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把欣賞戲曲演出叫“聽戲”,有人可能覺得奇怪,明明是看戲,為何只強調一個“聽”字呢?細細想來,這戲的個中三味,還真得細聽慢品。
梁實秋先生曾撰文描寫早年戲園子中的老戲迷——“靠著柱子,閉著眼睛,凝神危坐,微微地搖晃著腦袋,手輕輕地敲著板眼,聚精會神地欣賞那臺上的歌唱”,這情景,可謂有滋有味——拍的是板眼,哼的是曲調,品的是韻味。解放前的戲曲演出,臺上還有檢場的、飲場的,還有臉譜沒勾好就上臺的大角兒,但這些戲迷們都可以接受,只要你唱得好,唱得有味兒,觀眾仍是報以山呼海嘯一般的叫好聲;反之,如果唱錯一個字,記錯一個腔,也會有同樣氣勢的倒好叫上來。
上世紀初很長一段時間,京劇唱片是國內音像制品里的主要商品。當年灌制唱片的眾位老板對于錄音一事非常重視,曾有錯唱一字而將所有唱片回購重錄的事情發生。戲迷、科班學生、新進演員甚至當時的政商人士、社交名流無不奉唱片為范本楷模,反復聽認真學,力求能模仿得有一絲相似,便能立足票界、大加炫耀了。
如今常有人說新編劇目留不下如老戲一般經典的唱段,這也難怪,演出場次有限,觀眾印象不深,何談留下唱段呢?再加上現在的新戲強調表演、故事和舞美,對于音樂和唱段也是照著作曲者寫下的譜子唱,水平就高低不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