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過去的一年里,“打磨”幾乎成了藝術家李鋼的生活中心。他用在云南某地找到的一棵枯死的樹木分支的節點,打磨出了397個木制圓球,組成大型裝置作品《念珠》。樹木在生長過程中不斷生出枝杈,而每生長出一個分支就會在樹枝交叉的地方留下一個“連接點”。枝干從粗到細,“連接點”也從大到小,數以百計??粗蟠笮⌒〉哪局茍A球,可以想見這棵樹當年的繁茂與蔥翠,然而當生命流逝,樹木倒下枯萎,這些木質圓球,也猶如舍利子般被藝術家保留下來,未嘗不是生命的另一種形態。而一棵直立生長的大樹,正好也隱喻了人的一生。一個一個的節點組成了整個的生活,努力回憶,想起的也只是一個一個的片段?!跋衲切┮簧袩o法預期的際遇——從出生開始以家庭為基礎不斷拓展的人際關系——看似枝杈叢生,然而如果能像這些木球一樣,從樹干上將各個連接點提煉出來并集中呈現,也許會是另一種觀看人生的角度和方式。”在展覽介紹中,藝術家這樣寫道。
另一件作品《嵴》,是李鋼對“連接點”的另一種闡釋。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李鋼收集的一堆鵝卵石。經過自然界的風化打磨后每顆鵝卵石都有向不同面突起的棱,李鋼找到兩顆鵝卵石之間的連接點,利用樹脂膠精心地將棱延伸并連接起來,使兩顆鵝卵石合為一體。這些形如棒骨的石頭,被懸掛在白墻上成為一個整體,如同原始部落的神秘圖騰。
李鋼1986年生于云南大理,高考以最好的成績考入云南大理美術學院,2008年他來到北京,抱著成為職業藝術家的目標開始了自己的藝術實踐。除了繼續親手用菜油制作顏料進行繪畫之外,李鋼也嘗試著攝影、雕塑、裝置等多種不同的媒介。他喜歡把所有的材料都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從日常垃圾到傳統的鉛筆、從天然木材到透明膠帶、從結構不對稱的石頭到不規則變化的皮尺……這些元素讓他的作品充滿了碎片化的詩意和神秘氣息。
李鋼曾這樣評價自己的作品:“就像一棵大樹生長出的部分,是嫩芽,是花朵,是樹葉,是枝杈,有著非同尋常的面貌,但共同指向著支撐整體的樹干,互相隸屬?!彼焉罾煤芙?,在偌大的畫板上,他只畫臉頰或是胡須,或是一個綠罐子遮遮掩掩地露出一部分,這種把某個不起眼的小東西放大到極限的做法常常會讓觀眾們感到不安,而這時候你才能真切感受到,藝術家想要對你訴說的那種片段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