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外貿數據已經公布,總的來說,中國外貿還是處在比較低的水平。大家經常在討論,說中國最近幾年外貿增速比較低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是外部因素的主要作用。但從歷史上的比較來看,也與我們自身處于結構調整有關。
通過一季度的數據,我們需要注意幾點。第一,3月份出口沒有像往年那樣高于上一年二季度的增幅。第二,就各省數據來看,深圳非常特殊,一季度深圳外貿增長非常快,出口達70%,進口將近1倍,帶動了廣東外貿增長百分之三十幾。如果把深圳數據減掉,廣東外貿增長是個位數。深圳因素應該引起關注。第三,我認為上半年外貿仍然比較困難,后期可能好一點。今年定的8%的增長目標,任務比較重。
據調查,比較困難的行業是紡織服裝業、光伏產品,小幅增長的包括鋼材、筆記本、機械,比較樂觀的是手機、照明設備、汽車。雖然不同行業情況不同,但普遍反映還是比較困難。
所以人們需要記住三句話:一要充分估計全球經濟復蘇的緩慢性;二要充分估計國內企業面臨困難的復雜性,包括企業面臨的外部經營環境、國內外環境,以及企業自身轉變經營方式等;三要充分認識轉變外貿發展方式的長期性。
如今,支撐中國外貿發展的基礎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第一點就是比較優勢發生了變化。最近幾年,勞動力、土地、環境等要素成本增長較快,這給我們一些企業在經營上、在出口上帶來了非常多的困難。例如,上世紀,我們的人工成本與其他國家相比是有非常明顯優勢的,但最近幾年,人工成本增長非常快,已經是周邊國家的兩倍、三倍、四倍。
我們的外貿動力不足也是很重要的一點。以前外資企業對中國的出口作用非常大。從2000年到2010年,外資企業外貿增加值占全國外貿增加值的一半以上,加工貿易增加值占全國的45%。但現在這一點正在弱化。外資企業投資制造業的比重在下降,更多的外資規模擴大是投資于服務業。另外,外資企業在中國投資現在更多的是取向中國市場,是更多地占領中國市場,而不是依托中國比較優勢的成本生產產品,出口國外。
另外,國際市場在發生變化,美日歐雖然還是我們最大的市場,但對它的出口增幅明顯放緩。而其他一些新興國家市場,我們的出口增長比較快,增長最快的除了香港以外,就是東盟和俄羅斯。但總體而言,這些新興市場增長仍難以彌補我們對發達國家巨大市場出口放緩的程度。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面臨的貿易摩擦非常嚴重,國外從社會到企業、到政府抵觸中國產品的情緒現在非常明顯。從涉案金額來說,對我們的貿易額影響不大,但對企業的影響則是非常大。去年光伏產品受到的影響是最大的,整個產業都受到了嚴重影響。
壓力變動力,也是一個好事兒。今后中國外貿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在技術上,通過多年來的積累,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參與了世界上的技術、產品的交流,給我們的技術創新積累了很好的基礎。
除了常講的提高產品質量培育自主品牌以外,經營模式的創新,在國內外貿群體里對組織結構、產業結構進行創新,也可以推動外貿的進一步升級。改變以前單個企業做外貿的方式,形成一個集團,形成一個產業鏈做外貿。這些方面如果做得好,會把我們的利潤空間,把我們創造外貿價值的能力提高非常大的一塊。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在對作者采訪基礎上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