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琉球群島是太平洋上一系列島嶼的總稱,位于日本和臺灣之間。這里曾經是琉球王國的所在,在中國的明清兩代,琉球王國是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朝貢貿易體系的一員,與中國關系密切。
在近代史上,東亞國際秩序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革。作為這個歷史進程的一部分,1879年,日本吞并了琉球王國,設立沖繩縣。從那之后,這個群島就有了兩個名字。今天,人們是將其稱呼為琉球還是沖繩,既取決于所談論問題的時代背景,也取決于情感傾向和立場。
琉球的主權歸屬,這無疑具有高度的話題性。但是,如果把“琉球問題”局限在國際政治層面來理解,無疑是低估了這一問題的深度和廣度。借助琉球在近現代史上的遭遇,我們可以以面向未來的姿態進行諸多層面的討論。
小國無法完全主宰自己的命運,這是世界歷史的殘酷事實。進入近代以來,琉球在美日兩個大國的陰影下,命運多舛。被日本強行吞并后,又在太平洋戰爭行將結束的時候淪為唯一一塊經歷了殘酷的地面戰爭的日本領土,損失慘重。二戰后,琉球成為冷戰的前沿陣地;當冷戰在其他地區已經終結之后,琉球仍生活在冷戰的結構之中——說起沖繩,人們的第一反應便是美軍的戰機。
但是,在近代到來之前,琉球同樣生活在大國的身邊,為什么可以在數百年間不必成為中國或日本的殖民地,從而保持主權的獨立,并在東亞國際貿易中成為“萬國津梁”?使之成為可能的國際秩序與近現代以來的國際秩序有何根本的不同?回顧這段歷史對構想一個新的世界有什么樣的價值?這是本專題要討論的問題之一。
在當前的條件下,琉球人該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呢?走向“獨立”或“自治”是一個可能的選項。這個路向所需要引用的理論資源是民族主義,而民族主義正是近代以來主導性的國際秩序的構成元素之一,琉球本身又是這個國際秩序的受害者。琉球人如何處理這個問題,不但牽涉現實層面的選擇,也關系到如何在今天看待和思考民族主義。
琉球的走向關系到中國的自身利益。討論“琉球問題”的目的不在于為琉球人規劃出路。著眼點在未來。我們想要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站在中國的角度應該想象一個什么樣的世界秩序——這才是我們重訪歷史、思考琉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