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秋蘭
(長沙大學,湖南 長沙410003)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而高校的校園文化又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校園文化既包括校園里的各項文化設施,又包括各種文化現象以及文化思潮;既包括校園物質環境又包括全體師生的人文精神和價值取向、教育觀念等。校園文化中的各項文化設施、環境等,屬于看得見摸得著的物質文化,在校方重視且不缺乏資金的前提下較易到位。但是校園內的人文精神等精神文化則需要一個長期潛移默化過程來積累,因為任何一種文化都有一個產生、發展和成熟的過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區域文化也不例外。建設和諧的校園精神文化對于任何一所高校來說都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事業。
構建和諧校園文化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可從多角度去探索和思考。作為一名高校的公共藝術教育教師,鑒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促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一個重要手段。藝術教育能通過藝術形象影響大學生們的審美感覺感知、意志等,使他們學會主動去追求美,體驗美,創造美,同時對藝術美的感知和判斷還能夠潛移默化地促使他們形成對社會和人生中美丑、善惡、榮辱的正確認識,進而形成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和崇高的道德品質。而整個學生群體的審美素質和道德素質的提高對于校園人文精神的形成有著直接的影響,也是衡量和諧校園文化的重要指標之一。因此,高校藝術教育對于高校和諧校園文化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瑞士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醫師榮格曾說過:“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那么校園文化的最后成果,就是校園里全體師生的集體人格。對藝術教育于促進完美人格形成的作用,古今中外均有深刻的認識??鬃泳驼J為人的修養過程應該“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音樂教育在他看來是促成完美人格形成的最后階段。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受教育者都培養成音樂家,而是使其成為全面和諧發展的人才。古希臘哲學家、教育家柏拉圖在其代表作《理想國》中,也提出“音樂教育是至高無上的”,認為音樂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理性、勇敢、公正等美德。可見,藝術教育在許多思想家、教育家眼中就是培養青年健全人格、高尚品德的必備內容和必經之路。在高校,藝術教育作為高校美育的主要實施手段,除了培養和提高大學生的審美素質,通過藝術作品為媒介達到以情動人、以美育人,提高大學生的道德素質也是其重要目的之一。因此藝術教育在促進和完善高校青年學生的全面人格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促進道德素質提升方面,藝術教育并不像思想品德教育那樣直接對大學生施加系統的、概念性的理性道德影響,而是通過以美導善,對他們實現一種潛移默化的道德感化。比如,歌曲《我愛你中國》,給我們描繪了祖國的大好河山和四季美景,自然而然地激發大學生們對祖國的無限熱愛。在教師未做意識或言語暗示的情況下,大學生們仍認為加西莫多這個藝術形象是美的,審美標準和道德標準在審美主體身上呈現出一種天然的融通性。在藝術作品中,理融于情;在藝術接受中,情先于理。青年學生在藝術審美過程中受到情感的感染,進而引起對生活和人生的理性思考,從而受到教育。藝術教育通過審美情感體驗使人的心靈得到凈化,而非通過理性的道德說教,這恰恰是藝術教育發揮其德育功效最為巧妙的地方。
高校藝術教育能提高廣大學生群體的審美情趣,促進其身心和諧發展。身心和諧要求大學生擁有健康的心理,即沒有心理疾病和具有積極的心理狀態。藝術教育在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方面有著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早在中國古代,《禮記·樂記》中就提到過音樂藝術對人心理的影響:“樂者,通過倫理也。聞宮音,使人溫舒廣大;聞商音,使人方正而好義;聞角音,使人惻隱而愛人;聞徵音,使人樂善好施;聞羽音,使人齊整。”也就是說和諧的音樂能夠讓人心性平和,內心充滿正義、善良和仁愛等正面情緒,從而由內而外地表現出一種樂善好施和恪守規矩的行為現象。其實,現代醫學和心理學研究也已經證實了這種音樂對人心理的影響,那是因為音樂能使人體內一些有益的化學物質釋放量增多,起到調節神經興奮、穩定情緒的作用。藝術還能及時釋放或轉化人心中積累的不良情緒,恢復良好的心理狀態,從而將人的心理健康調節到一個平衡的狀態。我國大學生基本上處于青年中期(18-24歲),此時他們生理上已經基本成熟,但心理上卻尚未完全成熟,學業受挫、感情失敗、人際關系、經濟狀況等因素很容易引發他們的心理失衡。如果平日累積的負面情緒得不到及時和有效地疏導,則很容易誘發校園內的極端行為甚至犯罪行為。近年來接連發生的馬加爵、藥家鑫惡性殺人事件和幾起同窗室友投毒致死事件都讓人們對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廣泛持擔憂態度。雖然大多數高校都設置了心理健康咨詢機構,但是很多學生出于強烈的自尊而羞于啟齒。于是,尋求更為大學生們容易接受的心理疏導方式變得非常迫切。而藝術教育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完全是在其不自覺的狀態下完成,這不失為一種非常有效的方式。如齊易、張文川在他們的著作《音樂藝術教育》中所闡述:“人們可以從優秀的音樂作品的品評體會中,培養起對真、善、美的熱愛,培養其內心豐富的情感世界,并且可以解憂愁于歡悅,化暴怒為溫柔,使精神獲得平衡,情感得到調節與宣泄。最終將導致精神的升華:粗野變為文雅,猥瑣變為豁達,小氣變為大度,淺薄變成深沉。在潛移默化之中,改變人的氣質和性情,使人和諧而全面地發展成為有文化、有教養的一代新人?!保?]
托爾斯泰曾經說:“藝術的主要吸引力和性能就在于消除個人的離群感和孤單之感,就在于使個人和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彪m然目前我國大學生道德素質主流表現出積極健康向上的品質,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也流露出個人主義思想嚴重、思想觀念較為功利等問題。筆者認為,在高校校園里,開展合唱、合奏、集體舞、音樂劇這樣的藝術實踐活動,能培養廣大青年學生的統一協作的團隊精神,促進和諧與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從而增強高校校園的凝聚力和感染力。這是因為,群體性的藝術活動要求參與者集體配合和共同協作,才能產生良好的效果。因此,這類藝術實踐活動都能較好地培養個人與群體相互依賴、相互協調的生存意識。另一方面,在這些集體性藝術實踐活動中,能讓人感到一種群體和諧的氛圍,更能感受到一種藝術化、人性化、充滿愛的人際關系。它使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得到協調,使參與其中的人產生一種和諧感和幸福感。杜衛在《美育論中》認為,美育過程為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提供了一個能突破對話障礙的“審美場”,這個審美場能促成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合作:“每一次合唱,每一次集體舞,每一出戲劇演出,都使參加者在一個共同分享的情感經驗領域中達到交流與理解。每一次電影欣賞或戲劇欣賞,每一次聆聽音樂會,都會使參加者獲得一次情感的共鳴,此刻的影劇院或音樂廳成為一個情感世界,由于分享共同的情感經驗,每一個個體的情感都向四周蕩漾開去,于彌漫著情感意識流的審美場中,人們獲得了一次真摯深切而又無言的集體心靈對話。”[2]
上文已經論述過高校藝術教育對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有著積極和極其重要的作用,在下文中,筆者暫且將藝術教育的這種功能簡稱為“促和功能”。目前,在我國高校內,公共藝術教育是高校藝術教育實施的主要平臺。但是,要實現高校藝術教育的“促和功能”,對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進行科學設置是首要的任務。筆者嘗試著建立一個具有“促和功能”的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
雖然藝術創作、表演、欣賞等藝術參與形式都能使人們收獲審美愉悅和道德情感,但是對于普通人來講,藝術欣賞卻是最具可能性接受的一種形式,也是最容易對人們產生情感共鳴、施加道德情感影響的一種形式。一個人即使不具備任何音樂表演和音樂創作的才能,他也能按照自己的方式進行“藝術欣賞”。首先,優秀的藝術作品能夠通過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潛移默化地作用于大學生,使他們獲得藝術美的體驗和對人生中真、善、美的感悟,從而自發地形成高尚的道德觀和人生觀。一曲《梁?!?,其塑造的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讓大學生們深切感受到純潔愛情的偉大,從而自發形成崇高的愛情觀和人身觀,自覺抵制社會上“物質愛情”、“權利愛情”的不良風氣。一幅《南京大屠殺》的油畫,作者通過色彩的冷暖、光線的明暗、線條的粗細、位置的主次變化營造出強烈的視覺效果,深深震撼著大學生的心靈,不需要教師更多的解釋就已經使“勿忘國恥,發奮圖強”的理念深入人心。一出京劇《趙氏孤兒》通過演繹一個歷史故事,把舍己救人、懲惡扶善、忍辱負重的道德觀念刻畫得淋漓盡致并潛移默化地植入了大學生的心中。另外,藝術是人本能的一種精神需要,欣賞優秀的藝術作品能使現實生活中人的焦慮、壓抑的情緒得到適當的宣泄,使人的心靈趨向平靜與和諧。因此藝術欣賞教學對于促進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發展也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些院校按照專業的標準開設了“視唱練耳”、“基礎樂理”、“中國音樂史”、“西方音樂史”、“中國美術史”、“西方美術史”、“攝影藝術”等理論課程。德育目標在這些純理論課程中雖然也能找到滲透點和切入點,但卻經常是以一種較為理性的方式出現,不像藝術作品中塑造的藝術形象那么生動地作用于人,很難從內心深處去打動并感染大學生。我們可以嘗試整合理論課程與藝術欣賞課程,如把“視唱練耳”、“基礎樂理”整合為“音樂基礎與名作欣賞”;將“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分別改為“中國音樂史及作品賞析”;“外國音樂史及作品賞析”;將“中國美術史”、“外國美術史”分別改為“中國美術史及作品賞析”、“外國美術史及作品賞析”;“攝影藝術”則改為“攝影技術與作品欣賞”。此外,還可以開設“中國戲曲及名段欣賞”、“書法藝術及名作點評”、“中國傳統音樂概論與欣賞”、“藝術概論與名作賞析”等課程。這種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體系藝術理論版塊中增加藝術欣賞課程比重的做法,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為藝術學科德育滲透提供了良好的契機,另一方面也解決了純藝術理論知識授課內容過于單調的問題。通過藝術理論課程與欣賞課程的有機整合,降低了藝術學習的專業深度和難度且擴展了課程內容的廣度,使非藝術專業的大學生能夠在自己能力所及范圍之內學到更多的藝術相關知識,符合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普及性”的原則。鑒于以上原因,在普通高校的公共藝術課程的藝術理論板塊中,應該以藝術理論結合藝術欣賞所構成的綜合性課程為主。
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中設置集體藝術實踐版塊能有效地融洽大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造就和諧健康的校園人際關系環境。在集體藝術實踐板塊中,可以開設“合唱藝術”、“形體與舞蹈”、“話劇表演”等課程,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開設“民樂合奏”、“戲曲表演”等專業性稍強課程。另外,還可以嘗試將大學校園內的各種藝術團體的集體排練納入到公共藝術課程體系。以前,高校的各種藝術團體多屬學生自發組織,作為課外業余活動,其日常排練活動帶有隨意性,集體排練時間難以保證,往往是有演出活動之前匆匆排練一段時間,而平時的排練就“三天打漁,兩天曬網”,集中排練的時候團員也很難到齊。如果把這些藝術團體納入到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體系,情況就不同了。我們可以為這些團體設置集體排練的課程,制定專門的課程大綱和教學計劃,指派專門的老師進行定期指導,學生參與排練可以拿到學分。這樣做將既有利于保證藝術團體集體排練的時間,促進這些文藝團體的規范和進一步發展,又擴展了普通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結構,豐富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內容,從而也保證了社團成員定期互相交流與協作的機會,促進了大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校園廣播站為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校園廣播站建設得好,能豐富師生校園文化生活,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協作的校園文化氛圍,進一步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生在校園生活中較易遭遇因家庭貧富差距、感情失敗、學業和就業壓力等因素所帶來的心理問題,形成諸如壓抑、焦慮、孤僻、自卑、嫉妒等負面情緒。他們正處于一個精力充沛、情緒易于激動,同時又極不穩定的年齡階段,在處理問題時容易感情用事。針對這些負面情緒,在校園廣播中,可選擇播放一些音樂情緒積極向上的作品對其進行有效疏導。如我國傳統音樂,一貫以“中和之美”作為審美標準,“中和”的含義就是“和諧”而“不過度”。在此指導思想下,無論是音樂創作還是音樂欣賞行為,都講究“恰到好處”、“不偏不倚”,在主體精神的感受上追求“和諧”的境界。很多中國傳統古曲風格上溫和典雅,意境上含蓄雋永,給人以一種和諧、寧靜的感覺,對于大學生浮躁、容易走向偏執的心理特征有著很好的安撫作用,還能夠培養他們冷靜和寬宏的性情。另外,西方早期的古典音樂風格上也表現出一種嚴謹、典雅、端莊的氣質,透露出一種人類對自然與和諧的崇尚,這些音樂能使大學生心境趨向平和;西方的浪漫主義音樂則在風格上自由、奔放,顯示出強烈的個性,有利于大學生們釋放出內心壓抑的情感,達成一種精神上的滿足和心理上的平衡。另外,一些內容積極向上的通俗音樂也可以選用。如瑞士班得瑞樂隊的音樂,其中很多音效如流水、風聲都來自于大自然的真實音效,在聽覺上給人一種回歸自然、返璞歸真的感覺,對舒緩大學生生活中的壓力也是有幫助的。
杜威認為:“所謂人的成長,就是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更新了自己?!焙椭C的校園精神文化對于廣大高校學生來說具有思想教化功能、行為規范功能和傳承創新功能,不僅能直接對大學生的成長施加積極的影響,從大局上來說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高校藝術教育通過引導廣大青年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激發他們對美的熱愛與追求,先內化為個體美的意識,進而升華為一種由道德、情操、人生觀、價值觀等構成的校園人文精神,從而有效地促進了和諧校園文化的建設。
[1]齊易,張文川.音樂藝術教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杜衛.美育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