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10月24日,新中國成立的第二十四天,人民解放軍28軍下屬3個團共9000余人渡海進攻金門,發起金門戰役,在島上苦戰3晝夜,因后援不繼,全軍覆滅。
10月27日下午3時許,位于大陸蓮河的解放軍28軍前指電臺,又一次收到登陸金門的253團報告:“敵三面進攻,情況十分危急。”報話機揚聲器里夾雜著激烈的槍炮聲。在一陣猛烈地爆炸聲后,揚聲器中傳來持久的沙沙聲……軍前指屋內一片寂靜。許久,負責接聽電臺的28軍前指電臺姜臺長摘下耳機,用顫抖的手在“報務日記”上記下沉重而醒目的一行字:“15時20分與253團失去聯系。姜從華。”
10月27日整個白天,金門島上只有零星的槍聲此起彼伏。
10月28日隨著古寧頭斷崖下最后一部分解放軍勇士的鮮血流入大海,金門島上抵抗的槍聲徹底沉寂。歷經3天3夜的金門鏖戰,終于落下帷幕——登陸金門的解放軍全部官兵,先后分4批渡海登陸,總計9000余名解放軍官兵、船工民夫,全軍覆沒,無一回返。
海峽這邊,連續幾天,一直待命出征的第二梯隊3個團的解放軍官兵們,每天早晚都有許多人來到海邊,他們久久遙望海峽那邊的金門島……當兵團司令部下達撤銷進攻的命令,他們又不約而同來到海邊。
浪涌拍岸,久久佇立在大海邊的戰士們,終于迸發出男子漢們壓抑已久、撼天動地的集體哭聲,聲震海天、滾滾不息。論士氣、兵力和作戰經驗,當時解放軍比國民黨軍隊不知強多少倍,但為什么一場本來百分之百有把握取勝的戰斗,最后的結局卻如此慘痛?他們個個眼含悲痛和悲憤的熱淚,不約而同地舉起手中的各種兵器,狠狠地向天空射擊……仿佛要把天空打出個窟窿!
當他們回到一去不返的參戰各團、營、連、排駐地,走進那一間間空空蕩蕩、冷冷清清的營房,看到那干干凈凈的地鋪上,整整齊齊、排成一溜的背包,都禁不住潸然淚下。
親愛的戰友們,魂兮歸來吧!
據不完全統計,解放軍參戰總人數是9086人(含船工民夫350人)。攻金部隊涉及2個軍、4個師的6個團的番號,總兵力大約是3個團2個營,第一梯隊3個團都是建制團,另3個團是部分參戰。
在金門島上,部分被俘解放軍曾當即被補充進金門國民黨軍隊。因為國民黨軍隊雖然取得了全殲解放軍3個多團的勝利,但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臺灣軍方聲稱,國民黨軍隊共陣亡1269人,受傷1968人。但胡璉在1976年出版的《金門憶舊》一書透露:1953年初,金門守軍為金門、大二擔、南日島3次戰斗陣亡以及病死人員建造公墓,共收葬4500多具骸骨,而大二擔、南日島的戰斗規模都很小,以此推算,金門國民黨軍隊陣亡當在3000人以上。綜合這些數據,基本可以判定國民黨軍隊在此戰中陣亡3000人以上,負傷應在5000人左右,合計損失約9000至1萬人,與解放軍損失人數基本持平。
當時被押送臺灣的4889名解放軍戰俘,除去千余人在高雄補充國民黨軍,更多的被運往臺北內湖戰俘營。在戰俘營中不少人因傷、營養不良或遭迫害而死亡……經過甄別分化威脅、審訊感訓之后,臺灣方面認為,與其繼續關押那些“頑固不化”的俘虜,不如配合“反攻大陸”放回去成為解放軍的負擔。于是,分3批將900多名年齡較大、受過傷的黨員干部和一些堅決要求返回大陸的解放軍戰俘遣回大陸,剩余人員則基本都補入國民黨軍隊。
第一批是1950年3月釋放了小批級別較低的解放軍戰俘;第二批于1950年7月18日共529人由臺北乘火車到基隆上船,22日到大陳島用小船送往荒無人煙的頭門山島;第三批于1950年12月11日共387人由臺北乘火車到基隆上船,12日送往人跡罕至的馬祖島和白犬島,第二天被漁船發現后送至福建長樂、連江沿海一帶分散登陸,所有歸俘都被集中到10兵團福建招待所。以上只是最大的3批,以后零零星星又放回一些。最后一名回歸的金門戰俘是解放軍253團一營一連的許道位,他于1956年1月隨同一批南日島的解放軍戰俘一起回歸。
(摘自華文出版社《金門之殤:來自臺灣的一位參戰老兵親口講述的歷史》 作者:李善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