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帥,宋麗艷,姜 洪
(1.吉林大學2006級臨床醫學七年制,吉林 長春 130033;2.延邊第二人民醫院;3.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 急診科)
急性中毒是大量毒物短時間內經皮膚、黏膜、呼吸道、消化道等途徑進入人體,使機體受損并發生功能障礙。急性中毒是臨床常見的急癥,其病情急驟,變化快,是我國城市和農村的五大死亡原因之一。而急性重癥中毒患者常累及多系統、器官,易致多臟器功能衰竭而導致死亡,已成為ICU救治的重點和難點。本文通過對吉林大學中日聯誼醫院重癥監護病房1年來所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目的是為針對地區特點的重癥急性中毒患者的預防、救治提供實踐依據。
2010年11月-2011年11月間我院共收治重癥急性中毒患者126例。其中男性56例(44.44%),女性68例(55.56%)。男女比例為0.82∶1。患者年齡13-90歲(40.08±17.29)。患者的高峰年齡段為20-29歲,30-39歲年齡組次之。中毒患者職業呈多樣分布,前三位分別是農民(68例,53.97%),其次為 無 業 人 員 (19 例,15.08%)、學 生 (12 例,9.52%)。以5-7月重癥急性中毒發生相對較多,11-12月是另一個高峰期,農藥、CO、毒蕈中毒有明顯季節性。患者中有意接觸毒物者96例(80.67%),主要為農藥、殺鼠劑、藥物中毒,多以自殺為目的,無意接觸毒物30例(19.33%),主要為一氧化碳中毒(12例)和誤食毒蕈(2例)。中毒途徑以消化道途徑中毒最常見,共108例(85.71%);其次是呼吸道攝入,14例(11.11%)。住院時間范圍為1-15天,平均住院時間(2.71±2.86)天。
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往往中毒劑量較大、病情重、生命體征不穩定,且多合并多臟器功能損傷。回顧分析我院ICU收治的急性中毒患者的臨床病歷資料,總結出如下特點:①急性中毒患者的高峰年齡段為20-29歲,30-39歲年齡段組次之;②以農村患者為主,女性明顯多于男性;③城市患者毒物類別主要為鎮靜安眠藥中毒,農村患者則主要為有機磷農藥、除草劑、滅鼠劑等農藥中毒。④農藥、CO、毒蕈中毒有明顯季節性。⑤中毒途徑以消化道途徑為主。
中毒患者年齡以20-29歲患者所占比例大,此結果與國內外多數報道類似[1、2],考慮與青年期處于人生情感的成熟階段,情緒、情感豐富且不穩定,心理素質較差,在面臨各種壓力時,容易思慮不周、出現過激行為而輕生有關;而女性感情脆弱,面臨婚姻不和諧、家庭矛盾升級等情況時更容易消極應對,故患者以女性居多。
中毒人群職業以農民、無業人員為主,與發達國家及地區報道的職業分布差異較大,考慮原因如下:本院接治患者以周邊農村患者為主,且吉林省為農業大省,農藥使用量巨大,農民接觸農藥機會多,常儲備于家中,易于取得;農藥種類繁多,中毒多病情危重且復雜,易致多臟器功能損傷,常需收入ICU治療;農民及無業人員社會地位低、收入差,生活壓力大、就業困難,易因生活挫折而輕生。
陳興等[3]所做的Meta分析顯示我國急性中毒首要原因為自殺。本研究顯示結果亦是如此,且學生為主要職業分布之一。這要求醫務工作者在搶救治療的同時,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并取得患者本人、家屬及朋友的支持和配合,以減少二次中毒的發生;而自殺高發人群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態應引起社會和家庭的關注,同時應重視青少年群體的心理健康,避免中毒事件的發生。
農藥中毒成為本研究患者人群的主要毒物類別,發生的高峰期在5-7月,與農業生產季節、用藥高峰期一致。CO中毒與毒蕈中毒同樣有明顯季節性。藥物中毒發生無明顯時間相關性,藥物類別以鎮靜催眠藥為主,其比例遠高于其它藥物,這和服用鎮靜催眠藥的患者常常同時存在一定的精神心理問題且鎮靜催眠藥物比較容易獲得有關,因此加強對鎮靜催眠藥物的規范管理對于重癥中毒的控制十分重要。研究顯示中毒途徑仍以消化道為主,與國內外報道相似[4、5]。
本研究顯示急性重癥中毒患者平均住院天數為(2.71±2.86)天,住院時間與毒物種類、中毒嚴重程度及病人的經濟負擔能力有關。值得注意的是有50例患者住院僅1天,有如下兩種情況:一類患者所服毒物毒性強烈,致病情危重,24小時之內患者死亡或家屬放棄繼續治療;另一類則為患者攝入的毒物毒性弱,患者癥狀輕,經觀察治療1天,患者病情平穩,評估預后良好,轉出ICU病房或回當地醫院繼續診治。
綜上,重癥急性藥物中毒是ICU的治療難點和重點,疾病發展往往急驟、兇險,如不能及時準確診斷,常可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應關注本地區重癥藥物中毒患者的病例特征,為建立針對地區特點的急性中毒預防、救治體系提供依據。
[1]Litovitz Tl,Klein-Schwartz W,et al.2001 Annual report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oison control centers toxic esposure surveillance system[J].Am Em Med,2002,20:391.
[2]阮海林,楊春旭,馮小梅,等.綜合性醫院急診科急性中毒患者流行病學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06,9(2):141.
[3]陳 興,侯天文,李 瑋,等.我國急性中毒流行病學現狀分析[J].醫學綜述,2008,14(15):2374.
[4]陳 姣,韓繼媛.綜合性醫院急性中毒患者的回顧性流行病學分析[J].臨床急診雜志,2008,9(5):270.
[5]張學森.我院急診科急性中毒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國現代醫藥,2007,9(4):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