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麗琴
(福建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福建福州350007)
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詞組合起來構成新詞,這種方法稱為復合法。由這種方法構成的新詞稱為復合詞。一般認為詞法與句法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的基礎之一是名詞與動詞之間存在的語義關系[1],如相對于動詞而言,名詞可以是動詞的施事、受事、工具等。影山把句法中的非賓格動詞與非作格動詞的區別運用于構詞法中,認為非賓格動詞帶的一個項與及物動詞帶的內項相同,它們都可以與動詞復合。因此他提出了“內項復合”的理論。影山認為外項是不能參與復合的。本文接受這個觀點,并在這個基礎上以影山的內項復合理論為基礎,對英語中的“NV”型復合名詞的相關研究進行評述以及探討英語中的NV型復合名詞的構詞情況。
Roeper and Siegel認為:英語中的復合詞分為詞根復合詞(root compound)和動詞由來復合詞(verbal compound),其主要部是V-ing,V-er,V-en(其原文使用 V-ed,這里改寫成V-en,通常情況下用V-en來指過去分詞)。它們的生成原理不同。第一姐妹原則是以動詞由來復合詞為分析對象的。他們分析的基礎是復合詞與其相對應的短語之間存在相平行的句法關系。該原則的內容如下:
(1)All verbal compounds are formed by incorporation of a word in first sister position of the verb.
主要意思是:動詞由來的復合詞是通過與位于動詞第一姐妹位置的詞復合而形成的。他們舉了以下的例子,進行說明:
(2)a.life-supporting
b.*life-falling
c.fast-falling
d.*fast-supporting
(3)a.It supports life.
b.*It falls life.
c.It falls fast.
d.*It supports fast.
他們認為(2)的復合詞的合法與不合法和(3)的句子的合法與不合法具有對應關系。這種對應關系可以通過動詞的下位范疇來說明。所謂動詞的下位范疇是指在動詞短語中動詞要帶的要素,如:support與fall的下位范疇是:
(4)a.support:[NP]([Adv])etc.
b.fall:([Adv])etc.
即support要帶直接賓語,而fall不帶賓語。他們還舉了很多其他的例子來說明該原則,如(5)-(7)。(5)是形容詞與動詞復合,(6)是副詞與動詞復合,(7)是直接賓語與動詞復合。
(5)a.good-looker
b.*huge-going
(6)a.late-blooming
b.*frequently-teller
(7)a.wage-dusting
b.*child-bloomer
另外,根據第一姐妹原則,副詞能做為動詞第一姐妹的只能是沒有帶賓語的不及物動詞,盡管這個動詞是及物、不及物兩用的,如(8)。
(8)a.fast-growing crop
b.*fast-growing farmer
c.quickly-baking bread
d.*quickly-baking father
第一姐妹原則還涉及到中心語是V-en的情況,這與本文內容無關,就不作介紹了。
Lieber認為英語中存在主要復合詞(primary compound)和綜合復合詞(synthetic compound),但是他不主張把它們分開處理,而是認為可以用單一的一種方法把英語中的復合詞分成可能的復合詞和不可能的復合詞。對于綜合復合詞部分,他只分析了主要部是由動詞派生而來的復合詞。他首先提出滲透原則和復合詞的派生方法,并且對內項(internal argument)、語義項(semantic argument)、自由詞干(free stem)這三個術語進行界定,然后提出項連接原則,如(9)。
(9)
b.If a stem[]αis free in a compound which also contains an argument taking stem,α must be interpretable as a semantic argument of the argument-taking stem,i.e.as a Locative,Manner,Agentive,Instrumental,or Benefactive argument.
它大致的意思是:當主要部是動詞或前置詞時,動詞、前置詞帶項的性質滲透到復合詞整體,內項通常出現在復合詞的外部,如handweave,用樹形圖表示為(10);當非主要部是動詞或前置詞時,它們帶項的性質無法滲透到復合詞整體,此時它們的內項必須要在復合詞內部得到滿足,如drawbridge,afterbirth,用樹形圖表示為(11)。

Lieber認為主要復合詞中,當主要部具有帶項性質時,結構分析為圖(10),具體例子見(12a、12b);當非主要部具有帶項的性質時,結構分析為圖(11),具體例子如(13a、13b、13c);當主要部、非主要部都帶項時,非主要部的內項必須要在主要部的位置得到滿足,如果得不到滿足的話,就不能成立,如(14a、14b)。
(12)a.N+V hand-make,spoon-feed,play-act
b.A+V dry-farm,sweet-talk
(13)a.P+N afterbirth,underbelly
b.V+N drawbridge,pickpocket,pushcart
c.V+A diehard
(14)a.P+V*during-run,*above-arrive
b.V+V*give-hit,*appear-eat
Lieber提到的綜合復合詞包括主要部是V-er、V-ing、V-en 的復合詞,如(15a、15b、15c)。
(15)a.truckdriver,lawnmower,bread-baker
b.ballad-singing,sweet-smelling,home-wrecking
c.hand-made,carefully-considered,fresh-baked
他認為truckdriver有兩種結構,如(16a、16b),(16a)屬于綜合復合詞,其意義是(17a);(16b)是主要復合詞,其意義是(17b)。

(17)a.somebody who drives trucks.
b.the driver of trucks.
Grimshaw假設了一個原型題元層級,該原型題元層級如(18):
(18)(Agent(Experiencer(Goal/source/Location(Theme))))
為了看得更直觀一些,我把它改寫成以下格式(“>”表示題元的顯著順序)。
(19)Agent> Experiencer> Goal/source/Location>Theme
Grimshaw用這個層級驗證了英語中句法復合詞存在的合法性。她認為該層級內的各個題元是按照由低到高的顯著性原則被指派到相應的位置上去的。存在于復合詞內部的題元的顯著度應該低于復合詞外部的題元的顯著度。最不顯著的題元最先得到復合;最顯著的題元通常不能位于復合詞的內部。具體見例(20)-(23)。
(20)a.gift-giving to children
b.*child-giving of gifts
(21)a.flower-arranging in vases
b.*vase-arranging of flowers
(22)a.flower-arranging by novices
b.*novice-arranging of flowers
(23)a.book-reading by students
b.*student-reading of books
與(20)、(21)中的動詞相對應的項結構造是(24)、(25):
(24)give(x(y(z)))
Agent Goal Theme
(25)arrange(x(y(z)))
Agent Location Theme
動詞give帶的受事gift是最不顯著的題元,在復合時應該首先得到復合,而不是(20b),動詞arrange的情況也一樣。另外,give這個動詞,帶有兩個內項(Goal與 Theme)。當這兩個內項同時存在時,Grimshaw認為位于復合詞內部的成分的題元應該不能比位于復合詞外部的成分來得顯著,根據她的假設,Goal與Theme的題元顯著順序是Goal>Theme,那么,在復合時Theme先得到復合,而不是Goal。
1978年的第一姐妹原則,是在生成語法1970年的X-bar理論之后提出來的。根據X-bar理論,副詞短語不與動詞構成姐妹節,如圖(26),因此它解決不了fast-falling的復合問題。同樣與動詞不是姐妹節關系的還有PP,它也可以與動詞復合,如(27)。
(26)

(27)a.spring cleaning(時間)
b.shop walker(場所)
c.hand-writing(工具)
d.chain-smoker(方式)
Lieber的項連接原則從語義角色的角度對英語中的復合詞進行分析,彌補了第一姐妹原則的不足之處。
Grimshaw的原型題元層級假設用英語中的句法復合詞進行驗證。雖然指出Theme(即動詞的內項)是最容易復合的,這一點與第一姐妹原則、項連接原則有相同之處。但是Grimshaw把Goal與Source、Location放在一起,筆者覺得從構詞的角度看不太合適,因為Goal在構成復合詞時的生產能力是極低的,英語中目前還沒發現這類例子。
影山內項復合理論認為外項是不能參與復合的.但是對于為什么外項不能復合的問題沒有明確提及。
筆者對《韋伯斯特字典》(1981)與《朗文字典》(1993)中出現的“名詞+動詞-ing/er”型復合名詞進行了統計,發現內項與動詞復合的比例分別占總數(354個、152個)的85%與90%。證實了英語也完全符合內項復合理論,具體例子如(28)、(29)。(28)中的名詞為及物動詞的內項;(29)中的名詞為非賓格動詞的內項。
(28)a.book binding、book keeping
b.inn keeper、hay maker
(29)a.sunrise、moon shine、earthquake(非賓格動詞的內項構成的復合名詞都是表示事件,英語中不用“名詞+動詞-er”型來表示事件。)
b.sunrising、moonshining、earthquaking(b 是古代英語的表達方式,a為現代英語的表達方式。筆者認為雖然它們在形態上發生了變化,但是構成的規則并沒有發生變化,都是非賓格動詞的內項參與復合的情況。)
相對于占絕大多數的內項復合,外項參與復合的例子寥寥無幾,比例懸殊。對于外項能否參與復合這一點,影山(1993)明確提出外項不能復合的觀點,把存在少數復合的例子當作例外來處理。筆者贊同影山的觀點:外項不能復合。
為什么內項和外項在與動詞復合時會呈現兩個極端的現象呢?筆者認為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1)信息的已知與未知[2]。我們知道外項通常在句子中充當主語的成分,內項通常充當賓語的成分。主語是相對于謂語來說的,賓語是對述語說的。述語和賓語之間的意義上的聯系是各種各樣的[3]。本文討論的賓語是指動作的受事。從句子的信息分布來看,主語通常表示已知信息,賓語通常表示未知信息。未知信息是發話的人認為受話的人還沒有知道的信息或者是發話的人自己還沒有知道或重溫的信息[4]。未知信息更容易與動詞復合,向人們提供新的信息,而已知信息則通常沒有必要再進行復合,除非特殊場合,如“student teaching student teacher”中,一般情況下,teach的施事都是教師,因此不存在“teacher teaching”這樣的復合詞。只有當teach的施事不是眾所周知的教師時,如學生的教育實習,由學生來教學,這樣才有復合的價值。這可以說是語言經濟性的一個體現[5]。(2)表示未知信息的賓語是對動詞意義的限定。朱德熙指出通常情況下主語和謂語之間的關系松弛,中間可以有停頓;述語和賓語意義上和結構上的聯系都很緊密[6]。我們知道在英語中賓語對于及物動詞而言,從句法和意義的角度來說都是不可缺少的,而漢語中,如果有語境支持的話則可以省略,如例(30)。
(30)英語 a.He eats an apple.
b.*He eats.
漢語 a.他吃蘋果。
b.他吃。(此時需要語境的支持)
本文從名詞與動詞之間的句法和語義的角度,對名詞充當動詞的項時英語中的“名詞+動詞”型復合名詞的構詞研究進行了綜述,并且探討了英語中的“名詞+動詞”型復合名詞的構詞情況,得出以下結論:
(1)當名詞為動詞的項時,內項最容易得到復合,驗證了影山的內項復合理論。
(2)內項(Theme)與外項(Agent)在與動詞復合時的生產能力呈現兩個極端現象,即:Theme>Agent。我們認為其原因與信息的共有程度、已知未知等因素有關。日語和漢語的情況也是一樣,這在筆者2007年發表的《日漢NV型復合名詞的構詞對比——當名詞作為動詞的必有論元時》一文中已作過說明。日語、英語和漢語在這方面存在共性。
[1]影山太郎.文法と語形成[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1993.
[2]魏麗琴.日漢NV型復合名詞的構詞對比——當名詞作為動詞的必有論元時[J].外語研究,2007,(3).
[3][4]朱德熙.語法講義[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5]林慧英.英語比喻型N+N復合詞中名詞形容詞化的轉喻識解[J].長沙大學學報,2012,(6).
[6]謝志輝.原型理論視角下的英語多義詞教學[J].長沙大學學報,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