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忠實出生在陜西省一個偏遠的農村,父親是個農民。早年,父親靠賣柴賣樹根賣糧食,供兩個兒子上學。那年年一過完,學校就要開學了,父親對陳忠實說:“我實在沒辦法了,家里也沒有什么可賣的了。你年齡小,先休學一年,讓我先把你哥供到初中畢業,他考上師范學校后,你再去讀。”
陳忠實一口就答應了。可他和父親都沒想到,休學這一年,從此改變了他的生活軌跡。當陳忠實后來復學參加高考時,剛好趕上那年國家對招生名額大幅削減,陳忠實因此落榜了。
看到陳忠實那滿懷憂郁、心事重重的樣子,父親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做農民怎么了,天下有多少農民呀!農民也可以活命!”陳忠實冷靜下來,經過一個月的思考,他決定踏踏實實從最底層起步,開始追求學生時代的理想——文學創作。20年過去了,陳忠實成長為小有名氣的青年作家。
1981年的一個冬日,陳忠實76歲的父親因病去世了。彌留之際,他只對陳忠實說了一句話:“我就做了一件對不起你的事,那就是讓你休學。那年一休學,就耽擱了你20年。”聽到這話,陳忠實震驚得猶如五雷轟頂。在他心里,休學帶給他的挫折早就過去了。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使他已能理智地對待過去經歷的苦難。可父親在人生最后的時刻,還把這件事說出來,認為虧欠了兒子。
就在那一刻,陳忠實明白了什么是父愛:“父愛,是把一種看不見的苦難獨自咽進肚內,然后讓子女毫無覺察地過著平靜的日子;父愛同時還是獨自接受子女的內心責難,而不作只言片語的正當申辯,至死都只說愧疚不做申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