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靜,林鴻超
(三明學院管理學院,福建三明365004)
本色集團董事長吳英因集資詐騙二審被判死緩后,引發海內外輿論的爭議,正如財經專家吳曉波評論所言,殺死吳英的是金融制度本身,它是中國金融體系結構不合理背景下發生的制度性悲?。?]。近年來,全國各地接連發生高利貸崩盤事件,民間借貸危機反映了民間融資不規范導致的諸多危害。溫家寶總理在2012年初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指出,“民間融資是正規金融的補充,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規范各類借貸行為,引導民間融資健康發展”[2]。通過調查發現,三明市的各類小微型企業及個體工商戶的資金需求大,通過正規渠道融資困難,同時,民間閑置資金富余、缺乏投資渠道,這一現象促使民間融資日趨活躍。民間融資在對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經濟和社會問題。因此,規范民間融資并促進其健康發展至關重要。
由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是民間資金最大的需求群體,筆者隨機對三明市100家小微企業及個體工商戶進行了關于民間融資問題的問卷調查。
作為福建省的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市,相比民間融資發達的溫州、廈門等來講,三明市民間融資體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1.模式
(1)民間自由借貸:居民個人、非金融機構及其他經濟主體之間的借貸活動,協商一致即可生效,靈活、簡便、快速、收益率高、風險性大;(2)小額貸款公司:便捷、迅速,利息可雙方協商,只貸不存,目前三明市已相繼成立10家小額貸款公司,但規模均不大,其中注冊資本金最大的只有3億元人民幣;(3)典當行:融資快、手續簡便,常作為解決短期資金周轉問題的一種途徑,目前,三明地區涉及經營典當業務的共有58家,僅在三明市區就有21家。
調查顯示,在參與民間融資的受訪對象中,向小額貸款公司或典當行等機構融資的占40.5%,向自然人借款的占51.6%,向其他企業借款的占7.9%??梢姡耖g自由借貸是民間融資的主要方式。
2.資金用途
調查顯示,民間融資的資金主要用于經營周轉、擴大生產以及更新技術,三者所占比例分別為34.53%、29.76%和19.05%,只有較少一部分會用于房地產或其他投資,其占比不足總和的1/5。可見,民間融資需求者的主要目的是用于企業生產經營規模的擴大及應付短期的資金周轉。
3.還款情況
調查顯示,籌資方基本能按期歸還到期借款。受訪者中全部到期還款者比例約為60%,部分延期歸還者約30%,部分或全部無法歸還者不足10%,且若未能按期歸還,其多采用協商延遲方式??梢?,三明市民間融資整體運行情況相對比較健康,這和一個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城市居民的投資理財觀念有關,其大多不如大城市激進、相對來說比較穩健保守,再加上作為一個傳統的全國文明城市,各類欺詐事件和惡性違約情況相對較少發生。
1.民間資金需求旺盛,正規金融供給不足
資金需求是推動民間融資市場不可缺少的動力。企業對資本的渴求和現有資金供給體制的矛盾已成為當前經濟領域的主要矛盾之一。各類型企業的蓬勃發展引發了對資金強烈的需求,而金融體制的固有缺陷、金融抑制等導致正規金融供給不足,民間資金的富余為這種需求提供了充足的來源[3]。調查顯示,受訪者中約有28%的人認為銀行借款不能滿足自身的需求,40%認為能部分滿足,僅有32%認為基本能夠滿足。隨著資金供需矛盾的日益突出,民間融資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籌資渠道。
2.民間資金供給充足,缺乏合適的投資渠道
隨著經濟持續發展,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民間閑置資金積聚,截止2012年11月底,三明市人民幣存款額達1019.75億元,其中個人儲蓄存款額達523.20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累計達21329元,人均消費支出累計僅為14295元[4]。對閑置資金投資方向的調查顯示,20.3%的投資者選擇存銀行或購買理財產品,14.8%選擇投資股市,雖然目前這兩種方式占比和高達1/3,但近兩年的負利率和股市低迷,在對收益缺乏滿足感的情況下,此選擇的比重呈下降趨勢;選擇投資房產市場的占31.5%,其收益滿足感相對較高,但在房價抑制政策不斷出臺的情況下,部分投資者開始對其抱謹慎態度;約有20.4%的投資者選擇出借給其他企業或個人,由于民間融資利率較正規金融利率高出很多,其對投資者來說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3.民間融資供需雙方適應性強
對正規金融融資難的原因的調查顯示,約有42.62%的受訪者是由于找不到擔?;虻盅翰蛔悖碛?2.31%的受訪者是因為手續繁瑣??梢?,正規金融機構在貸款審批過程中對抵押和擔保的高要求以及繁瑣的手續是抑制正規金融融資的主要因素。
通過比較發現,對于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的融資需求而言,民間融資要比正規金融有更強的適應性:首先,其資金需求具有額度小、期限短、頻率高、時間急的特點,而正規金融貸款審批手續繁瑣、環節眾多,批貸時間長,雙方的適應性較差,相反,民間融資手續簡便、方便快捷,有時甚至只需要口頭協議即可;其次,其往往無法提供正規金融所要求的抵押或擔保,而民間融資常常無此要求;再次,由于民間融資雙方大多是親友關系,供方對需方的資信和收入情況、還款能力等比較了解,信息成本低,而正規金融融資則存在著信息的不對稱性,調查成本很高;此外,民間資金還具有國家宏觀經濟政策的限制松、不受約束監管、對籌資人而言資金使用自由度大、靈活性高等優勢。
總之,供需雙方共同促推了民間融資的迅猛發展。
民間融資對社會及經濟的發展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其充分動用社會閑置資金、彌補了正規金融的供給不足、促進投資率進而帶動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其又弱化了宏觀調控、干擾了金融秩序、導致資金無序使用、引發債權債務糾紛、擾亂社會秩序等。故而,如何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積極效應、降低其消極效應,是至關重要的。
1.未進行規范化的信用評估
基于地緣、親緣、人緣關系建立起來的民間融資,缺少如正規金融那樣的信用保障制度和專門的信用評估機構,風險管理缺失。一方面,供方往往是基于高回報率及人情關系,僅憑對需方資信的簡單主觀判斷就進行放貸,未對其償還能力做充分考慮;另一方面,需方的籌資目的往往是應急性的,甚少對未來還本付息做出合理的規劃和安排。由于其運作的短期性和趨利性,缺乏長期的規劃和管理,資金鏈斷裂的可能性大。
2.缺乏妥善的擔保機制
民間融資放貸門檻低,是其高風險的主要誘因。在受訪者中,民間融資采用財產抵押的占38%,擔保機構擔保的占19%,中間人擔保的占20%,無抵押和擔保的高達23%。四種方式中,風險最小的是擔保機構擔保,但其占比最小;而僅依靠信譽為保障的無抵押擔保方式,存在很大的違約風險,一旦籌資者陷入危機,容易造成整條信用鏈條斷裂的連鎖反應;財產抵押和中間人擔保方式也存在一定的隱患,據調查,財產抵押的方式中,通常抵押程序并不規范,大多不進行登記,中間人擔保方式中,通常對中間人的權利義務、范圍和日期等沒有明確規定,容易引發糾紛。
3.借貸契約簽訂方式不規范
在調查樣本中,融資協議采用打借條方式的占57%,口頭約定的占26%,而簽訂正式合同的僅占17%??陬^約定形式下契約關系主要靠脆弱的人際關系來維持,基本不具法律約束力,掩藏著巨大的道德和經濟風險;打借條方式又常存在書寫不規范,如未寫明利率、期限等問題,容易引起糾紛;而保障程度最高的借貸合同方式卻是使用率最低的一種。這種模式導致違約時維權困難,難以通過法律途徑得到合理解決。
作為一種游離于正規金融之外的信用行為,民間融資形式靈活、隱蔽性高,缺乏明確的監控標準和具體管理部門,監管缺失、約束措施乏力,長期以來,其無法被貨幣當局統計和監控,法律也無對高利貸行為的處罰措施的明確規定,故而很難解決以下兩大隱患。
1.高利率成本加重籌資者負擔
據調查,三明市民間融資借貸利率僅有約23%的低于10%,約有64%的利率水平在10%-30%之間,也就是說,其利率大多為同期銀行貸款基準利率的3-4倍。按照目前中國人民銀行相關規定,民間個人借貸利率不得超過金融機構同期、同檔次貸款利率的4倍,否則即界定為高利借貸,可見,該地的部分民間融資已經演化為高利貸行為。而且,在正規金融資金緊張、通貨膨脹率居高不下的影響下,未來民間融資利率水平將保持穩定上升趨勢。
高利率水平將加重企業利息負擔、增加其生產經營成本。如表1所示,在對受訪者的利率承受能力調查中,僅有11.89%的受訪者表示能夠承受利率水平為基準利率的2.0倍以上。顯而易見,民間融資籌資者利息負擔過重,而高利息負擔也正是導致違約率高的誘因之一,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礙了民間資金的可持續流通。

表1 籌資者的利率承受能力情況
2.民間非法融資活動影響社會安定
由于監管制度的缺失,除非發生特大案件,否則類似非法集資、黑色高利貸、違規借貸等違法行為很難被識別,另外,民間資金也時有被用于變相賭博等非法行為或者一些投機炒作、惡性揮霍等非正常渠道,從而引發安全隱患及社會的不安定。
民間融資缺乏合理的資金流向引導機制。
首先,資金無法達到最優配置。由于其大多是在籌資者資金需求緊張迫切、銀行無法有效解決時發生的,籌資者無暇對借貸資金成本和產出效益進行理性的衡量,更未對還本付息進行合理的規劃。而供方則在高回報的誘惑下投資,盲目放貸以求個人財富快速增加。供求雙方的盲目性常導致資金出現錯配現象,效率低下。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分子利用高息手段融資,使得資金流入國家控制的過熱發展行業或一些違法用途之中。對風險的忽視及對利潤的過度追求,推動了民間融資的迅速膨脹,惡化了信用關系,降低了社會閑置資金的配置效率。
其次,資金僅在小范圍內進行配置,無法實現規模效應。單筆民間融資資金金額通常較小,來源渠道單一,信貸規模非常有限;同時,由于其是基于三緣關系開展的,不存在競爭機制,資金僅在小范圍內進行配置。這種規模劣勢將導致兩個結果:一是籌資者籌資成本較高,二是抗風險能力弱且存在不穩定性。
針對三明市民間融資存在運作制度不規范、相關法律和監管缺失及融資盲目性等問題,提出以下建議。
對政府而言,應完善民間融資的風險防范體制,創新融資擔保體系;完善社會信用制度,建立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減少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為民間資金供需雙方進行有效的信息對接提供良好的機制,從而建立起一個誠信、安全的金融市場。
對融資主體而言,要樹立法律和風險管理意識,規范化運作,控制融資風險。首先,要對預期風險以及自身的資金和還款能力進行合理規范的評估和判斷,對彼此的信譽充分了解,避免盲目性,從源頭上控制信用風險的發生;其次,即使是親友間的借貸,也應拋開人情,簽訂規范化的有效合同,增加其法律效應,要懂得運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利益;再次,應使用有效的融資擔保,規避債務風險。
一是政府必須加快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制度,賦予民間融資合法地位,清晰界定合法活動的范圍界限,明確其違約的法律成本;保護合法的融資活動,嚴厲打擊非法融資和金融詐騙活動,維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保證金融市場和社會秩序的穩定。
二是要加強對民間融資的監管、建立科學的監測體系。首先,實行差別化的監管制度,保障合法有效的民間融資活動,對其提供專業化建議及幫助。其次,建立民間融資監測體系,改變目前事后管理的被動局面。比如說,從2003年開始,人行溫州中心支行就建立了系統的民間借貸利率監測體系,從2012年5月開始,正式對社會公布溫州市民間借貸監測利率[5],這種方法值得三明市借鑒。此外,還應建立健全風險監測指標體系及風險預警系統,通過跟蹤監測和調查,對融資規模、資金流向和期限結構進行分析和監控,對潛在風險進行正確評估和管理。
首先,政府應加強教育與引導。加大相關法律政策的宣傳力度及風險揭示和警示力度,加強風險意識教育;提高投資者的金融法律知識及其內部約束力,引導其學會理性投資,優化資金配置。其次,發揮正規金融機構的引導和服務作用,完善和規范民間融資服務體系。比方說,可由正規金融提供中介服務,如幫助民間資金供需雙方尋找交易對象、進行風險評估及完成貸款審批手續等。這樣,正規金融未動用自己的資金,不承擔風險,僅通過提供服務,將民間資金納入到正規融資渠道中,規范化運作,控制融資風險,實現資金的規模效應。再次,應降低金融市場準入門檻,考慮允許民間金融參股正規金融機構,加快其組織創新,引導其正規化,通過正規金融的規模優勢和信息優勢達到資金優化配置目的。
總之,政府、金融監管部門、正規金融機構以及民間融資主體應共同努力,規范民間融資運作,實現其效率最大化、風險最小化。這不僅有助于減少由于債權債務導致的經濟和法律糾紛、控制經濟犯罪率、維持社會安定團結,也有助于促進形成民間融資與正規金融和諧共生的環境,完善多層次金融體系,營造和諧的金融生態環境,有效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
[1]吳曉波.到底是誰要吳英死[EB/OL].和訊網,2012-02-07.
[2]盛松成.民間融資是正規金融的補充[N].金融時報,2012-03-10.
[3]魏珍愛.加強農村金融監管,構建有效率的農村小額信貸市場[J].云夢學刊,2013,(1).
[4]三明市統計局.2012年11月統計月報[EB/OL].三明市政府信息公開網,2012-12-18.
[5]高翔.溫州發布民間借貸監測利率[N].每日經濟新聞,2012-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