202429.3億元,而同期我國GDP約為473104億元,即116家央企總營業收入約占我國GDP總量的42.79%;這一數字表明,以央企為代表的國有企業仍是中國經濟的頂梁柱。
央企非主營業務退出的背景
在國資委相關政策指引下,我國央企的發展戰略正從做大做強向“突出主業、做強做優”轉變,央企非主營業務重組退出已進入大規模實施階段,這其中既包括全社會矚目的78家非主業央企退出房地產,也包括賓館酒店、醫院等領域的退出。預計未來5-10年,央企在上述領域的退出將呈現加速趨勢。而EVA考核、核定主業及非主營業務剝離重組是國資委引導央企非主營業務退出的兩大利器。
(1)EVA考核2 0 0 9年12月31日,國資委發布了新修訂的《央企負責人經營業績考核暫行辦法》,宣布從2010年起國務院國資委對央企進行經濟增加值(Economy added value,簡稱EVA)考核。在央企年度經營業績考核指標中,利潤總額指標不變,但EVA指標將取代凈資產收益率指標,并占到40%的考核權重。
EVA考核對央企重視和發展主營業務有重大意義,簡單來說,就是增加主營業務的考核權重,弱化非主營業務的地位,使央企人力、資源、資金向主營業務傾斜。而非主營業務在缺少資金投入下,將會逐步開始退出和剝離。
(2)核定主業及非主營業務剝離重組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邵寧在2011年央企內部資源整合經驗交流與培訓會上要求:央企未來不僅要清理輔業資產、閑置資產、低效資產,還會“從戰略高度積極主動剝離重組非主業、非優勢業務”。
在2012年12月24日舉行的央企負責人會議上,國資委主任王勇表示“要推動國有資本向重點行業和領域集中、向優勢企業集中、向主業集中,要梳理調整企業主業,嚴格按照主業控制投資方向,加快剝離非主業、非核心、不具競爭優勢的企業或業務”。
這說明未來幾年,非主業、非核心、非優勢企業或業務剝離將是央企的重點工作。
央企非主業剝離的系統性投資機會
央企非主業分離是一個共性問題,主要源于計劃經濟時代“企業辦社會”而形成大量的輔業資產,這其中包括土地、樓堂館所、賓館酒店、醫院、學校、廠辦大集體等諸多業態。除了上述資產,對于國資委核定的非主業,央企也將陸續剝離重組,這將形成大量的行業并購機會。
筆者通過對產權交易所近10年來央企輔業分離的實踐分析,央企非主業剝離存在如下投資機會:
(1)市場規模龐大,交易公正規范

根據財政部、國資委等相關機構的管理規定,央企、中央事業產權轉讓須要進入北京產權交易所、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天津產權交易所、重慶產權交易所等四個指定的交易場所掛牌交易。
近年來,四大產權交易所國有產權交易額快速增長,以北京產權交易所為例,2001-2010年,交易額從13.5億元上漲到2227.25億元,上漲了近165倍(見圖2)。2011年北交所共完成各類產權交易11545項,預計2012年,北京產權交易所交易額逾1萬億元。四大產權交易所交易國有企業產權總規模將接近3萬億元,已經初步形成龐大、成熟的產權市場,與證券交易所、債權交易所共同形成了我國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四大產權交易所在多年交易過程中,已經形成了規范、完善的掛牌交易體制,能夠充分保證交易的公開、公平和公正。數萬億元的市場規模,交易的公正和規范性,為社會資本投資國有企業產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2)價格合理,有良好的投資空間
國有企業產權入場交易前,已經由專業的評估機構做出較為公允的價值評估,但部分資產仍存在較大的潛在價值空間。如2009年,某央企集團100余家賓館酒店集中進入產權交易市場,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整體價值評估偏低。部分投資者在購買到上述資產后,在房市回暖的影響下,投資回報達到50%以上。2011年北京產權交易所40%以上交易資產實現溢價,部分資產溢價率達100%以上,這也說明國有企業產權的價值受到投資機構的青睞。
(3)央企集中退出潮為民間資本并購創造機會
未來幾年,在賓館酒店、房地產、醫院等領域,央企將呈現集中退出潮。
在國資委的部署和安排下,從2010年1月25日起,賓館酒店分離重組工作正式啟動,并預計于3-5年內完成?!蛾P于開展央企非主業賓館酒店分立重組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國資發改革﹝2010﹞6號)規定:“央企及其子企業投資興辦的各類非主業賓館酒店原則上均納入分離重組范圍。個別因工作需要不納入分離重組范圍的,須經國資委批準;其中擬保留對外經營的,盈利能力應該達到行業平均水平以上。”據統計,央企旗下的賓館企業約1900家,資產規模近400億元,幾乎每家央企旗下均有賓館酒店業務。
2010年3月18日,國務院國資委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除16家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外,還有78戶不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企正在加快進行調整重組,在完成企業自有土地開發和已實施項目等階段性工作后要退出房地產業務。
與此同時,央企還有醫院、學校和管理的社區等半社會職能機構8000多個,對這些機構的費用補貼每年多達幾百億元,上述機構也將于“十二五”期間開始剝離。
由此可見,央企非主業剝離,市場空間廣闊、交易規范、價格合理、行業集中度較高,適合機構投資人、產業資本和其他穩健型投資人的進入。
民間資本如何參與央企非主業剝離
央企輔業非主業剝離的蛋糕雖然誘人,民間資本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甚至知之甚少。筆者認為,央企非主業剝離并不神秘,而且是較為公開、透明、安全和公允的,民間資本投資介入的關鍵是要尋找到合適的路徑。目前我國央企的管理層級還較多,部分央企甚至多達10級以上,央企的下級公司往往不具備資產的處置權,因此與央企的下級公司溝通往往緣木求魚,很難達到較好的效果。筆者認為,下述途徑是民間資本介入央企非主業剝離投資的合適渠道:
四大產權交易所
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四大產權交易所是中央企業、中央級事業單位、所在地國有企業產權交易的指定平臺,通過對產權交易所的考察、溝通、了解,投資人可以獲得及時準確的產權交易信息、市場動態和行業價格趨勢。
但同時,產權交易所掛牌的國有產權,大多周期較短,一般在20個工作日(掛牌)或5個工作日(動態報價),需要審慎調查的大型項目,難以滿足投資人的要求。
經紀會員
經紀會員是由產權交易所授權的,代表產權交易所與國有企事業單位溝通,并協助其評估、掛牌和完成交易。優秀的經紀會員往往更熟悉中央企業,更早地接觸到一手項目。民間資本可以通過產權交易所,尋找其優秀的會員,形成長期合作。
綜上所述,央企非主業、非戰略、非優勢企業或資產剝離是我國國資管理的重大戰略決策,是我國國有經濟布局和調整的重大舉措,必將深入推行。而穩健的民間投資機構,應大膽實施產業并購,積極把握中國經濟版圖重新劃分的歷史性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