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 黃曉燕 房芳
盆腔腹膜后腫瘤是指發生在腹膜后間隙的腫瘤,臨床上較少見。由于腹膜后解剖部位的特殊性,該部位腫瘤往往在早期臨床癥狀不明顯,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時,腫瘤與卵巢或子宮腫瘤較難鑒別,易導致誤診。本研究對2004年1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腹膜后腫瘤11例進行臨床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11例,年齡20~65歲,中位年齡41歲,病理分類:良性腫瘤7例(皮樣囊腫3例、脂肪瘤2例、腹膜后單純性囊腫1例、平滑肌瘤1例);惡性腫瘤4例(惡性纖維瘤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1例、平滑肌肉瘤1例)。多數患者早期無自覺癥狀,腫瘤增大時常見臨床癥狀有腹脹、腰骶部隱痛不適,尿頻、里急后重感。查體腫瘤,質地呈囊性或實性,活動度均差。
1.2 診斷 術前診斷腹膜后腫瘤6例(占54.5%),卵巢腫瘤4例,子宮肌瘤1例。11例患者全部進行B超檢查,明確診斷腹膜后腫瘤4例。2例CT檢查、4例MIR檢查均明確診斷腹膜后腫瘤。
11例患者全部進行手術治療,良性腫瘤7例切除徹底,手術后恢復良好,術后隨訪無復發。1例平滑肌肉瘤手術徹底切除,術后給予化療6個療程,隨訪2年,恢復良好。2例腹膜后惡性纖維瘤1例術后失訪,1例術中大出血,腫瘤臨近髂血管切除不徹底,術后復發,反復手術3次,最終死于腫瘤轉移。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術中因與髂血管、輸尿管關系密切,行腫瘤部分切除,術后轉相關科室治療。
3.1 臨床特點 腹膜后腫瘤在臨床上較少見,由于腹膜后間隙的解剖位置的特殊性,部位較深,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腫瘤體積小時,多無自覺癥狀,而在查體時偶然發現。當腫瘤體積長大時,因腫瘤生長部位不同出現不同鄰近臟器壓迫癥狀,常見有膀胱、直腸壓迫癥狀及下腹痛、腰骶部隱痛不適等,且臨床癥狀與腫瘤生長部位及受累的臟器有關。但極少伴有月經異常[1]。婦科檢查:多在子宮一側或子宮后方捫及腫塊,呈囊性或實性,腫瘤多固定,如果腫瘤較大時,查體時往往捫及整個盆腔被腫塊占據,子宮位置發生改變,宮頸暴露困難。
3.2 臨床診斷 由于盆腔腹膜后腫瘤較少見,婦科醫師對該類疾病缺乏認識,往往易誤診。因此,臨床醫師應詳細詢問病史,對盆腔子宮外包塊應多方面考慮,尤其對活動度差,有或無明顯粘連,但有壓迫癥狀的包塊應考慮到有腹膜后腫瘤可能。婦科檢查除了雙合診外,三合診很有必要,體會:腫瘤位于盆腔,與盆壁關系密切,固定不動,同時可排除直腸、子宮腫瘤。B超、CT、MRI是重要檢查手段,尤其CT、MRI是診斷腹膜后腫瘤最有價值的影像學定位手段[2]??擅鞔_腫瘤部位、大小及腫瘤與周圍組織的關系,可鑒別腹膜內、腹膜后腫瘤。在11例患者中,有2例進行CT檢查,4例進行了MIR檢查,均證實為腹膜后腫瘤。
3.3 治療 腹膜后腫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要治療手段。由于盆腔的解剖特點使得手術時暴露、止血、切除均有一定的困難,能否徹底切除腫瘤與腫瘤的性質、大小、生長部位、對周圍臟器是否有浸潤情況密切相關。本組有1例患者術中因腫瘤與髂血管關系密切,手術未能完全切除,術后給予化療,腫瘤反復生長,先后進行3次手術。當腹膜后腫瘤較大時,血運較豐富,易導致臨近臟器損傷及大出血。本組有兩例患者,因為惡性腫瘤,體積較大,生長部位位于髂血管周圍,術中雖然未傷及髂血管,但是由于創面廣泛滲血,出血量達1500 ml左右。因此對此類手術術前應有充分的準備。采用全身麻醉,手術切口要足夠,充分暴露視野,直視下進行操作。其次,術中注意局部解剖結構,不可強行分離,必要時可邀請有經驗的外科醫師同臺手術,有助于提高手術的成功率。術中出現創面廣泛滲血時,不可盲目鉗夾、縫扎止血,可采用紗布墊或紗布條壓迫止血并保留腹腔內。待患者病情穩定后,再行紗布取出,也可收到良好效果。
[1]孫迎春,王曉燕.腹膜后腫瘤誤診卵巢腫瘤3例分析.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0,16(16):701.
[2]李奕釗.52例原發性腹膜后腫瘤的CT診斷價值分析.中外醫療,2008,29(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