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朱元璋,人們肯定首先會想到他是大明王朝的締造者。其實,這位明太祖不僅上得朝堂,而且還下得廚房。如今,我們身邊的許多飲食都與這位皇帝有關(guān)。
朱元璋出身布衣,小時候生活非常貧苦,被迫出家當了和尚。有一次,他的家鄉(xiāng)鬧饑荒,他接連三天都沒有吃飯,眼看就快餓死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遞給了他一碗湯,朱元璋喝了之后感覺非常美味,便問老婆婆這湯叫什么名字,老婆婆隨口調(diào)侃說這叫“珍珠翡翠白玉湯”。據(jù)說他做了皇帝以后,也常下令讓御廚給他做這種湯喝,憶苦思甜。
不僅如此,朱元璋還發(fā)明了“酸梅湯”。元朝末年,朱元璋曾是個賣烏梅的小商販,不幸被感染了瘟疫,一病不起。當他掙扎著去庫房取烏梅時,忽然聞到了烏梅的陣陣酸氣,馬上就感覺精神振作了許多。于是,他以烏梅為主料,搭配山楂、甘草兩味中藥加水煮成湯,每天服用,過了幾天,他的瘟疫竟然痊愈了。從此,朱元璋就改賣可以祛除瘟疫的酸梅湯了,朱元璋也得以迅速致富,為他后來起兵反元奠定了經(jīng)濟基礎(chǔ)。
朱元璋稱帝后,酸梅湯也成了明朝宮廷里的日常養(yǎng)生保健飲品。不久,民間還出現(xiàn)了專營酸梅湯的店鋪,北京的老字號“九龍齋”被譽為“京都第一酸梅湯”。酸梅湯行業(yè)更把朱元璋奉為祖師爺,在不少酸梅湯專賣店里都不難發(fā)現(xiàn)朱元璋的畫像。
北京烤鴨聞名世界,其實,烤鴨也與朱元璋有關(guān)。話說朱元璋稱帝后定都南京,他酷愛吃鴨肉,但水煮、紅燒、清蒸的鴨子吃多了便覺得膩煩,整日悶悶不樂。御廚們改變了傳統(tǒng)烹制方法,采用果木炭火掛爐烘烤,使鴨子肉質(zhì)細嫩、肥而不膩,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朱元璋死后,他的兒子燕王朱棣用武力奪取了帝位,并將都城遷到北京,烤鴨技術(shù)也隨之傳到北京,并得以進一步發(fā)展。北京著名的“全聚德”烤鴨店于清代同治年間開業(yè),至今風靡不衰,這恐怕還要感謝愛吃烤鴨的朱元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