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良溪
(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學 福建 廈門 361100)
光電效應規律是近代物理學教學中的難點.要突破這一教學難點,關鍵在于做好光電效應規律的演示.30多年來,教材始終編排觀察、利用光電管進行的演示實驗,以探索光電效應規律,而一般中學儀器設備還比較差,就連實驗專用的光電管也難拿到.之前,筆者用傳統方法研究了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但是實驗過程記錄、處理、分析數據較繁瑣而費時間,現在采用DIS系統探究光電效應規律,實現用電腦記錄、處理、分析數據、輸出探究實驗結果,定量、直接、快捷地探究光電效應規律.文章試述數字化光電效應規律實驗的研究.
如圖1所示為用DIS系統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裝置.

圖1 探究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裝置
(1)主要材料:GDB-1型光電管,小手電筒,導線,微調電位器,木板,塑料管等.
(2)外協材料:直流高壓電源(實驗室的普通儀器)1臺,電腦1臺.
(3)DIS系統:直流電壓傳感器“量程-10~+130 V,分度0.1 V”1個,“量程-20~+20 V,分度0.01 V”1個,直流電流傳感器“量程100 μA,分度0.1 μA”1個,數字采集器1個.
(1)儀器示教板:由GDB-1型光電管、直流電壓傳感器、直流電流傳感器、微調電位器、小手電筒(光源)等器件組成.小手電筒對準光電管K極,由夾子固定在鐵架臺上.示教板再配用250 V直流電源供電使用.
(2)制作光電管管罩:作為遮光套筒(如圖2),材料是塑料水管,內徑比光電管的要大一些,在遮光套筒側面挖一個孔徑φ 20 mm的小孔作為窗口,對準光電管的極板K.遮光套筒窗口上、下粘了一對凹槽,作為遮光板架的軌道.

圖2 光電管管罩
(3)制作遮光板(圖3):插在光電管的遮光套筒外側的遮光板架軌道,可以推拉,制作材料是光滑塑料薄板,遮光板挖4個透光孔,每個面積分別為1S,2S,3S,4S,實驗時,依次分別使它對準光電管的遮光套筒(管罩)側面的窗口,用它來改變射到光電管陰極上的光通量.儀器示教板電路如圖4組成.

圖3 遮光板

圖4 儀器示數板電路
實驗器材:上述所介紹的自制儀器,DIS器材有直流電壓傳感器“量程-20~+20V,分度0.01V”1個,直流電流傳感器“量程100μA,分度0.1μA”1個,數字采集器1個等.
實驗方法:
(1)不外加電壓,光照光電管陰極,有光電流,電壓為負值,如圖5(a).為何有這電流?因為光電管陰極K在白光照射下逸出的光電子有一部分遷移到陽極A,光電子在閉合回路中產生電流.

圖5
(2)若用紙板遮擋遮光板的透光孔,電流立即消失,電流表讀數為零,如圖5(b),拿開紙板,電流又恢復原值.光電子產生的電流,叫做光電流.
實驗方法:通過保持電壓UAK為一定值,改變光源與光電管K 極的距離.
實驗發現:距離近,光電管K極收到的光強大,光電流也增大,反之也減少.
實驗原理:不同的金屬其極限頻率不同,只有當入射光頻率大于某金屬的極限頻率時,才能使金屬逸出電子,產生光電效應.
實驗器材:本儀器使用的光電管是GDB-1型,陰極是用銻銫材料制成,極限頻率4.62*1014Hz .準備紅、黃、綠、紫四種濾色片,其中紅色濾色片的峰值波長0.660 0 μm,頻率4.55*1014Hz .

表1 透過四種濾色片后的入射光頻率
實驗方法:
(1)先保持光源的發光強度及它與光電管G陰極的距離一定,依次在遮光板透光孔前放黃、綠、紫濾色片,都有光電流,如圖6(a)、(b)、(c),表明這幾種光都能使光電管的陰極(銻銫)產生光電效應.

圖6
(2)在遮光板透光孔前放紅的濾色片,不見產生光電流,如圖6(d),再把光源移近光電管G陰極以增大入射光的強度,也不見產生光電流.
實驗結論:要使某種金屬產生光電效應,入射光的頻率必須大于某個極限頻率,低于這個極限頻率的光,無論強度如何,照射的時間多久,也不能產生光電效應.
實驗方法:
(1)將儀器示教板的電源輸入端的正、負極反接,調節電位器R,使UAK= 0,按亮小手電筒(光源),保持它與光電管G陰極的距離,這時光電流為0.5 μA,如圖7(a),把紅色濾色玻璃擋在遮光板的透光孔,光電流變為零,如圖7(b);把擋光濾色片換為黃色,再調節R,使反向電壓繼續增大,直到光電流剛好為零,這時反向電壓為0.4 V,如圖7(c).根據能量守恒定律,有

則具有最大初動能的光電子恰好不能到達陽極A,即末速度
vA=0
因此,它們的最大初動能為
Ek代入數據得
Ek=0.4eV

圖7


表2 光電子最大初動能
比較它們初動能大小,得出“入射光的頻率越大,光電子的初動能越大”的實驗結論.
實驗器材:DIS器材有直流電壓傳感器“量程-10~+130 V,分度0.1 V”1個,直流電流傳感器“量程100 μA,分度0.1 μA”1個,數字采集器1個等.
實驗方法:設光源發光強度為I,則它對距離為r處的遮光板透光孔的照度為
再設遮光板的透光孔面積S,那么,通過遮光板的透光孔并照射在光電管陰極K上的光通量,即入射光通量
所以,只要保持I,r一定,分別4次改變遮光板的透光孔面積,這樣就控制了這4次的入射光通量(4Φ,3Φ,2Φ,1Φ)各自保持不變.在這4次中,每次實驗通過逐漸調整電位器R,使電壓UAK由零逐漸升至100 V.為了讓各數據點分布均勻,電壓每升高10 V就在電腦功能鍵上點擊“記錄數據”一次,記錄電壓UAK和光電流的相應值.這樣4次改變遮光板的透光孔面積就有4組實驗數據,最后,再點擊功能鍵“繪圖”,電腦就自動擬合出4組光電流隨正向電壓變化的i-UAK關系圖像,如圖8.
實驗結論:從界面圖看出,當入射光強度不變時,光電流隨正向電壓UAK的升高而增大(非線性),當電壓UAK達到一定值時,光電流就保持飽和值.再增加電壓,光電流也不再增大了.這表明K極板發射的光電子已全部被A極吸收去.

圖8 電流隨正向電壓變化的i-UAK圖像
實驗方法:在上面i-UAK圖中,從產生飽和光電流的電壓區域中任取一電壓值,如圖9(a),點擊“im-Φ圖像”功能按鍵,擬合如圖9(b).

(a)

(b)
實驗結論:從圖9(b)可以看出,當電壓UAK達到一定值時,飽和光電流的大小和入射光的強度成正比(線性關系).
研究光電效應規律的實驗,其過程內容多,如果采用傳統方法,所用的時間較長,而采用現代DIS系統,實驗者不但能從繁瑣的操作中解脫出來而且能實現定量、直接、快捷地探究光電效應規律,解決光電效應規律教學中的難點,為“新課標”下的教材提供配套的定量探究光電效應規律實驗的儀器.本儀器結構簡單,取材容易,成本低廉,具有很高的實用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