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熱敷法
背部熱敷具有使上呼吸道、氣管、肺等部位的血管擴張,血液循環加速,增強新陳代謝和白細胞的吞噬能力等作用。具體方法:根據個體差異選用不同型號的熱水袋,裝上60~70℃的熱水,置放于患者背部,白天和晚上均可進行,持續時間視病情而定,一般2~5天,平均為3.5天。如病情重應配合抗菌消炎藥。注意事項:(1)熱水袋不可直接放在患者背部,應隔一件內衣,或將熱水袋外包一塊毛巾;(2)水溫一般60~70℃,對老年、體弱者及嬰幼兒,以不超過50℃為宜;(3)如發現皮膚潮紅,應立即停止使用,有發熱者忌用。
2.濕化法
對于痰液很稠,難以排出的,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濕化氣道、稀釋痰液。采用這種方法,首先要鼓勵患者多飲水,保持每天有1500~2000毫升的液體攝入量,即喝水不少于8杯。如有心功能不全者,則應適當限水。飲水時以少量多次為好,大約每次約30~50毫升,每10~20分鐘飲水1次,就能夠對呼吸道保證較好的濕化效果。其次要增加室內濕度,尤其是在氣候干燥的冬春季節,應保持室內濕度不低于60%。可使用加濕器、經常往地上灑水、勤拖地板或在暖氣片上放置一盆清水等方法來增加空氣中的水分。
在老人咳痰出現困難時,可以在直徑10~15厘米的深杯中盛上半杯開水,然后將口鼻放入杯口,用力吸蒸汽。待水稍冷再換開水,反復2~3次,就能將痰順利咳出。不過,需要提醒的是,濕化溫度應控制在35~37℃,濕化的時間一般以10~20分鐘為宜,以防止誘發支氣管痙攣和加重心臟負荷。另外,干結的分泌物濕化后膨脹,易阻塞支氣管而發生窒息,所以應幫助病人,尤其是體弱、無力咳嗽者翻身、拍背,及時排痰。
3.拍背法
在拍背時,要讓老人采取坐位或側臥位。手指指腹并攏,掌側呈杯狀,以手腕力量,從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內、迅速而有節律地叩擊胸壁,每一肺葉叩擊1~3分鐘,每分鐘120~180次,叩擊時需要發出一種空而深的拍擊音才表明手法正確。另外,叩擊時應該用單層薄布保護胸廓部位,避免直接叩擊引起皮膚發紅,同時也應避免過厚覆蓋物降低叩擊時的震蕩效果。還要避開乳房、心臟和骨突部位(如脊柱、肩胛骨、胸骨)和拉鏈、鈕扣部位。
4.深呼吸法
主要適用于痰液在比較深的部位。其方法是:讓老人坐好,雙腳著地,身體稍前傾,雙手環抱一個枕頭,進行數次深而緩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氣后屏氣,然后縮唇(撅嘴)緩慢地通過口腔盡可能地呼氣。再吸一口氣后屏氣3~5秒,從胸腔進行2~3次短促有力的咳嗽,張口咳出痰液。
5.走動法
較長時間臥床的病人,其咳喘癥狀都較為嚴重,行動也感吃力。因此,在氣候較溫和的午間,應設法讓稍能走動的患者在室外漫步;畏懼寒冷者也應在室內活動。即使是確實不能起床者,也應由家屬經常為之翻身、轉背,因為這些活動都有利于血液循環和體液循環,更有利于痰液排出。
6.體位法
此法應在醫生指導下,根據病變發生的部位,取既有利于排痰、病人又能耐受的體位。例如,患支氣管擴張時若病變在肺下葉,可取臥位,頭低足高臉朝下;若病變在上葉肺,可取坐位,先囑病人輕輕呼吸幾次,然后咳嗽。患肺膿腫時,應取側臥位,使病灶位于上方,請人輕拍患處,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鐘。因飯后排痰易引起惡心、嘔吐,故此法宜在早晚空腹時進行。高齡或極度衰弱者,呼吸困難或伴有高血壓、心力衰竭、大咯血病人,不宜采用此法。
7.緊急除痰法
嚴重的慢性支氣管炎伴肺氣腫的老人,很可能因感染嚴重,氣管黏液、炎癥滲出白細胞、脫落的上皮細胞太多,而形成大量塊狀痰。當患者突然被一口黏稠痰堵住喉部發生痰阻時,應立即用牙刷柄或筷子等物壓住舌頭,再用手帕或小毛巾包住另一手食指,然后將該食指伸向患者咽部將痰掏出,可使病人轉危為安。
8.藥物祛痰法
除用抗生素抗感染外,還可用藥物祛痰。祛痰藥分兩類:一是增加呼吸道黏液分泌,使痰液變稀而易于咳出,如咳必清、傷風止咳糖漿等;另一類是黏液溶解劑,可以降低痰的黏稠度而易咳出,如復方甘草合劑、半夏露等。
(山東萊陽中心醫院 宋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