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終將老去,這是我們無法回避的現(xiàn)實,但變老究竟是不是一個問題,在老去之后,又將面臨什么樣的命運?本次三影堂攝影藝術(shù)中心舉辦了“斯萬:彼得·德·魯(Peter de Ru)攝影展”,主角是一位名叫斯萬的瑞典老人。攝影家拍攝了斯萬生活中存在的許多客觀事物——長滿苔蘚的地面上鋪展著植物的影子、堆積在廚房桌上銹跡斑斑的果實和一整桶廢棄電池、懸掛在垃圾袋里的空瓶、胡亂掛在臟兮兮的墻上的日歷……30張作品使斯萬生活的方方面面呈現(xiàn)在觀者眼前,然而最令人無法忽視的,除了由一個獨居老人的孤寂生活所觸動的情緒之外,還有時間近乎永恒不變的流逝速度。一秒、一分、一小時、一天、一年和許多年,一個人的一生如此消逝。
斯萬居住的博達小村位于斯德哥爾摩以南,他出生在這個村莊,一生在這兒生活。20世紀初,斯德哥爾摩那些殷實的家庭開始在鄉(xiāng)村購買避暑別墅。斯萬承接各種修建和翻修項目,多年來,他建造了不下20座避暑別墅,修建和維護了很多堤壩,同時也捕魚,種植小麥、燕麥和馬鈴薯,照看蘋果園和山莓地。截至照片拍攝的2008年,斯萬已經(jīng)88歲了,仍然住在他父親于1925年建造的這座房子里。
彼得·德·魯?shù)呐臄z角度冷靜到不帶一絲個人情緒,而這恐怕也與斯萬對待舊日痕跡和回憶的態(tài)度有關。幾乎所有人看到過去殘存下來的片段,都會抑制不住地感傷或懷念,但斯萬并沒有把那一切當做紀念品保存下來。擺在一張桌子上的許多照片跨越了數(shù)代人青春或衰老的容顏,它們就這么存在于那里,可以看出斯萬對待這些事物的方式既非常珍重,又拒絕依附于它們。與此同時,他用一種完全不同于大多數(shù)人的方式來關注事物,一切都自然生長和自然衰敗,無論是蘋果樹上落下的果實還是他自己,都遵循著最簡單的規(guī)律:生有時,死有時;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有時候,斯萬覺得生活變得越來越艱難了,但他沒有抱怨。他的腿有些跛,多年以前一把斧子讓他受過傷,不過現(xiàn)在他的視力比幾年前還要好,眼睛手術(shù)很成功。年紀越大,他發(fā)現(xiàn)越難獨自去捕魚了,但在秋天的傍晚他仍然會撒網(wǎng)。他家的墻上裝飾著干了的海狗魚下顎,那是成功的捕魚探險紀念品。冬天,房子周圍滿是白雪,電視陪伴他度過一個又一個相差無幾的夜晚。他過去養(yǎng)過不少家畜:母牛、產(chǎn)蛋的雞,還有一匹馬,而現(xiàn)在只有他和貓了。他對攝影家嘆息道:“我現(xiàn)在有八只貓,太不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