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山東近代最大的商業中心和農副產品的集散地,濟南一向有“商賈薈萃之區”之說。特別是隨著自開商埠、膠濟鐵路和津浦鐵路的相繼通車之后,民族工業逐漸興起,中外商人蜂擁而至,濟南很快發展成為當時華北僅次于北京、天津的第三大工商業城市。而現代工廠的開辦、現代工人的出現,自此開始為這座古城的風貌增添了新的氣息。
濟南的現代工業相對于開埠較早的沿海城市,很長一段時間是比較落后的。雖然受維新思想的影響,清光緒年曾創辦過幾家工廠,如山東機器局、銅元局等,但性質都是官辦,民族工業并沒有像樣的發展。
1905年,官僚地主莊鈺、劉福航等發起創辦了濟南電燈公司。以此為起點,通過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制造技術以及管理技術,濟南的近代工業進入一個新的輝煌時期,電業、造紙、印刷、繅絲、草編、棉織等陸續出現。據統計,自開埠到辛亥革命五六年間,濟南創辦了近代資本主義工業16家。1928年刊發的《歷城縣鄉土調查錄》這樣描繪當年的盛景:“工業發達,工廠林立,故出品日增,前途發展未可限量”。
盛極一時的面粉業
提及濟南近代工業的發展,不可能繞過的是20世紀一個大家族——苗氏家族。1904年開埠前后,這一家族開始真正登上歷史舞臺。此前,苗杏村、苗星垣兄弟通過經營糧棧,積累起一定資本,生性機敏的他們發現了新的機器大生產帶來的巨大商機,決意投資機器工業——這就是后來的成豐面粉廠。
事實上,在成豐面粉廠創立之前,同為官僚的張子恒、王少農等就發現了商機,于1914年選址銅元局街,成立了濟南最早的面粉廠——豐年面粉廠,日產面粉200袋。但它迅速被后來者的發展勢頭遠遠甩在身后。
1921年,苗星垣與堂兄苗杏村籌資7萬元,在津浦鐵路站北購買地皮,修建廠房,籌建“濟南成豐面粉股份有限公司”,并按照公司章程組成了董事會,作為股份制企業開始投入運營。
1922年8月,成豐面粉廠的面粉日產量就達到2000袋,后來更是達到了日產8000袋的產量,當年結算即獲得純利7.5萬元,成為濟南當時眾多面粉廠中設備最齊全、最先進、產量最高的一家,并由此步入鼎盛時期。那時候的成豐,除了經營主業所用的廠房,還附設子弟小學、食堂、澡堂、娛樂室、閱報室等。職工宿舍共有樓房、平房200余間,分為4個區域,其中有來賓以及南方技工的專門住宿區。更值得一提的是,正是成豐面粉廠使用蒸汽鍋爐作為動力,從美國引進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鋼磨等設備,才真正開創了濟南生產“機制面粉”的先河。
成豐面粉廠建成以后,由苗家出資鋪設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命名為“成豐街”,沿用至今。在這條古老的街道上,具有典型巴洛克建筑風格的制粉樓、庫房、電工室、煙囪等,如今都成為了歷史遺跡,在百年滄桑中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雖已停產多年且變得墻殘壁斷,但作為濟南現代意義上真正的工業啟蒙,它依然為省城工業發展和商業文明留下了異常精彩的一筆。
紗廠往事
昔日濟南的民族工業,在全國有影響的除了面粉業,就要數紡織業了。
20世紀30年代,全市面粉企業經營開始走下坡路,紡織業卻商機涌動。濟南是全國主要棉花市場之一,大量原棉外運,棉紗又靠外地輸入,全市僅有的一家紗廠正瀕臨破產,紡織業勢必前景無限。正是嗅見了這樣的商機,苗杏村、苗星垣決定聯手建紗廠,涉足新領域,開創新天地。
成通紗廠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被建成。1933年5月,紗廠正式開機生產。當時,廠里有工人600余人,紗錠14800個,是當時濟南最大的紗廠,投產當年獲利6萬余元。到了1937年,有工人1100多人,年獲利40余萬元。
成通十分注重產品的知名度。為了保證信譽,一律用優質棉花做原料。工人入廠,為了避免混亂了本廠的操作手法,只招收“絕對生手”(沒有在任何工廠做過工的)。新工人要經目測、口試合格后,試用三日,再經三個月的操作培訓,合格后才轉為學徒工。同時,工廠很注意感情投資,注重培養“企業文化”。實行考勤獎、年終花紅等,一年二十四節氣都必發物品或現金,管理人員的待遇更加優厚。當時廠里流行著這樣一句話:“要漂亮,上仁豐;要掙錢,上成通。”
從成通紗廠往東走數百米,北拐再往東走數百米,就是位于北商埠后陳家樓北側的仁豐紗廠。據說,仁豐紗廠之所以建在成通紗廠附近,是首任董事長穆伯仁有意所為。仁豐紗廠建成以后,在廠前鋪設了一條東西走向的街道,命名為“仁豐前街”,沿用至今。
仁豐紗廠初期以紡紗為主,后增建了織染二廠,集紡、織、染于一體?;I辦之初,創始人確定股金總額為150萬元,采取了邊生產邊招股的方式,共招集私人股金93萬元。1934年6月投產后,曾因資金不足而陷入困境。后由中國銀行和金城銀行共同投入資金100萬元,局面頓時改觀且發展迅猛,為商埠同業所矚目。
當時,仁豐紗廠非常注重自己的經營特色,注重對工人的培訓,產品質量在國內首屈一指,其中“蜘蛛美人牌”原白布物美價廉,與日本產品競爭于國際市場。仁豐紗廠從此名聲大噪,參觀者絡繹不絕,被譽為“模范工廠”。時至今日,其經營思路和管理方法仍然對今天的企業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火柴廠舊日帝國
在火柴進口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習慣把火柴稱之為“洋火”。那時候,濟南的火柴都是由青島、煙臺等開埠較早的城市中運過來的。到了1913年,濟南才有了自己的火柴廠——山東蓬萊人叢良弼募股20萬銀圓創辦的振業火柴股份有限公司。經過了一段時間的發展,濟南成為了全國有名的火柴生產中心。
創業之初,振業建廠計劃十分宏偉,廠房、車間、辦公樓都是當時一流的建筑,擁有員工800人,是濟南最早、規模最大的民族工業之一。廠子建成,工廠技術骨干帶頭學習日本先進技術,火柴質量超群,很快成為一方翹楚,起步即日產火柴90大箱。后短短幾年內,創業者又在濟寧、青島設立了分廠,規模在華東、華北60多家火柴廠中占據首位,一度壟斷了山東的火柴生產。所產火柴除行銷國內市場外,還出口國外,結束了日本、瑞典火柴壟斷中國市場的局面,成為中國火柴工業的“托拉斯”。
彼時的振業火柴廠內設施完備,女工們領到工資代用券后,可以直接到廠里的商店用代用券購物,也可以在廠里或者去指定的銀行兌換現鈔,十分方便。由于振業火柴廠良好的社會信譽,據說當時該工資代用券也流通于濟南市內,可以購物和隨時兌現,可謂“功能強大”。
與此同時,振業火柴公司也創造了濟南近代民族工業的許多記錄,例如發行了山東第一只企業股票,是當時濟南最早的股份制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創始人叢良弼還是一位具有愛國思想的民族資本家,注重維護民族利益。據后人回憶,當時的《股票章程》里明確規定,不準外國人入股,一些外國人想以中國人的名義購買股票,也被廠里明令禁止,這都是振業火柴廠得以書寫百年傳奇的可貴之處。
叢良弼開創的輝煌的火柴帝國,后來被他的子孫繼承,叢家也因此成為名門望族。二兒子叢貫一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山東省政協委員、青島市政協委員;次子叢肇桓是我國著名昆曲表演藝術家;此外,曾孫女叢珊還成了一位著名電影明星,出演了《牧馬人》等多部優秀電影。
(感謝濟南市檔案局<館>對本專題的大力支持。除注明外,本專題所有圖片均由濟南市檔案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