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立新
(長沙大學長沙文化研究所,湖南長沙410003;溈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湖南長沙410627)
唐代杰出詩人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膾炙人口,被公認為是劉長卿代表之作。然而,詩題中“芙蓉山”到底在哪里,一直眾說紛紜。諸多大家注釋此詩時說“芙蓉山,不詳”,也有一些分別指注為福建閩侯縣、廣東曲江縣、山東蒼山縣、湖南桂陽縣和寧鄉縣等地的芙蓉山,其中指注為湖南寧鄉縣的往往還進一步指明“在今青山橋鎮”。
然而據史書記載,寧鄉古代有兩座芙蓉山,以大、小區分。小芙蓉山即今青山橋鎮境內的芙蓉山,其名至今未變。大芙蓉山歷史悠久卻神秘消失。近年來,筆者查閱大量資料,找到了大芙蓉山的位置,認為劉詩中“芙蓉山”確在寧鄉,但不是小芙蓉山,而是大芙蓉山。現略陳淺見,以就教于方家。
寧鄉古代有一座大芙蓉山,現存多種縣志均有記載,但民國后期已不知山處何方。成書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初期的《民國·寧鄉縣志》曰:“《康熙志》云:(大芙蓉山)在大溈西南三十里,疑字誤,而《乾隆志》沿之。《嘉慶志》乃更正之,云:南接大溈,界聯安化。”[1]P67說明寧鄉當時已無“大芙蓉山”其名。
《康熙志》是寧鄉現存最早的縣志,系清初著名學者陶汝鼐于順治戊戌年(1658)開始編纂,其子陶之典后續而成。其關于大芙蓉山位置的記載確實值得懷疑,因為陶氏父子還編纂了《大溈山古密印寺志》(又稱《大溈山志》),該志說:“按圖,(大芙蓉)山隸古潭州之西三百六十里,與大溈相連,介在安、寧二邑地。”[2]P159兩志說法互相矛盾。《大溈山志》成書之時,陶汝鼐已作古多年。該書與《康熙志》的最后定稿者均系陶之典,其中“按圖”二字,透露出一個信息:陶之典沒有到過大芙蓉山。
其實大芙蓉山之名,清末依然存在。清末民初著名詩僧寄禪大師(八指頭陀)于光緒二十二年(1896)至二十五年(1899)住持密印寺,曾多次游覽芙蓉勝景,并有許多詩作,如《紀游溈山芙蓉山》、《游芙蓉寺青龍峽三首》等[3]P140-142。所以后來《嘉慶志》更正《康熙志》關于大芙蓉山的記載,云:“(大芙蓉山)南接大溈,界聯安化”是可信的。
《一統志》曰:“(大)芙蓉山在大溈山西,接安化縣界,舊名青陽山。”[4]P67大溈山,又稱溈山,是溈水的發源地。該山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山上始建于唐代的古剎密印寺,是中國佛教禪宗五派之一的溈仰宗祖庭。但在今人概念里,大溈山即“西接安化”,二者之間已無大芙蓉山之位置。是史書記載有誤,還是存在歷史誤會?答案是后者,因為今人將大芙蓉山當作是大溈山的一部分。
民國《寧鄉縣志》曰:“桂巖山脈既北行而東為溈山矣。又自安化入寧境,東北趨為核桃沖、陳家沖、水對沖諸山……水對沖東北,山勢突高,達八千三百零八公尺,而圖皆無名,殆即古青陽山,即大芙蓉山……山廣大,蓋其東半在寧鄉,而西半在安化也。”[5]P67由此可見,寧鄉古代的大芙蓉山,就是今之所稱的城墻大山,即今城大林場所在之山。該山隸屬于今黃材鎮,北達關坳與桃江相接;東隔塅溪上游(即七毛里河)與猴公大山相望;南與大溈山以溈江為界;其山勢向西延伸至安化縣境內。

寧鄉大、小芙蓉山位置圖
大芙蓉山是一座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佛教文化名山,隸屬于溈山禪宗系統。山上有一個廣化寺,是靈祐祖師的弟子志和禪師于唐元和年間所創建。《大溈山志》記載:“考芙蓉之有廣化,浮山之有崇福,并唐元和時創建。一開于祐祖之法嗣志和,一開于閑禪師之法嗣演教。是二山者,其初皆大溈分化之區也。”[6]P159又載:“(靈祐)以元和八年八月十五日入溈,結草庵翳薈中……經于七載,絕無來者。”“考唐元和末,溈山始構,曰應禪。”[7]P30-31所以廣化寺的創建應該與密印寺同時,甚至可能還要早。
清初古梅和尚曾住持廣化寺,時任長沙知府的任紹纊作有《贈芙蓉古梅和尚》一詩,其中“久聞安化有蓮臺,不道芙蓉隱古梅”一句[8]P323,說明廣化寺位于今安化縣域內。該寺“歷世相承,與溈山(密印寺)燈幢同時稱盛。”宋神宗時,章惇開梅山。因溈山穎詮禪師說法勸諭梅王歸降宋朝,梅王率眾出降,章惇奏請“免密印、廣化科徭”。穎詮禪師死后,后人在此建有其墓塔[9]P161。
關于大芙蓉山之名神秘消失的原因,筆者認為應與民國初期密印寺一場劫難有關。密印寺有很多僧田,出租給當地農民耕種,張三元就是其中的佃農之一。佃農與僧人之間不可避免存在矛盾。張三元從1914年開始,在佃農中組織“同心會”以對抗僧人,最后聚眾于1918年農歷三月初九火燒了密印寺。這次大火,寺內建筑等“悉成灰燼”,寺中和尚“以殉者不乏”,其余各散四方。第二年,僅“以僧抑凡留守寺址”,直到一代佛教領袖太虛大師擔任住持,“稍建倉庫、齋廚、雜屋”[10]P550。后來的和尚應是因大芙蓉山與大溈山緊緊相鄰而認為是其一部分,于是大芙蓉之山名漸漸掩藏在歷史的迷霧中。太虛大師從1922年開始擔任密印寺住持達15年之久,從其詩作等文匯中沒有發現芙蓉山之記載。其后有許多長駐溈山的密印高僧,也尚未發現芙蓉山之名出現在他們的著作中。
大溈山風景優美,密印寺就是因此而修建。唐元和年間,司馬頭陀游歷名山大川,來到大溈山,發現此山奇峰聳立,飛瀑流浪,云霧飄渺。司馬頭陀驚詫于奇山奇水奇景,認為此處乃修行弘法的寶地,于是專程趕赴江西百丈山(今新奉縣境內),告知懷海禪師。懷海禪師召來弟子靈祐說:“溈山勝境,汝當居之,嗣續吾宗,廣度后學。”[11]P30靈祐謹遵師命,來到大溈山,修建了密印寺,創立了溈仰宗。
劉長卿是信佛之人,他是否問佛密印寺?據目前資料分析,沒有這種可能!劉長卿的生平一直沒有確考,《舊唐書》和《新唐書》都沒有他的傳記。但近百年來,學者對此多有考究,聞一多先生認為其生年為公元709年,傅璇琮先生認為是710年左右或725年左右,此外尚有他說。卒年一般認為是在789至791年之間。雖然存在分歧,但劉長卿經歷了玄宗、肅宗、代宗和德宗四朝,幾成定論[12]P55。然而據《大溈山志》記載:“(靈祐)以元和八年(813)八月十五日入溈”,如此說來,劉長卿去世二十多年后,靈祐和尚才開山于大溈。
在今人印象中,大溈山是寧鄉歷史最悠久的文化名山。劉長卿如果不是因該山而吸引,怎么可能來到今寧鄉之地的芙蓉山?原來,大芙蓉山歷史比大溈山要悠久得多,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是當地人心中的圣地。
沿芙蓉山脈東南而下,左有塅溪,右有溈水。兩水奔騰下,相匯炭河里。1963年在炭河里發現了商周時期的文化遺存,即炭河里遺址。2001年至2005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炭河里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確認該處是建造于商代末期、主要運用于西周時期并獨立于商周王朝之外的一處古城址。這一重大發現,被評為2004年“全國十大考古重大發現”之一。
關于炭河里古城的主人,筆者在《試揭開寧鄉青銅器之謎》一文中進行過探討,認為是我國南方遠古時期的一個氏族部落集團——三苗[13]。三苗起源于九黎。據《國語·楚語下》說“其后三苗復九黎之德”,其意是三苗復興了“九黎”的事業和歷史傳統。韋昭注《國語》此句云:“三苗,九黎之后也”,即三苗是九黎的后裔。《國語·楚語(下)》注:“九黎,蚩尤之徒也。”《戰國策·秦策(一)》高誘注:“蚩尤,九黎民之君子也。”《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孔安國曰“九黎君號蚩尤”。其他如《呂氏春秋·蕩兵》、《尚書·呂刑》、陸德明《經典釋義》引馬融說等,也都稱蚩尤是九黎之君。所以,三苗是我國三大人文始祖之一——蚩尤的后裔。
據《路史·蚩尤傳》記載,蚩尤姓姜。而“姜,從羊”,所以古時炭河里遺址周邊有許多山水地名冠之以“青羊”,當今的黃材過去就叫青羊鎮,至今還有一個青羊村;大芙蓉山原名青羊山(因古語“羊”、“陽”相通,故又稱青陽山);青羊山下有一個青羊潭[14]P67。
遠古時期,青羊山應是蚩尤后裔——三苗部落集團的神圣之山。1938年,古青羊山下出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商代青銅器——四羊方尊;1983年,又有一件稀世國寶——象紋大銅鐃出土于此。二者出土地,相距僅250米。專家分析,這兩件青銅器,應是三千多前的三苗人在此祭祀之后所埋藏的。而祭祀的對象,應是青羊山。
關于青羊山又稱芙蓉山的原因和時間,清康熙《寧鄉縣志》記載“大芙蓉山,一名青羊山……有寺曰‘芙蓉’,唐楷禪師道場也。”[15]P113前文已述說,志和禪師于唐元和年間在大芙蓉山上創建了廣化寺,從此芙蓉山隸屬于溈山禪宗系統。所以唐楷禪師道場——芙蓉寺應建于廣化寺之前,青羊山可能也因有芙蓉寺而又稱芙蓉山。據《大溈山志》記載:大芙蓉山上有一個地方叫山羊巖,“距(廣化)寺左五里。唐天寶間,有樵子見青羊宿其上。”[16]P160將此典故記錄在“芙蓉山”名下,說明該山唐代天寶年間應已曰“芙蓉”。
清·同治《寧鄉縣志》錄入了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17]P25,說明古人早已考證,詩中“芙蓉山”就在寧鄉縣。然而,寧鄉有大、小兩座芙蓉山。小芙蓉山在大芙蓉山以南,中間相隔大溈山,二者相距不到三十公里,該山位于今青山橋鎮境內。民國《寧鄉縣志》曰:“芙蓉庵,明建,在縣西百五十里小芙蓉山。”并曰:“《嘉慶志》:古有七歲僧,每晨下山取火,頃刻即至……今稱清安祖師。”[18]P548該山風景秀美:石奇、林茂、山峻、水秀。頂部有一開闊地帶,約十余畝,現在建有一座寺院——普濟寺,其前身應為芙蓉庵。寺前良田阡陌,碧水清池。
劉長卿詩中的“芙蓉山”有無可能是小芙蓉山?應無可能,因為清·康熙《寧鄉縣志》沒有“小芙蓉山”的記載,說明當時該山名氣不大,甚至可能還無“芙蓉”之名。
關于小芙蓉山之名的來歷,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一年冬天,劉長卿帶著幾名隨從,沿溈江而上,來到大芙蓉山。在大芙蓉山上遭遇風雪被迫宿了一晚,一同留宿的還有一個當地采藥的中年漢子。劉長卿聽說楚江沿岸風景甚好,因今青山橋鎮是溈江支流——楚江的發源地,于是下大芙蓉山后經今黃材、沙田轉青山橋,走的是沿楚江而下再借溈江而返回的路線。走到一個地方,天色臨晚,就借宿在當地一戶農家。
這是一個貧窮人家,僅有幾間簡陋的茅屋,屋外地坪有一圍墻,中有柴門以供人出入。當時農家的主人外出,劉長卿站在柴門之外獨自觀景,只見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寒冷的天氣使農家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他隨口吟出了一句詩:“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剛好隨從叫他吃飯,打斷了他的詩泉,竟無法接上滿意的詩句。
夜深人靜,一陣狗叫把劉長卿從睡夢中驚醒,同時還有柴門開啟的聲音。劉長卿側耳一聽:原來是主人冒著風雪歸家!他頓生靈感,吟出下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他忙起床記錄該詩。
劉長卿起床,當然會驚動主人。兩人一見,互相稱奇。原來主人就是昨晚一同留宿大芙蓉山的那個中年漢子。劉長卿遂將詩題命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這首詩越傳越廣,也越傳越響,后來人們將劉長卿所宿農家背后的這座山,稱之為“小芙蓉山”。現因大芙蓉山已改稱城墻大山,小芙蓉山也就去了一個“小”字而直稱芙蓉山。
當然,這個傳說不能排除后人編造的可能,但疑似真實。多年來人們一直對該詩題疑惑不解,認為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詩題,何以還要加上“主人”兩字?于是有人以為此乃衍文,應該刪去!結合這個傳說背景分析,原來是人們對詩題理解和讀法不當,應該為“逢——(一同)雪宿芙蓉山(的)主人”。
傳說雖不可全信,但劉長卿詩中的“芙蓉山”是寧鄉大芙蓉山完全可信。
一是劉長卿應該游過大芙蓉山。大芙蓉山風景秀麗,“四山盤亙,奇峰森列,狀若芙蓉”,南宋大儒張南軒曾慕名而來,留下了《大芙蓉峰》一詩:“上頭壁立起千尋,下到群峰次第深。兀兀籃輿自吟詠,白云流水此時心。”[19]P266山上勝景眾多,如青龍峽、眠云榻、納瀑巖、仙木嶺等[20]P159-160。清代著名詩僧八指頭陀有詩曰:“客來欲問溈山勝,手把芙蓉笑不言。”可見他眼里的芙蓉勝景是整個大溈山區最美的。其作有“遠嶼寒凝翠,飛泉冷噴秋。黃花應識我,照影向清流”一詩,專為青龍峽寫真。又吟有“水石澄禪寂,松蘿絕世姿。眠云呼不起,倦鳥欲何之”之句,贊盡眠云榻的風姿[21]P139-142。劉長卿的詩作中有“能令堂上客,見盡湖南山”之句,可見其以遍游湖南諸山為傲。劉長卿既然要“見盡湖南山”,作為當時湖南政治中心潭州(今長沙)附近的大芙蓉山焉能不來?更何況此山歷史如此悠久,風景這邊獨好!
劉長卿瀏覽寧鄉大芙蓉山后,完全可能寫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他作有《湘中紀行十首》,專詠湖南各地的名山名水,其詩中帶有地名者以湖南為最多。至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作于何時,應在大歷六年(771)冬。劉長卿從大歷六年春至大歷八年秋曾出使湖南[22]。有學者考證,“(大歷)六年冬湖南有雪,《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應即此時作。”[23]
二是《大溈山志》收錄了幾十首自唐代以來許多詩人詠贊大芙蓉山的詩詞,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就在其中(詩題為《逢雪宿芙蓉》)[24]P301。該書也沒有“小芙蓉山”之記載,因此,《大溈山志》實際明確指出劉詩中“芙蓉山”就是大芙蓉山。
綜上所述,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詩題中“芙蓉山”是指寧鄉古代大芙蓉山。大芙蓉山歷史比大溈山還悠久,遠古時期稱為青羊(陽)山。其西在安化;其東在寧鄉縣黃材鎮境內,現名城墻大山。今寧鄉青山橋鎮的(小)芙蓉山,相傳劉長卿在此作《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而得名,并非該詩題中“芙蓉山”。
弄清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中“芙蓉山”的位置,有助于對該詩的研究、理解和欣賞。而挖掘寧鄉大、小芙蓉山的歷史文化,對豐富長沙文化甚至湖湘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1][4][5][10][14][18]周震鱗.民國寧鄉縣志[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6][7][8][9][11][16][19][20][24][清]陶汝鼐,陶之典.大溈山古密印寺志[A].湖湘文庫[C].長沙:岳麓書社,2009.
[3][21]王志遠.寄禪大師文匯[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2.
[12]儲仲君.劉長卿詩編年箋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3]喻立新.試揭開寧鄉青銅器之謎[J].長沙大學學報,2012,(4).
[15]康熙志校注[A].寧鄉舊志編注[C].長沙:長沙紅日文化傳播有限公司,2008.
[17]藝文二·詩詞·詩[A].同治寧鄉縣志(第17冊第43卷)[C].寧鄉縣圖書館存.
[22]肖獻軍.劉長卿湖湘詩重系年[J].中國文學研究,2011,(1).
[23]楊世明.劉長卿行年考述[J].四川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