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建構與材料工藝是洛杉磯建筑師Alvin Huang在實踐中反復探討的主題。
37歲的Alvin Huang創建了位于洛杉磯的Synthesis建筑公司。他從一家星巴克的菜單獲取了靈感:不少咖啡飲品旁的標價寫著:“70美分,或多,或少”,這一看似偷懶的做法與建筑師Farshid Moussavi在《形式的功能》一書中所解釋的計數形式如出一轍。Huang把這張菜單看作是簡潔大眾化的設計典范:“我們一直探討的問題就是,如何通過最小的步驟實現所需的最大的變化范疇。”在Synthesis事務所創立后的兩年間,這一由咖啡館菜單引出的一套方法被他作為指導原則之一,在建筑創新領域不斷實踐。
以最近的一個項目——倫敦某私人金融家的家庭辦公室為例,Alvin將服務器、碎紙機、檔案夾和其他一些辦公必需品都隱藏在一個由垂直的木板條形成的曲形裝飾面后。作為辦公室桌面和儲藏空間的曲形墻體同時也是個裝飾部件,其波浪般起伏的表面上點綴著一些水平木條,組合成一幅抽象的世界地圖,暗示著客戶的旅行癖。流暢而溫暖的立面設計,使這一理念適用于不同空間與功能需求,對空間和材料的利用都極為充分。此外,設計的成功還要歸功于先進的嵌套技術,這在木條的流線成型上功不可沒。
對Synthesis事務所來說,材質的魅力、局限性以及功效是個值得反復探討的主題。Alvin表示:“我們試圖回溯那些大師級建筑作品的模型,借以探討新技術的可行性。”這一意圖在事務所的早期作品中很顯著。他們的(C)太空館參選了第10屆建筑協會研究工作室展(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s Design Research Laboratory),這是個與建筑師Alan Dempsey合作的項目。在作品中,薄薄的混凝土覆材以多達850種不同方式連接,構成了屋頂、家具以及地面。最終建筑以一個甲殼狀的結構呈現出來,堅固但松弛,頗具有機性與科技感。
在獨立成立事務所前,Alvin Huang曾在倫敦為Zaha Hadid、Future Systems以及Amanda Levete等著名建筑師事務所工作。2011年后,他接到南加州大學(USC)的授課邀請,把事務所搬到了美國。最初Alvin領導一個五人設計團隊,在接手方案設計的同時,還從事教學工作。Alvin還開設了一門叫“數字化工藝”(Digital Craft)的研討會,“里面包含了我們對數字化構建、手工藝、復合幾何體、材料性能和形式等諸多方面的探究。”他介紹說。
如今,Alvin Huang繼續針對自己設計理念的實踐,除了兩個倫敦的項目,Synthesis在去年在泰國南邦還完成了一個購物中心的設計,然后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屋頂實現了一個空間裝置。在前一設計中,人們可以看到會產生視覺變化的鋼格立面,當人們乘車從貼著購物中心一旁的高速路飛馳而過,立面上便顯現出透明度的交替變化,同時呈現出不同色彩。設計師說:“它的奇妙之處在于,你在一個靜止體量上感受到運動的效果。”而上海博物館屋頂的裝置設計是和由南加州大學的師生們一同完成的。這是一個網狀華蓋群,被周邊的高樓景象所包圍,并在樓頂形成獨特的景觀。當觀眾走近裝置,它們的顏色便會發生變幻。裝置把人們的注意力引至博物館周邊的摩天大樓上,同時賦予了夜空中的樓頂更多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