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你是淡定在家煮餃子過冬至,還是牽著心愛人的手閉眼倒數,那傳說中的瑪雅萬年日已經過去,歷史終于翻開了新的篇章。或許為了彌補大家在2012的種種煩悶擔憂,2013年開年之際為廣大愛侶們送上了一個粉紅大禮包:“20130104萬年真愛日。”據統計,當天各大城市過完元旦趕緊排隊領紅本的新人數量創下新高,繼“2012年12月12日的“世界示愛日”、2009年9月9日“天長地久日”后勇奪扎堆結婚榜榜首,這可忙壞了婚姻登記處的辦事人員,樂壞了婚慶公司和商家。
這個寒冬,有些微熱的跳動。現在就讓我們看看年輕人的愛情婚戀觀到底是怎樣的?結婚這事真的是趕巧和沖動還是深思熟慮的籌謀?二人世界的完美尺度應該怎樣拿捏?有多少新人遭遇“面包危機”拴緊錢袋生活?
零點E動秉承零點“理解青年群體、洞察消費市場”的理念,聯合手機QQ瀏覽器共同關注青年群體的發展。本次手機QQ瀏覽器與零點E動營銷共同發起的青年人最In話題調查,旨在以自己對社會文化、青年人群深刻理解的優勢和資源,為企業、社會帶來更多青年人價值觀、消費行為等趨勢變化的分享。
本次調查通過網絡問卷的方式,共征集來自騰訊QQ的6940名80后、90后青年人的意見,其中男性為5093人,女性為1847人。
二五二六桃花開,創業者及個體戶受偏愛
國家民政部發布的數據顯示,2002年至2011年我國結婚人數及結婚率明顯攀升,登記結婚的新人從2002年786萬對增至2011年1302.4萬對,結婚率從6.1%增至9.7%,十年累計新婚人數達到1.01億對。
婚姻對年輕人來說意味著什么?盡管媒體頻頻爆出“閃婚族”、“畢婚族”和“面包族”……我們在研究中卻仍然欣喜地發現,青年人對愛情的信仰和美好的期待、理性的態度仍在。
只有1.9%的青年人排到“閃婚族”中,大多數人表示“戀愛一年到兩年再結婚”(54.8%)比較合適,而認為最合適結婚的年齡在25-26歲的比例接近四成(36.6%)。此外,28歲也是一個高峰期(13.5%)。有心的商家可以翻開日歷,對著人口普查數據籌劃下一個新婚市場機會的到來。
另外,超過七成(73.9%)青年人認為婚姻對自己意味著“愛情的歸宿”,然后是“有一個人陪伴而不孤獨”(67%)。
不同的是,閱歷漸豐、責任更重的80后對婚姻是“人生的任務”這一觀點的支持比例更高一些,超過三成對此有共鳴;而對于90后—在IT數碼和多媒體陪伴下成長的孤獨一代,青春的傷痕和寂寞或許更重,他們認為婚姻是“有一個人陪伴而不孤獨”的比例高于80后。
老話說的好,“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職業背景在都市青年尋找伴侶時是一個重要的考量標準。不同的職業帶來的生活方式、處事態度、經濟和發現前景等對未來生活都有深遠影響。
正因如此,我們才看到有丈母娘把關挑選準女婿、有網友灌帖“公務員才是唯一出路”。不過,在此次調查中我們發現青年人的擇偶標準跟以往有所不同:自主創業者和個體戶(45.5%)成為大家評選出來的另一半職業優先考慮范疇,其次才是鐵飯碗的“在機關事業單位優先”(28.1%)和“在國企工作優先”(25.7%)。
盡管“國考”熱度未減,鐵飯碗優勢仍在,但在產業多元化的今天,青年人的職業發展路徑有更多的選擇,而青年一代強調自我價值,追求更自由、創造性的工作,生活態度特征也更明顯。數據顯示,90后面對機關單位的熱情明顯降低:認為另一半職業優先選擇“機關事業單位”的不到三成,而80后的比例在35%左右。
此外,比較有趣的是女性期望另一半的職業“在機關事業單位優先”(33%)和“在外企工作優先”(25.4%)要明顯比男性高(26.3%,13.5%)。
兩人桃源,多些空間更多些愛
兩個人在一起,該如何拿捏方寸平衡做到進退有度?研究發現,今天的青年人,在二人世界里更喜歡多一些空間,有距離才有美麗。
A.精神上共好而不同情
當歲月消磨了初見時的悸動與熱情,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兩人在興趣愛好、生活方式、價值觀方面有共鳴,也許才能夠更穩定二人關系。絕大多數青年人都認同兩人關系中精神上需要一致,不過強調完全一致的比例是30.6%,而同意各有己見的比例是57%。
B.身體空間仍要有度
二人即使好得能穿一條褲子了,情侶之間仍希望保留一些隱私,尤其在特定的場合或者令人尷尬的時候。親密卻不失風度,維護自己的美好形象是青年人對兩人空間完美尺度的詮釋。這一點在90后青年人中間更明顯。
數據顯示80后表示“我完全不介意把自己暴露在對方面前,哪怕是比較尷尬的時刻”的比例接近四成,比90后要高出10個百分點;相對的90后希望在一些特別的場合,如洗澡、入廁的時候,雙方應保持空間和隱私的比例普遍高于80后。
C.經濟上最好獨立
對于共同生活的伴侶而言,彼此分享與分擔是雙方應盡的義務與責任。經濟分開或者AA共享顯然不符合中國青年人的主流習慣。大多數青年人還是希望倆人在一起時經濟與物質方面可以共享,不要把界限劃分得那么明顯,顯得過于生分。
另一方面,現代都市青年人的生活娛樂很豐富,經濟上有獨立可支配的空間,對兩人來說更靈活輕松。
D.職業上要有差異
很多企業明令禁止辦公室戀情,不過看看今天青年人的態度,企業不必太過憂慮。調查發現,絕大多數青年人不希望自己的另一半是同事或者在工作上有較多交集。
生活與工作分開,不要把工作中的煩惱、影響帶到生活中來,符合目前多數青年人的職業期望。有28.2%的青年人表示,傾向兩人在事業上完全沒有交集,約四成(39.9%)認為可以是一個行業,但工作重合度不宜多。有18.5%的青年人更愿意兩人在同一個行業,有比較多的交集,例如是同行、甲方乙方。僅有8.9%的青年人喜歡兩人在同一家公司。4.5%的青年人做了其他選擇。
E.社交圈求同存異
兩人的社交生活方面,青年人的態度顯得更開放。傾向各自有活動圈子和朋友,無需一致的比例達到31.7%,當然,如果有共同認識的朋友和活動圈子,當然更好(43.1%)。傾向兩人的主要社交圈完全一致,大家的朋友都彼此認識的青年人比例為20.7%。僅有3.8%的青年人傾向兩人社交圈不一樣,各自不干擾。0.7%的青年人做了其他選擇。
F.父母最好兩地住
已經過去的2012年電視劇市場被各大婆媳之戰占領,婆婆一來各種麻煩困擾接踵而至,要是婆婆遇上了媽,更是火山爆發。今天的青年人對父母同住的感受可以說是杯弓蛇影,尤其是女性受到嚴重影響。
43.1%的女性表示,無論什么情況,婚后都希望和父母分開住,而男性的比例是28.7%。無論什么情況都愿意跟父母住的男性比例是34.2%,而女性是21.8%。
從不同的年齡段看,年紀愈大,對公婆、岳父母一起住的忌憚越深,婚后不愿與老人一起住的80后比例約為四成,而90后則不到三成。
婚姻成本太高,打好基礎再行動
新聞里“愛你一生一世日“的領證盛況尚在眼前,另一邊的數字卻顯示中國已經進入第四次單身高潮,2011年18-34歲的單身男女達到1.8億人,其中城市約6000萬,一線城市單身數量急劇上升,往“齊天大剩”靠攏的青年人越來越多。
如此兩極分化,體現了青年人對待婚姻的現實擔憂,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在打牢物質基礎的情況下步入婚姻殿堂。過去的研究發現,7成90后表示,必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才能結婚(61.9%),同意“裸婚”的比例是30.9%。兩人要結婚,首要條件就是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82.6%),其次是能夠“承認婚姻中的責任”(78%)和“照顧自己和家人生活”(76.3%)。
另一方面互相印證的是巨大的婚禮消費開支、置業開支、婚后一系列生活支出。資料顯示,一對新人從戀愛到結婚,為買房(含裝修)、買車花掉90萬元左右,婚禮前期準備以及婚宴慶典要花費15萬元。 如此龐大的支出,讓不少青年人望而卻步、退而踞守,選擇一人吃飽全家喝足,把錢都用到自己更感興趣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