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中國符號,我跟大多數人一樣,滿腦門子的意象,就像一件張藝謀電影里女主角身上的紅棉襖、莫言筆下的紅高粱、街邊斗毆的個個都是李小龍,簡直俗到沒有一點創意。所以,我這個稿子一拖再拖,對不起那些天天催我稿子的編輯同學了,但今天一條新聞終于讓我對中國符號有了說點什么的欲望。
今天很歡樂,中國人終于可以用“時尚”視角看新聞聯播了,不用再隔著萬里的距離談論法國前總統的媳婦,也不用再想著嫁入英國皇室的灰姑娘流口水。因為中國第一夫人跟隨習總的俄羅斯出訪,簡直是羨煞眾人,除了夸贊她的氣質外,她穿著的中國品牌“例外”的粉絲量在幾小時內迅速狂增。中國原創品牌第一次和政治走得如此之近。
對我們這樣一本做中國設計十幾年的雜志來說,習夫人穿著中國設計師本土原創設計的報道,是一種莫大的鼓舞,也特別由衷地為“例外”品牌高興,十幾年了,“例外”品牌一直在考慮推崇現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但中國被固有的符號化綁架,早已不是一兩天的事情,還生活方式呢,我們都鬧不明白現在的方式哪種才是真正屬于自己的。
想想,明星要出席國際紅地毯,你不穿得披紅掛綠的,都不好意思跟人家說你是中國人,沒準還會被人誤認為是日本人。所以活該中國沒有自己的時尚,也活該聊到中國文化的傳承,我們只能戰戰兢兢地聊下千年前的祖先以揚國威,但真實情況卻是,古文除了在我高中考試那會還能背誦兩句外,現在基本上就是半文盲狀態,就更別提還有幾個人能端莊地寫出毛筆字來。
而離我們最近的生活,是吃著爆米花、喝著可樂坐電影院里看好萊塢給咱們炮制的《功夫熊貓》,自個兒回家還偷著樂呢,覺得全世界都那么熱愛中國文化。不好意思,我又要打擊你,好萊塢電影里那些個熊貓、仙鶴除了穿得像遙遠的中國,說話、表情一律都是美國人,那和現代中國一毛錢關系都沒有。
中國符號,確實在一段時間里成為了中國人的救星,在我們尚未完全消失的知覺中,我們實際上是用中國符號的空洞去拼湊一個想象中的中國。外國媒體也強化了這些來自中國的符號,他們透過這些符號來理解中國。符號雖一時解決了中國的自我表達障礙,卻也鬧出了無數的笑話。原來有個外國人問我,你們中國人都愛李宇春嗎?你們都會功夫嗎?我竟然不知怎么回答,是老外太單純,還是中國人表達自己的符號時出了問題?
今天和一個做淘寶運營的女孩聊天,他們未來幾年準備開始做中國設計師。但其實我特別想告訴她,想法不錯,但是你們打算跟大眾怎么說中國設計呢?中國設計不光是旗袍,也不止是畫龍描鳳,更不僅是青花瓷配紅色革命那套。這些僅是一個個符號而已,符號被濫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說多了自己都信了,但這些和現在中國人之間還有關系嗎?你擱家再造一個紫禁城,也不能說明它就是中國。
大家還是慢慢想想怎么講“中國符號”這個故事吧,中國不缺符號,缺少講述故事的耐心。像“例外”這樣推行慢生活故事的品牌,低調地說著對于中國的愿景,這才是你和我的當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