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雨澤
腰椎峽部不連和滑脫癥屬先天性峽部崩裂的情況較多,是導致腰椎滑脫的主要病因之一。中老年人患有該病之后常常會出現腰腿痛等癥狀。據有關報道,大約5%的腰腿痛患者是由腰椎滑脫癥所引起[1]。目前,治療該病的主要方法是脊柱融合術[2]。對于患者來說,由于其病因、臨床表現及體征各不相同,應選擇的手術方式也不一樣。河南大學淮河醫院對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腰椎峽部不連和滑脫癥患者進行了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以本院于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6例腰椎峽部不連和滑脫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這些患者中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齡37~75歲,平均(62.7±3.1)歲。其中Ⅲ型外傷性滑脫有13例,Ⅱ型椎弓崩裂性滑脫者53例。患者均有腰椎前凸增大、下腰痛以及活動受限等臨床表現。通過X線片顯示有25例患者為腰5峽部不連Ⅰ°滑脫;有12例患者為Ⅱ°滑脫;有8例患者為腰4~5峽部不連Ⅰ°滑脫,Ⅱ°5例;有8例患者為腰4峽部不連Ⅰ°滑脫;另有3例為腰3~5峽部不連Ⅰ°滑脫;有6例患者還伴有腰5骶1隱裂。隨機將上述患者分為兩組,每組各33例。觀察組采用脊椎后外側融合術進行治療,對照組采用后路植骨術進行治療,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在術前均全麻后屈髖30°~40°,對照組的33例患者使用后路椎體間融合術進行治療,顯露病椎棘突等部位之后將手術節段上下的棘突、椎板及關節突切除,減壓至必要程度后行椎體間Cage植骨融合術。治療組的33例患者采用脊椎后外側融合術進行治療:首先切除椎板、內側關節突,充分減壓后行骨膜下剝離,然后使用椎弓根器械復位并固定滑脫椎體,將之前切下的椎板、棘突等剪成骨條,接著行植骨術,使用明膠海綿覆蓋骨質表面[3]。
1.3 統計學方法 本組研究采用SPSS 1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采用卡方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后采用Nakai評分標準[3]進行評分,對照組的優良率為78.96%,觀察組的優良率為83.46%,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6個月進行隨訪,對照組的骨性融合率為79.24%,觀察組的骨性融合率為91.13%,在骨性融合率方面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由于在臨床上引起腰椎峽部不連和滑脫癥的機制比較復雜,因此在手術過程中需要慎重考慮。峽部裂屬先天性畸形的較多,癥狀并不明顯,有的患者甚至無癥狀,往往是患者的腰骶部扭傷之后才引發腰腿痛,有很多患者沒有進行手術的必要。但如果椎體繼續滑脫,出現比較嚴重的癥狀時需及早進行手術。與此同時,如果患者椎體滑脫在Ⅱ°以上,有間歇性跛行癥狀的,椎管狹窄,或因直接暴力導致截癱的患者也應及時進行手術[4]。
本組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治療后在優良率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采用后路植骨術后患者的融合率為79.24%,采用后外側融合術之后的融合率高達91.13%,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脊椎后外側融合術的融合率是一種治療腰椎峽部不連和滑脫癥的有效方法,并可以對是否有椎間盤脫出和受壓進行有效的探查,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1]劉建橋.手術治療腰椎滑脫癥40例臨床分析.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122-123.
[2]黃永棟,蔣衛平,韋冰丹,等.椎間融合器聯合后外側植骨融合治療腰椎滑脫.癥頸腰痛雜志,2012,33(6):456-459.
[3]李罡,樊世峰.兩種椎間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臨床效果比較.重慶醫學,2013,42(13):1526-1527.
[4]鐘華,劉建純,夏威,等.不同植骨融合術治療腰椎滑脫癥的療效分析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2012,8(2):99-102.