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子煜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北京 100055)
節點板是鋼桁梁的主要構件,主桁桿件及橋面系的內力通過節點板傳遞。國內新建鋼梁橋上,整體節點已經取代了拼裝式節點,成為我國鐵路鋼桁梁的發展趨勢[1]。整體節點的鋼梁桿件是將節點板與一端的弦桿焊接成為一個整體,主桁節點板成為箱形,這樣能更好地傳遞內力[2]。以某高速鐵路108 m雙線下承式簡支鋼桁梁中某一節點及其橫梁為研究對象。
由于本橋采用縱橫梁體系,只在節點處有橫梁,且橫梁高度遠大于弦桿高度,設計時將節點板高度與橫梁腹板等高,為了控制節點板橫向變形,在節點板上方設計一塊與橫梁上翼緣等寬等厚的上蓋板,并在節點板之間設置隔板,節點板與橫梁腹板間設置與橫梁腹板等厚度的連接板[3]。對節點板、橫梁及其他隔板建立有限元模型,通過對其應力及變形的分析,得出該節點處各桿件的設計滿足受力及變形要求。
本橋主桁無豎桿,共8個節間,每個節間13.5 m,主桁中心距13.5 m,下弦內寬820 mm,外高1 350 mm,橫梁高2 800 mm,橫梁翼緣厚50 mm,腹板厚24 mm。橋面荷載通過4片縱梁傳遞給橫梁。本文選取的節點板厚36 mm,節點板及橫梁構造如圖1所示。節點板的圓弧R采用700 mm的大半徑圓弧,可以有效地提高節點板的受力性能[3],節點板的寬度d為1 350 mm(即弦桿高度),R/d>1/2是最佳整體節點形式[4],鋼材材料為Q370qE。

圖1 節點板及橫梁構造(單位:mm)
計算模型采用有限元軟件MidasFEA建立,選取鋼桁梁某節點及相應位置處的橫梁建立有限元模型,此處節點所受右側腹桿的壓力,和左側腹桿的拉力為各節點中最大。所有桿件均采用板單元模擬。模型共劃分板單元47 729個。單元模型參見圖2。

圖2 結構整體模型單元節點
模型僅選取某節點及其橫梁進行建模分析,對于模型范圍外的結構對本模型產生的軸力與彎矩,均通過均布荷載施加在節點板邊緣。所施加外力由全橋整體模型midas Civil程序計算結果提取。橫梁在縱梁處所受集中力,按影響線加載計算得出。
計算中不考慮結構材料的非線性,將結構視為均質彈性體,以彈性模量和泊松比表示結構的材料特性,不考慮幾何非線性效應。
本計算主要是模擬在鋼桁梁設計中,節點板受腹桿內力最大時,橫梁對節點板及隔板的影響,將節點板一側固定形成靜定體系。
(1)自重:模型結構自重由有限元程序根據相應材料及尺寸自行計入;
(2)節點板受力:主桁內力F1以均布荷載施加于節點板上,腹板內力以節點力的形式施加于連接截面的形心節點上。具體施加的各外力及約束如圖3所示。
(3)橫梁受力:將縱梁對橫梁的作用力簡化為4個集中力,大小為1 880 kN。

圖3 節點板受力
經建模計算,得各力作用下節點板及隔板局部應力場如圖4~圖5所示。其中,對于節點板,由于R/d>1/2,最大應力并不發生在節點板圓弧的起始處,圓弧的應力集中效應已經趨于平穩[4],下端與下弦過渡處應力較為集中[5-6],但已不是最大應力處。最大主拉應力出現在F3施加處,局部應力為243 MPa,沿腹桿軸線向節點板中心拉應力越來越小。最大主壓應力出現在F2施加處,為109 MPa,沿腹桿軸線向節點板中心壓應力越來越小。對于與節點板焊接的上下隔板,上隔板最大主拉應力為229.9 MPa,出現在上隔板與外側節點板焊接下端,最大主壓應力為2.6 MPa,出現在上隔板下端。下隔板最大主拉應力為124.2 MPa,出現在下隔板與外側節點板焊接下端,最大主壓應力為4.8 MPa,出現在隔板中心。拉應力及壓應力均小于規范限值[7],符合要求。
隔板焊縫處是疲勞強度控制的關鍵部位[8]。模型隔板焊縫疲勞應力的檢算,將一線最大活載,另一線為80 kN/m活載加載所得的模型外力加載到本模型上。沖擊系數按1+18/(40+L)。計算本模型的應力如圖6所示。上下隔板應力最大處的應力幅分別為95.7 MPa和45.9 MPa。滿足規范要求。

圖4 節點板Sx云圖(單位:MPa)

圖5 橫隔板局部Sx云圖(單位:MPa)

圖6 隔板應力幅(單位:MPa)
經建模計算,整體模型的橫向位移如圖7所示。模型的邊界條件是在模型的最外側的4個點進行鉸接約束,橫向變形完全靠自身的剛度抵抗,模型以外并沒有施加約束,而實際鋼梁在節點處的橫向變形,還受到主桁及腹桿在橫梁面內約束,故模型計算所得的變形是偏于安全的。模型的最大橫向位移為3 mm,位于節點上蓋板,轉角為1.1‰。規范中并未對節點板的橫向轉角有規定,查閱相關資料也并未找到相關限值,但1.1‰的角度基本可以忽略。

圖7 模型橫向位移(單位:mm)
通過上述應力及位移圖表可得:
(1)結構在外力作用下應力圖結果,基本能反映出結構在外力作用下的受力變形狀況,基本符合結構變化規律;
(2)結構在外力作用下,節點板,隔板及其焊接處應力均小于規范限值,結構受力變形符合要求;
(3)當節點板R/d>1/2時,圓弧的應力集中效應已經趨于平穩,最大應力并不發生在節點板圓弧的起始處,而是發生在施加腹桿外力處;
(4)通過模型分析可得,當無豎桿鋼桁梁的節點板高度由橫梁高度控制時,在節點板上端設置上蓋板并與橫梁上翼緣焊接,節點板之間設置橫隔板,這樣可以控制節點板在橫向的變形,設計滿足要求。
[1] 趙廷衡,林蔭岳.京九線孫口黃河大橋整體節點鋼桁梁[J].鐵道工程學報,1996(3):53-61.
[2] 鐵道部大橋工程局.孫口黃河大橋技術總結[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3] 運輸省鐵道局.鐵路結構物設計標準及解說鋼橋、結合梁橋[M].日本:丸善株式會社,2003.
[4] 張建民,高鋒.鋼桁梁橋整體節點的優化分析[J].中國鐵道科學,2001(5):89-92.
[5] [日]小西一郎.鋼橋[M].北京:人民鐵道出版社,1980:11-29.
[6] 李厚民,熊健民,余天慶,王天亮.鋼桁梁整體節點技術研究[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1(1):44-47.
[7]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2—2005 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8] 李厚民,熊健民,余天慶,諸利波.鋼桁梁整體節點模型強度分析[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2(1):38-40.
[9] 李富文,伏魁先,劉學信.鋼橋[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