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讀到一首民歌,不由得兀自笑了起來。歌曰:“小娘子,葉底花,無事出來吃盞茶。”
想起在日本關西旅行時,導游是個漂亮的已婚女子,途中被問及與老公是如何開始時,她笑著,模仿男人的粗嗓門說:“姐兒,去喝杯茶?”
原來,不一樣的民間,一樣的借茶傳情。只是咱們的“小娘子,葉底花”,將待嫁的少女形容成藏在葉底的花,羞容半掩,分外動人。設若她同意出來約會,就如同撥開葉子,露出鮮花的真容。
“無事出來吃盞茶”,男人可以這樣邀請女子,女子也可以茶的名義采取主動。鄭板橋的《竹枝詞》寫的正是如此情形:“湓江江口是奴家,郎若閑時來吃茶。黃土筑墻茅蓋屋,門前一樹紫荊花。”這位大膽率真的女孩子,不但邀請看上眼的帥哥,而且留下了家庭地址,可能因為沒有門牌號,所以詳細告訴了對方自己家的特征。
某日,鄭板橋到揚州城郊游玩,進一戶人家賞杏花,里面有位老婦人,“捧茶一甌”,請他到茅亭小坐。鄭板橋喝著茶,看到壁間所貼都是自己的詩詞。得知來人正是鄭板橋之后,老太太驚喜地叫女兒出來相見。這家的姑娘打扮得楚楚動人,請求鄭板橋手書他的作品《道情》十首。鄭板橋書畢,又寫了一首詞,流露了愛慕之意,老太太便說:“聽說您喪偶,何不娶了我家丫頭,她挺不錯,又愛慕您的才華。”于是,二人就以剛寫就的那闋詞訂下了婚約。
吃茶,吃茶,一杯茶在手,清香裊裊,真味無窮,多少話可以慢慢道來,多少情意可以緩緩表白。如此品茶,難免小兒女之意不在茶,在乎你依我依的感情交流,這和禪宗的機鋒語“吃茶去”的境界迥異,但是各有各的真趣。況且,愛情也是千百年來參不透的禪呢。
有情也好,無情也罷,吃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