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所謂“年終突擊花錢”,是指政府部門在歲末一段較集中的時間內,把預算內的錢集中花出去。年終突擊花錢,究其根本原因是預算制度不合理。在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上,“透明預算、提高效率,改進預算管理制度” 被寫進了會議公報。新出臺的《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明確規定:“建立預算執行全過程動態監控機制,完善預算執行管理辦法,建立健全預算績效管理體系,增強預算執行的嚴肅性,提高預算執行的準確率,防止年終突擊花錢等現象發生。”新的政策規定為整治年終突擊花錢提供了指引。
從財政專業角度,如何正確認識年終突擊花錢現象?年終突擊花錢究竟是否合理?財政專家學者們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建議。本刊集中摘錄幾位專家觀點,與讀者共享。
全國人大常委、財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吳曉靈:
現行《預算法》對政府財政征收和支出都缺乏實質性的制衡和約束。現行差額預算制度只硬化了赤字預算,但收入和支出的預算彈性較大。由于預算收入主要來源于稅收,目前實踐中往往會出現:經濟形勢較好時,稅務機關在稅收征管方面放松要求;而經濟形勢嚴峻時,稅收機關會為完成收入計劃而加大征收力度,這會對經濟產生順周期作用,也不符合依法征稅的要求。而當收入超計劃時,又會造成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為嚴肅預算、真正做到無預算不支出和以豐補歉調節經濟,應實行重支出的預算制度,對政府債務實行債務上限管理,讓赤字有調整余地,讓政府稅收能客觀反映經濟運行情況。
此外,目前我國只編制年度預算,不利于政府長遠規劃、科學配置和統籌調整財政資源與收支政策。國際上很多國家在編制年度預算的同時編制3—5年中期滾動預算,以使政府統籌規劃中長期財力,提高政府預算的前瞻性、連續性、可控性。
——摘自《財稅改革是非常重要的改革領域》(來源:經濟觀察報)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
每年到年底的時候,媒體、各界都在談突擊花錢的問題,這個事情要從根本上說,治本之策是要把現代意義的預算真正健全完善起來,所謂現代意義的預算是直接呼應著三中全會文件里提到的現代國家治理,財政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礎和支柱,它的運行載體應該是帶有完整透明、事前能夠通過科學決策形成很好的收支安排和合理結構,再經過立法機構人大審批后形成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并得到嚴格執行的預算。這種預算具有比較高的合理性,一定要體現在整個收支安排的內在關系上。現在碰到的所謂突擊花錢的問題,實際上是在預算框架之內執行出來之后,某些單位彈性過大,它希望在這個年度之內把預算里給他安排的資金花完,這樣不影響下一個年度再在預算里爭取資金支持的相對地位。如果這次不把錢花完,下次很可能會碰到調基數把基數往下調的情況,這種情況我認為在我們國家確實存在。
在社會上的評論里,有些認識是存在誤區的,不是說最后一個月、兩個月支出所形成的比例顯得比較高就意味著都是突擊花錢的問題,這里存在著支出進度和我們預算所謂的收付實現制不能夠均勻地表現為每個月份都大體上支出一樣資金規模(的現象)。按我們現在這樣一套技術處理,本來就存在著到了最后一個月的一段時間,所有的收付實現制的支出因素一起在賬上反映,這就夸大了媒體所評價的年底突擊花錢的實際規模。
——摘自《完善預算解決年底突擊花錢》(來源:新浪財經)
北京大學財經法研究中心主任劉劍文:
雖然財政年底“突擊花錢”不一定完全不合理,但也容易蘊藏濫采購、濫支出、突擊消費,甚至權錢交易等問題,需要引起重視。解決財政年底“突擊花錢”這個社會觀感不佳的問題,可以考慮將財政年度撥款制度逐步改為半年、季度撥款制,甚至最終細化為按月制定預算并撥款。這樣,年底“突擊花錢”的現象將逐步減輕,財政撥款也會更加細化、更加合理。有關部門也可以考慮設定部分前提條件的基礎上,逐步允許年底預算撥款未用完者,相關款項可以結轉到下一年度使用,并相應減少下一年度的財政撥款。但相關政策的調整,都應建立在人大加強對預算審議和監督的基礎上。
——摘自《政府年終突擊花錢遭質疑 專家稱與預算編制有關》(來源:中國青年報)
瑞穗證劵亞洲公司董事總經理、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
地方政府年底突擊花錢廣受詬病。回看以往的財政收支數據不難發現,1995—2012年,每年11月中國財政大多保持盈余抑或小筆赤字,近三年,前11月財政累計盈余分別為5148 億元、8353 億元和4008 億元,而進入12月,財政支出大幅增加,導致最終全年都出現財政赤字,分別達到10000 億元、8500 億元和8699 億元,這說明大部分赤字與年底突擊花錢密切相關。
年底突擊花錢、公款消費、民生投入相對較低等事實折射了當前預算制度不合理、預算執行管理不到位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而言,強化預算約束,不僅是財稅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促進政府職能轉變的方式,有助于降低突擊花錢帶來的浪費與規范官員行為,控制和降低政府的運行成本,增加公共服務與民生支出,確保財政支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摘自《財稅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來源: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
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劉德軍:
由于預算不完整、不科學,地方政府有大量包括賣地收入在內的非稅收入,年底相比年初懸殊的增幅帶來的超收收入,還有每年發行的地方債和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所籌資金等都未列入財政預算,使得決策者容易產生投資沖動,出現了年底突擊花錢以及豪華辦公樓等各種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等現象,并滋長了“跑部錢進”、權力尋租的歪風,誘發了各種腐敗現象。
財政預算管理多年來一直處于一種 “軟預算約束” 狀態中,面對公共資源的有限性和公共需求的無限性這一矛盾,不斷增強預算的嚴肅性和約束力顯得尤為迫切,而且意義重大。只有建立公開、透明、規范和完整的預算制度,把政府所有收入和支出都納入預算,逐步做到所有政府開支都要事先編制預算,筑牢預算硬約束的防線,才能約束行政部門在沒有授權的前提下,不能輕易從老百姓手中拿走錢財;也不能實施任何開支,從根本上遏制政府大手大腳花錢的沖動;也才能避免“豆腐預算”、“領導簽字”等現象的發生。
——摘自《預算管理:從軟約束到硬約束》(來源:大眾日報)
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李燕:
每年4個季度的預算支出進度比例并不平均,從歷年預算執行的情況看,支出進度均呈“前低后高”走勢,一季度各月支出進度都較低,二三季度逐步回升,四季度則進一步加快。年終“突擊花錢” 現象的出現有很多主客觀原因,與我國預算編制、執行都有關系。
預算編制過程實質是處理財政部門與各收支部門之間的預算資金的分配,其結果必然會涉及各方利益關系,預算的編制過程實際上也是各方利益訴求的表達和協調過程。但由于目前中國的預算編制不夠精細,而人大審議預算的時間又比較短,對于每筆財政支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很難嚴格把關,這就使得各級政府部門在預算編制的階段往往傾向于多報。

緩解年終突擊亂花錢,并不是一件在制度安排上無法解決的事情,可以積極轉變預算支出的管理方式,加強政府各部門執行預算的協調性。比如完善細化部門預算編制的改革,部門預算從基層預算單位編起,編制盡量詳細,這種制度設計可以解決上級代編下級預算以及層層留預留資金等實際問題。■
——摘自《政府年終突擊花錢遭質疑 專家稱與預算編制有關》(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