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臺灣的設計師紀曉恩,在2011年有一個特別的椅子設計——“里特維爾德先生”家用椅。提到里特維爾德這個名字,對熟悉設計的朋友來說,并不陌生。這位著名的家具設計師和他的紅藍椅設計,是風格派(De Stiil)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風格派對西方現代設計的影響不言而喻,而紀曉恩在風格派設計思維的啟發下,也找到了一種屬于自己的幽默表達。他把中國明代傳統的圈椅結合進來,并在外觀和比例上做了新的調整,最終完成了這個從中西方設計文化中找到巧妙契合點的椅子設計。因此,“里特維爾德先生”家用椅除了對里特維爾德先生的致敬之外,也多了幾分中國古韻的言外之意。紀曉恩希望通過自己的嘗試,能讓中國傳統的經典設計在現代生活中找到新的生命力。
而正是這個對設計充滿想法的人,最初在大學讀的卻是與機械相關的專業,那時的選擇并非出于他自己的興趣。到大三的時候,偶然從朋友那里接觸到建筑設計,相較于機械極度理性的專業,建筑設計中貼近人性的部分讓紀曉恩非常著迷。因此,畢業后他在臺北找到了一份社區規劃的工作,接觸到和居民生活質量息息相關的空間設計。但一段時間之后,過于穩定的狀態讓紀曉恩開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是不是應該有多的可能性。所以,2005年,紀曉恩選擇去意大利米蘭的歐洲設計學院(IED)學習產品設計。
這段經歷,讓紀曉恩獲益很多。他覺得米蘭文化的多元、人們對于高品質生活的定義以及相對緩慢的生活節奏,可以讓身處其中的設計師有很多時間思考和沉淀,最后內化為自己的理解并將其以自己的方式表達出來。這是一種很難得的與自己獨處的機會。“對設計者來說,專注思考,耐得住寂寞,這對產生好的作品是一件挺重要的事。在有了足夠的實踐積累后,對于自己所做的設計也會更為確定。相信自己所為,才能說服他人。”
2008年,完成學習的紀曉恩選擇了回國。在他看來,國內的設計正處在發展的階段,未來還有很多的可能性。而作為一個設計師,最終也還是要回到自己的文化中來。現在的他在北京建立了工作室,而自己的設計品牌也正在籌備中。談到未來,紀曉恩說:“很多時候是一個決心問題。很多細節其實不一定有清楚的計劃或答案,只是一步一步前進,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在實踐中了解和堅持做自己。”這或許正如他對自己的形容——“一個現實的理想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