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永紅 ,康金龍 ,袁 偉
(1.上海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集團)有限公司,上海 200092;2.成都城建投資管理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成都 200063)
隨著城市化進程,電力電纜地下化成為城市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城市中建設電力隧道,通常會面臨穿越既有管線、構筑物的情況。進行電力隧道施工時,必然會引起土層的水平位移和豎向位移,而不均勻的土層位移會對地下管線和構筑物的安全產生影響。因此,本文針對一工程案例,研究隧道施工對豎向鄰近構筑物的影響情況,為設計和施工提供科學支撐。
蜀都大道下穿電力隧道位于成都市蜀都大道東段,起點接一環路已建電力隧道,東至雙橋子立交以東,全長約2.19 km。在暗挖段土體范圍內存在著地下車道,雨水管和污水管等地下建筑物,開挖段環境復雜。尤其在下穿一環路車行地道處,與車行地道凈距最小處僅為1.34 m,且此處下方遠期規劃地鐵6號線。在開挖隧道前先在地下車道兩側4 m×4 m×10 m的土體用水泥和水玻璃雙液型混合液壓密注漿,采用超前小導管及22 m管棚注漿。對該工程采用數值模擬的方法,利用ABAQUS有限元軟件[2],通過合理的簡化和假設,建立“車行地道-土-電力隧道”的相互作用模型,研究電力隧道開挖對鄰近車行地道及土體變形的影響,繼而提出合理的施工建議。
根據實際工程及地質勘測報告,模型簡化假設條件如下:
(1)當模型橫向及縱向長度大于隧道直徑與隧道埋深兩倍之和時,邊界效應已基本消除[3]。因此,為減少邊界效應對模型的影響,模型取為一個80 m(長)×50 m(寬)×22.5 m(高)的長方體。
(2)邊界條件:模型底部約束住豎向及水平兩個方向的位移,4個側面約束住水平兩個方向的位移。
(3)根據面積等效原則,將開挖的隧道取為一直徑為4 m的圓形斷面,隧道縱向水平,其上表面位于地表以下10.5 m處。已開挖且有一期支護的管道采用實心單元且用C30混凝土進行模擬。
(4)土層參數根據勘測報告,如表1所列。

表1 土層技術參數一覽表
(5)初始地下水位位于地表下5 m處,井點降水后水位位于地表下15 m處。縱向(沿電力隧道方向)不考慮降水漏斗的影響,橫向(沿車行地道方向)考慮降水漏斗的影響[4]。降水后的水力坡度為1/10~1/15,按對沉降最不利的情況,取為1/10。
(6)注漿體參數如表2所列。

表2 注漿體技術參數一覽表
模型及其網格劃分如圖1、圖2所示。

圖1 計算模型

圖2 網格劃分示意圖
兩個注漿體在模型中的位置如圖3所示。

圖3 注漿體位置示意圖
電力隧道的施工流程為:降水、開挖、超前支護以及初襯和內襯[5]。為簡化分析,假設已開挖電力隧道處于完工狀態,分降水和開挖兩個步驟進行數值模擬。
(1)施工前原狀土體已固結完畢,因此在分析兩個施工步驟之前,需平衡初始的應力,即讓土體的初始位移為零,而保留土體的應力狀況。
(2)降水。降水后的地下水位位于電力隧道底部以下0.5 m處。
(3)開挖隧道。考慮最不利情況,開挖位置到了地下車道的其中一個車道正下方,未支護開挖進尺設為1.0 m。其相互關系如圖4所示。
降水所引起的土層豎向位移云圖如圖5所示。

圖4 第三工況模型中部截面示意圖

圖5 降水所引起的土層豎向位移云圖
開挖引起的土體的豎向位移云圖如圖6所示。

圖6 開挖所引起的土體豎向位移云圖
將兩個施工步驟進行結合,可得到整個施工過程會引起總的豎向位移云圖,如圖7所示。

圖7 土體豎向總位移云圖
各施工步驟電力隧道中心線縱向,車行地道頂板頂高度處土體和車道的沉降如圖8所示。
由圖8計算結果可知:
(1)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值達21 mm,開挖引起的地面沉降值不到1 mm,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是其總沉降值的95.5%。
(2)降水引起的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值達11 mm,開挖引起的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值為1 mm,降水引起的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是其總沉降值的91.7%。

圖8 行車地道頂板處沉降沿縱向距離變化曲線圖
(3)電力隧道開挖面前方5倍開挖直徑范圍內的土體,由于開挖的擾動,會引起該土體的沉降,而在此范圍外的土體則幾乎不受影響。
(4)車行地道的最大沉降約為土體最大沉降的一半,這是由于地道空腔取代了一部分土體,降低地下水位時所引起的附加應力較小,從而沉降較小。
各施工步驟橫向跨中,行車地道頂板處沉降如圖9所示。

圖9 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沿其縱向變化曲線圖
根據降水漏斗的影響,車行地道縱向變形會引起不均勻沉降,從而對地道結構產生附加應力。從圖9計算結果可知,車行地道縱向影響范圍為40 m,最大沉降值為12.0 mm,不均勻變形為0.3‰。
本文主要對蜀都大道下穿電力隧道工程進行了數值模擬,從降低地下水位和隧道開挖2個施工步驟進行了分析,得到了地面及車行地道的沉降變化情況。主要結論及建議有:
(1)地面沉降和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主要由于降水引起,電力隧道開挖的影響較小,降水引起的地面沉降占了地面總沉降的95.5%;降水引起的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是其總沉降值的91.7%。
(2)車行地道頂板處沉降約為地面沉降的一半,車行地道的空腔可減小沉降發生。
(3)電力隧道開挖施工沿縱向的擾動范圍為開挖面前方約20 m,有效地支撐了采用22 m超前管棚的設計方案。
(4)建議在降水過程中應加強對變形的監控,更要減少抽水的含沙量,保證地下車道在下沉過程中沒有裂縫產生。
(5)在開挖施工前,應確保超前導管和注漿體達到設計要求,以確保電力隧道開挖對車道影響較小,保證車行地道車道運營安全。
[1]仇文革.地下工程近接施工力學原理與對策的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03.
[2]費康,張建偉.ABAQUS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10.
[3]Lee K M, Rowe R K. Finite element modeling of the three-dimensional grounded formations due to tunneling in soft cohesive soils. Part-Method of analysis[J]. Computers and Geotechnics, 1990, 10: 87-109.
[4]JGJT111-98,建筑與市政降水工程技術規范[S].
[5]JTJ042-94,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