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6月7日公布了《關于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意見稿》在強化發行人及其控股股東等責任主體的誠信義務、改革新股配售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若干新的要求。
其中,引發關注的改革點主要包括:招股書預披露改為申報受理即披露,自披露起發行人及中介機構即要為之負責;發審會前啟動對相關中介機構底稿的抽查工作;發行人過會并履行會后事項程序后即核準發行,發行時點可在IPO批文的12個月有效期內自主選擇;準許在審企業申請先行發行公司債;提高個人投資者對發行定價的參與度;引入主承銷商自主配售機制,網下發行的新股,由主承銷商在提供有效報價的投資者中自主選擇投資者進行配售;持股5%以上股東需披露持股意向及減持意向,控股股東、持股高管須承諾,在鎖定期滿后兩年內減持的,減持價不低于發行價;有虛假記載、誤導性陳述或重大遺漏的發行人,3年內不再受理其IPO申請;擬建立以新股發行價為比較基準的上市首日停牌機制。
點評:
《意見稿》中的措施有不少改良的地方,但A股還是缺乏完善的退市制度,新股發行的速度和數量多由人為控制的問題也沒有得到解決。上市公司的股本結構中首發流通股所占比例很小、限售股所占比例很大的現象,仍將限制市場化的程度。
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2013年中國金融穩定報告》稱,當前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的各方面條件已經具備,實施方案經過反復研究和論證,各方面已形成共識,可擇機出臺并組織實施。央行在報告中表示,2013年要加快建立存款保險制度,完善市場化的金融機構風險處置機制和破產制度,將積極研究制定“存款保險條例”、“銀行業金融機構破產條例”等金融法規。報告指出,在存款保險制度缺失的條件下,國家實際上承擔了隱性的擔保責任,容易導致商業銀行風險約束機制弱化,為追求高額利潤而過度投機。
報告還指出,銀行業表外業務快速增長的風險已逐漸顯現。截至年末,銀行業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含委托貸款和委托投資) 余額48.65萬億元, 比年初增加8萬億元,增長19.68%。表外資產相當于表內總資產的36.41%,比年初提高0.54個百分點。商業銀行表外業務風險可能向表內傳遞,存在內部收益轉移和交叉補貼等行為,監管亟待加強。報告也對銀行理財產品、具有融資功能的非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系統的風險進行了提示。
點評:
僅憑存款保險制度雖不能防止金融危機,但是沒有存款保險制度的銀行業則是存在重大金融風險隱患的。存款保險制度一旦設立,也將給銀行業破產制度和利率市場化改革打下基礎。
近日,國家能源局對其主導的《商品煤質量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由于該暫行辦法擬對低熱值煤炭進口予以限制,并對進口商設定準入門檻,引發了廣泛爭議。
據報道,這個暫行辦法是呼應煤炭行業要求后產生的。先前煤炭行業的代表聯名上書主管部門,認為煤炭產業景氣度下滑、煤價走低和進口煤增長有關系,要求抑制煤炭進口。但五大電力集團認為限制進口煤炭的做法不符合市場規律,不利于消費者和國民利益,對環境保護作用也很小,并向國家發改委表示了異議。有專業人士指出,煤炭進口限制熱值缺乏理據,因為電力企業會判斷單位貨幣的熱值,熱值低價格就低,那么單位貨幣的熱值就是合理的。
點評:
對已由市場調節的進口產品設置新的行政審批項目,并不符合國務院要求減少行政審批的統一規定。要保護環境,可以針對排污與排放制定監管和獎罰政策,而不是去行政干預煤炭市場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